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大学生致蔡英文女士的一封信:不要让两岸青年的心越走越远

作者:高校学生   来源:红色文化网  

    5月20日,蔡英文将就职台湾地区领导人,北京一些大学生在网上发出一封公开信,呼吁台湾地区新任领导人不要让两岸青年的心越走越远 。 

台湾地区嗣领导人蔡英文女士敬启:

在这封公开信的开头,我们首先代表首都高校的莘莘学子,向即将在台北就职的您表示祝贺。

这一祝贺,既是祝贺您即将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并与您领导的政党在未来几年内执掌台湾的印信;更是要祝贺您正拥有着决定下一代台湾青年命运的权力。

我们是在首都北京求学的中国青年,而海峡对岸的、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一群人,是生长在台湾的中国青年,是同样夙兴韬奋的青年。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两岸同样迅速、深刻地变化着的社会中,我们将面对同样的挑战和风浪,也终将铸就属于我们的时代,写下我们的历史篇章。因此,今天的青年正是明日的历史,而今天青年的命运,正是两岸未来的命运。我们的这封信,正是想与您浅薄明白地探讨两岸青年的未来。

朱子云,“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我们不妨从换位思考开始。过去的四十年,大陆通过改革开放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跃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促进双方发展,两岸开始在经济等领域进行合作,台湾对陆贸易占总贸易额更近四成。但也就是在两岸合作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同时,作为青年的我们,设身处地地发现了台湾青年的忧虑。这份忧虑,来自两岸经济体量的巨大悬殊,来自对所谓文化同化与入侵的忧虑,来自对固有生活模式恐将变易的不安。我们隐然猜测,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中,两岸青年的心越走越远。

其实,这种不安,既是当代台湾青年的不安,也是随着大陆的崛起而成长起来的您的不安——毕竟您也曾是热血沸腾的青年,是读着“毋忘在莒”长大的学子,是攻研法学的年轻人。

但台湾青年,真的有必要筑起这样一道高墙吗?

也许是时候放下这种零和博弈的思想,放下这种小大之辩的恶习。并非一切庞大的东西都像童话书中的恶龙,要吞没静谧的村庄。大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却诚然是建立在互助与和平的基础上的,我们只是凭借自己的一双手、一颗心,凭着中国人那股子最传统的精气神,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出了踏实诚恳的事业。我们尊重他国的文化和艺术,尊重对方的思想和生活,更何况对岸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台湾同胞!当一群青年试着向另一群青年伸出友好的双手,我们期待的只是友好的回应。

这就是北京青年想到的台湾,想到的那些支持您的淳朴的台湾青年。他们的投票与信任是对您振兴台湾的期待,期待您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而绝不是支持您与大陆割席而居的推手。刚刚我们说到将心比心,那么请您和台湾青年,不妨也来替大陆的青年想一想吧。

还记得日前《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大意是“蔡英文承认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基石和底线”,此言不虚;它同时也是首都大学生和大陆所有莘莘学子的底线,是大陆十三亿生民的底线。因为九二共识的核心就是一个中国,它代表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在这片孕育了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的古老的土地上,无论两岸做出怎样的口头表述,都只能有一个中国,而不是两个独立的、哪怕亲如一家的主权国家。

当七十年前的一代人随着“蒋公”撤往台湾,他们和他们的后人都只看到了建设台澎金马的不易,感念“美台协防”的法案,却对对岸人民的辛劳几无所知。我们多么希望,您和全体的台湾青年,能够理解这片多灾多难的国土上所生养的中国人民,在经受了一百五十年的入侵和割裂之苦后,对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不可阻挠的期盼!

顾炎武曾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殊不知国家兴亡,最是青年有责。青年,是最有理想、最有力量的一个群体,却因为资历的不足,无力客观系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无力决定自己的命运。但当大陆的一代青年人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大胆向岛另一侧的世界微笑挥手的时候——蔡女士,您的肩上便已多了这份沉甸的责任。是时候直面大陆青年不容动摇的底线,回首台湾青年渴望发展的诉求。也许您会选择一种矫揉的说法在明天谈及或淡化九二共识,又也许您会采取熟络的政治文书来满足各方的高见;但我们期望,您终究不会选择回避“一个中国”的事实。

当大陆在过去的岁月里不断释出丰厚的善意,当大陆的青年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愈加平等地理解台湾的文化,当日历簿在初夏的风中向着五月二十号迈进,历史的皮球也即将传到您的脚下。从破冰之旅到习马会;过去的台湾当局所留下的政治遗产并非沙上之塔,两岸共同铸就的和谐的局面决非唾手可得。我们也期待您能够为台湾的下一代青年带来稳定的发展环境,拓展宽裕的生存空间;为他们打开与大陆青年互动互信的未来之门。

这道门的钥匙,现在就卷藏在您就职典礼演说的最里层——文舒锁钥现,且行且珍惜。


此致

敬礼!


北京化工大学  刘一君

北京林业大学  李嘉译

华北电力大学  朱健斌

北京大学   石爽爽

清华大学   刘书田

中国人民大学   唐塘

北京师范大学  钟明浩

北京建筑大学   高源

中央民族大学  任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黄从浩

北京工商大学  马菊生

北京科技大学  陈鑫兰

中央民族大学  黄曦

防灾科技学院  吴遂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刘涛

北京林业大学  王一哲

国际关系学院  黄万霖

中国传媒大学  常顼雯

北京邮电大学  杨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何杨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王泽宇

北京交通大学  靳扬

中国传媒大学  许嘉博

中国农业大学  丁艺

华北科技学院  李春洋

中国政法大学  陈慕寒

中国石油大学  张董莹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陈一鸣

北京理工大学   邓雨轩


2016年5月19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6-05-19/3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