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不管”冷血背后的事实:救救农村教育和农村孩子
云淡水暖
近几天,媒体、网络上热议“杨不管”,原因是“杨不管”冷血,“杨不管”是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的一名地理老师杨某,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打架,杨老师未制止继续上课,还说“你们有劲的话,下课后到操场上打”,其中的一个孩子杨涛开始不适,同学们抬着杨涛去了医院,杨老师还是继续上课,杨涛在医院意外死亡,这事儿就闹大了。现在,平面媒体舆论的焦点,指向杨老师,不知道是报纸还是网民为杨老师起名“杨不管”。
其实,这件事儿已经有点儿是“冷饭”了,《广州日报》、《武汉晨报》再次将其它报纸如《新安晚报》、《检察日报》的报道综述一番,然后发表评述,草民看了一下,基本是指斥“杨不管”冷血、“极端不负责、没有职业道德”(《广州日报》);“法律界人士指出,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检察日报》);“在一些门户网站相关新闻的跟评中,同情声援‘杨不管’者居多。…我们很多时候都成了看客:一边吝啬得连同情心都不愿给别人,一边又在埋怨社会的冷漠和世态炎凉。”(《武汉晨报》)
“杨不管”已经被停职了,还要连带赔偿死者杨涛的家人(总额20万左右),但这件事的余波并没有解决,在媒体的放大效应中,指责“杨不管”冷血的,为“杨不管”辩护的声音还在交锋。但草民想,下一个热点事件出来之后,这些焦点又会转移。
然而,草民记得早在6月29日,中央电视台12套法制频道《大家看法》就此事做过一个专题“一个孩子的意外死亡”,草民觉得,事件一些关联人的描述,才挖掘出了事件背后的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农村教育很可怜,农村孩子很可怜。
央视节目中采访了死者杨涛的班主任董老师,董老师已经年近60,从教30年,如果教初中,已经教了10届以上了,董老师说,“杨不管”老师跟他差不多年纪,差不多经历,看来也不是涉世不深、教书不久的新手了,问题是,这个从教30年的“杨不管”老师,是一开始就如此冷血的么?董老师说他可以理解杨老师当时的做法,因为“现在的学生比起二、三十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董老师的说法是,现在的小孩“什么都知道”,网络、报纸、电视、图书上“什么都有”,“他知道你不敢动他”,董老师着重提起半年前该校一个老师,因为制止学生打架,被砍断四根手指。
学生为什么如此暴力呢,央视报道,该校中学生的大部分是留守少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在家中无人管教,暴力倾向严重,即便是杨涛这样的父母在家乡的孩子,父亲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要打工,自从杨涛入初中后,从来没有过问过孩子的学习和学校情况。在镜头中,可以看到有的孩子的课桌箱内,有铁管之类的凶器。
失于管教,缺乏亲情,是留守儿童、少年心理发育畸形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经济学家们大力颂扬的“改革成功”标志,就是几亿农民“进城”充当廉价劳动力,但这种“进城”虽然被讴歌为“转移”、“转型”,却是很“伪”的“转移”和“转型”。农民“进城”后,除极少数算是“发达”了,把孩子接到城里读书生活而外,大多数儿童要么是随职业不固定的父母四处飘移、要么成为留守儿童、少年。四处飘移的孩子得不到稳定、持续的教育环境,留守儿童少年面临的是农村学校的式微。实际上,中国教育资源的越来越城市化、中心都市化、中心城区化,就是在剥夺大多数地区的教育资源的均衡性。草民孩子班上的北京市籍的同学当中,非中心城区学校考进来的一个都没有,北京尚且如此,遑论农村。珠江三角洲一个中等城市的重点中学,高考上一本线的人数,比山区一个市(县)全部上一本线的人数还要多。
央视的报道中也证实了农村中学的艰难,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偌大一所学校,只有300来名学生,说明适龄人群辍学、流失的很多。“杨不管”的校长坦诚,该校30个老师当中,绝大部分是60、70年代的民办教师转正的,年轻老师数量占少数,偶尔有几个刚毕业的老师,也是因为职业难觅,临时“屈居”一下的。而且,校长承认,老师们基本“都有自己的生意”,下课后就忙于家计,原因是生活比较困难,“也有孩子上学,也缺钱”,这样一来,像家访之类的辅助教育手段,当然无法保证,死者杨涛的家长说,从来没有老师家访过。如果生活的重压、利益的诱惑令老师们疲惫不堪,那其教书育人的心态是会偏移的,老师也是人。
这样的生存环境、这样的教育现状,农村孩子在家庭中长期得不到亲情的抚慰,学业上无法与富裕地区的孩子竞争,在这种环境下熏陶出来的学生,其学习的动力、人生的期待,就会冷淡下来,人格上也许就会偏执,网络、书籍、影视的影响,令其倾向于暴力解决烦恼和争端,还会助长黑恶势力的滋生。比如,贵州瓮安事件发生后,揭露出来一个在学生中发展成员的黑恶势力团伙“玉山帮”,想学好而没有路,或者路太难走,学坏确是容易的。
草民有一次坐火车,对面铺是个在东莞开小饭馆的湖南农村出来的中年小老板,说是还过得去,赚了些钱,草民问他,那孩子呢,中年小老板叹了一口长气,说孩子在家乡不学好,迷恋上网,最后干脆宣布主动辍学了,急坏了在东莞的父母,怕从此学坏,停了生意,赶回家乡,又不甘心孩子就当一个厨房的帮手,把孩子“押送”到一个在外省办职业培训的亲戚那里去学技术。小老板叹息说,赚到钱有什么用,孩子不读书了。但如果照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那样的环境,即便是在家乡“好好”读书的出路又在哪里。
吴店中学校长对记者说的一席话,令人感觉到太多的无奈和心酸,校长说,他这次到上海去(参观?学习?),到华东师大,“我们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都比不上人家”,“相差了50年、60年,说差50年那算是少的”。就是说,照校长看来,大多数农村的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已经输掉了,输了两三代人的距离,50年~60年的光景。中国现在据说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多少年来的前所未有的“盛世”,可是,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所面对的教育机构现状、学生现状,却与“第四大经济体”极为不相称,教育公平性甚至不如朝鲜、古巴这样的、为部分自以为已经“阔起来”的国人所不屑的国家。
过去曾经说过,教育的培养点,不应该是极少数精英,而是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有文化的工人、农民,但事实上的精英治国、精英居于社会高层的的结构,“精英推动社会进步”的理念,其实是将普通劳动者贬在社会底层,许多资源不断向精英阶层集中,包括教育资源,“教育市场化改革”,更是城乡教育差别扩大的助推器。
但教育不公平带来的,可能不光是是否上大学、当博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杨不管”冷血,其所在的农村教育环境又何尝不是对教师、学生的冷血。救农村教育,就是救农村孩子,就是给他们一个好的未来,做劳动者,也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有文化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