编 者按: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让互联网 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在这种形势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我国目前的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又该如何净化 我们的网络环境?《求是访谈》特邀青年学者李艳艳,和我们共同探讨新时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访谈嘉宾:李艳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
精彩观点:
■ 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式是日趋复杂多样的,参与方、话题内容、还有话语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 这四波的“呲必中国”现象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发生在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转型期,处于对于中国道路将何去何从这样一个历史性选择的关键时期而出现的。
■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我们并不是去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的,也不是主动的去参与了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取得了一种相对弱势,被动的地位过后,在这种逆境的情况之下,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状态,要争取扭转这种局面,去主动的争取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 我们的法制建设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切实地以依法治国,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是应该是实质上的,内容上的,依法治国的真正目标,是要落实到维护社会主义政治安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这种,在全社会主流的引导的地位。
访谈实录:
主持人:网络意识形态是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反映。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已经拥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网络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那么,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李艳艳:第一个特点,由突发社会事件上升为网络意识形态论争,或者说斗争的频率加大。2014年以来,很多社会热点事件,比如说昆明暴恐、东莞扫黄,还有马航失联、招远血案、鲁甸地震等等这些事件。另外还有一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事件,包括我们去年底的关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还有今年上半年随着教育部落实中央精神,要求高校教师坚守“三个底线”所引发的一系列舆情风波,以及广泛传播的“穹顶之下”这个视频片,央视某著名主持人的饭局门事件等等。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社会事件里面所引发的这种公共讨论当中,很大程度上都引发了意识形态方面的论争、争端。
第二个方面就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式是日趋复杂多样的,参与方、话题内容、还有话语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在话题内容的方面,这些年来对于党史国史军史以及英雄人物的评价,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很多的第一线人物,我们所熟知的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雷锋等等的英雄人物,对他们的评价出现了,甚至很多的负面的,蓄意的去诋毁他们的一些言论,进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对于民众政治心理的状态的影响是越来越加深的。与我们以前所熟悉的这个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不同,在以公共讨论为特征的网络舆论场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这个地方并不是以你的身份是否是权威媒体来获得舆论的话语权、引导权。也就是说,他们会利用这种网络传播的这种转发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这种各方面的传播的节点,形成一种节点群,形成相应的传播的据证,来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那种党派和正义。
第四个方面就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存在向社会政治事件转换的一种新的乱象。比如七月份的时候北京有一家律师事务所有“死磕”律师,为什么叫“死磕”律师呢,他那个惯常的操作手法,就是把社会的普通的事件炒作成敏感事件,再把敏感事件炒作成政治事件,接着就是把网上的舆论引向到线下,引向为社会的街头政治,组织“群众”上街示威,而这些群众呢,又是他们所买通的,给予了经济利益报酬的。
主持人:如今,我国互联网上存在一种十分荒唐的现象:只要是与中国有关的事情,不论其本身的是非曲直,都会责怪甚至辱骂中国和中国人。网友们将这种全盘否定中国的现象称为“呲必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李艳艳:我查了一些历史性的资料,可以说“呲必中国”现象并不是最近,或者说这一两年才出现的,它有很深刻的历史的根源的。中国近代史上“呲必中国”的现象最早出现于1840年以后,也就是说随着我们中国开始沦入被动挨打的地位,在进入了近代的屈辱史当中,尤其是在甲午战败之后,“呲必中国”的现象出现了。这应该是“呲必中国”的第一波。第二波出现在中国革命的道路当中,第三波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中西方的交流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在这和西方意识形态,我们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时候,我们也出现了“呲必中国”现象。我们现在所遭遇的,应该是第四波,在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开始走入中国大众生活后出现的。纵观这四波的“呲必中国”现象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发生在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转型期,处于对于中国道路将何去何从这样一个历史性选择的关键时期而出现的。可 以说“呲必中国”现象,它是折射出一部分人,对于中国未来走向的一种不自信,缺乏自信心这种情绪。正是由于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向没有足够的底气,于是选 择了全盘接受西方,进而将会“呲必中国”。通过网络时代也可以看到,“呲必中国”这种现象产生了放大的效应。这种言论集中地曝光于网络舆论场上,以前所未 有的巨大的舆论漩涡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情绪,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爱国情感,所以才引起了我们广泛的重视。
主持人:不少人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其实是对公众网络思想表达的压制与管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李艳艳:我们要抓住一个关键词就是斗争。因为对于斗争要是理解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出现上面这种情绪的反映。我们知道在“8·19”讲话当中,习总书记他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说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 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已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可以说在这个领域,互联网这个领域里面,各方的力量正在招兵买 马,排兵布阵,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甚至是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些社会思潮,已经在互联网上占据了相对优势的地位。
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是在做什么工作呢,我们是奋起反击,是在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情况之下,去维护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应有的主流的地位。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都不会回避的工作。我们是建设好自己的舆论阵地,传播好自己的声音,这是我们主要做的工作。相反,对于众多的宣传西方意识形态的一些媒体,网络平台,我们是给予了包容和宽容的态度的,非但没有歧视,甚至对于一些媒体的直接挑衅,挑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些观点,我们的一些不作为已经引发了广大群众的一些失望的情绪。我们对于一些刻意去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做到有效的积极的作为,这一点是我们恰巧应该去纠偏的工作。
可以说在这个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我们并不是去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的,也不是主动的去参与了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取得了一种相对弱势,被动的地位过后,在这种逆境的情况之下,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状态,要争取扭转这种局面,去主动的争取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所以说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去进行意识形态斗争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人:为了净化网络环境,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网络法制建设势在必行。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将加快《网络安全法》立法进程。网络的法制化,将给我国的互联网环境带来什么影响?
李艳艳:可以说法制是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理念,中国要走好现代化的进程,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样一个近期目标,法制、依法治国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一个难题,在这个领域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的国家安全法已经于2015年7月1号开始正式公布实施了,而网络安全法的草案,也正在全社会征求意见当中。可以说依法治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网络,互联网加法制这个理念,已经进入了我们每个社会大众的头脑当中。但在这个我们在进行互联网这个独特领域的引导以及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引导方面的法制建设的时候,我觉得肯定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对于攻击我们党的历史,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甚至说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的这样一些言论,如何引用国家公诉制度。我们知道前段 时间,邱少云在网络上遭到了抹黑。有微博帐号以烧烤的称谓来称呼邱少云,认为他的这种牺牲是虚假的。对于这种情况,有一个邱少云的弟弟邱少华对这个事件进 行了起诉,来起诉他们以及一家饮料公司进行了无底线的营销,但是网民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邱少云既然是为国家牺牲的,那以他私人的,他自己的亲 戚,他自己的胞弟来起诉是否合理,我们是否应该参与到国家公诉当中去,这一点应该可以说是在我们法制建设当中,通过维护一些英雄人物,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去完善体制,可以说是应该要考虑的问题。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认真做好法律领域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因 为最近我也看到两个事情,一个就是出现了狼牙山五壮士,对于狼牙山五壮士所引发的一个官司。五月份的时候北京的海淀法院和丰台法院分别受理了开庭审理的两 起案子,而这两起案子正是由于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评价所引发的。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在七月份的时候,有广州的自称是民主卫士三剑客的这样的人,他们在关于颠 覆国家政权方面的一个案子当中,要求法官回避。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法官是党员,所以他们认为党员法官不能够公正地去审理颠覆国家政权罪。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对社会主义形态发起挑战的方面,他们正在绕到司法程序,利用这种专署工具——法律——来进行对意识形态的挑战。我们的法制建设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切实地以依法治国,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是应该是实质上的,内容上的,依法治国的真正目标,是要落实到维护社会主义政治安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这种,在全社会主流的引导的地位。我们应该要深刻地思考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