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习近平知青时期两度入川考察办沼气的历史与启示

作者:课题组   来源:知青问题研究  

19691月至197510月,习近平作为北京知识青年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习近平曾以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身份,先后两次入川考察办沼气。学成回延川后,习近平立即在梁家河大办沼气,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由此掀起了延川县乃至陕西省大办沼气的热潮。这段宝贵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和四川结下深厚情缘,也成为他后来逐步成长为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成长为人民领袖的重要历史渊源。尽管时隔多年,习近平同志两次入川考察办沼气的原始资料保存不多,诸多具体细节无从考证,但这次挖掘搜集到的资料,已能基本清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线索和脉络。

一、习近平入川考察办沼气的历史背景

1967年后的10年间,全国先后共有160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奔赴农村和边疆。1969年,2.6万余名北京知青被安置到陕西延安地区插队,习近平当时就属于这一拨知青,被安排在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延安人民,生活依然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那时,乡亲们生活非常困难,一般都是糠菜半年粮、挨饿过日子,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延安曾经以博大胸怀容纳了中共中央和红军,演绎了中国革命的红色传奇,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30多年后,尽管生活仍异常艰难,但这块厚重黄土地上的人民,依然以无比宽广的胸怀,无私无怨地接纳了少小离家的北京知青们。延安人民把知青当成是党中央、毛主席的派来的孩子,待若己出,用淳朴真情包容、关爱和呵护着知青,让他们感受人间温暖。从首都北京一下来到黄土高原,满怀热情但从未从事稼穑劳作的北京知青,虽有一定的吃苦耐劳思想准备,然而两地的巨大反差,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陕北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高强度的劳动生活,严重挑战着知青们身体机能和心理承受的极限。延安生活一段时间后,知青们得知,每年三四月,为把粮食省给壮劳力和知青们吃,不少延安婆姨纷纷带着孩子出门乞讨。知青们内心由此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决心利用自身所知所长推动促进延安劳动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怀着对人民的深深感念之心,先后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完成了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到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再到带领群众改善生活、谋求幸福的领路人三段式脱胎换骨的成功嬗变。可以说,对人民养育之恩的朴素感恩情怀是习近平同志为民初心的最初源头。

19736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代表团到延安参观访问。尽管原来也听侄子周秉和(1969年安置在延安县插队)反映过延安人民的生活很困难,但当亲眼看见延安群众普遍面带菜色、长期没吃过饱饭的深度贫困情形时,周总理难过得流下了眼泪,非常愧疚地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都这么多年了,延安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人民生活还这么艰难。作为总理,我对此负有直接责任,今天要当众做自我批评。在延安期间,周总理吃饭时从头至尾只夹一盘菜,只要一碗小米饭,其他菜不动一筷子,心情非常沉重。他召集延安地区党政负责人进行谈话,提出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番,尽快改变延安落后面貌,决定从中央层面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延安解决困难。周总理回访延安为人民生活困难落泪的消息,在陕北引起很大反响,延安广大干部群众憋着一股劲,要争取粮食自给自足,解决贫困落后面貌。知青们也积极响应和落实周总理的号召,决心和延安人民一起,奋力搞好生产改善生活。不少已经招工、转干的知青和很多干部纷纷主动请缨,要求返乡包队,下沉基层去带领乡亲们实现三变五翻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力量,习近平被组织委以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重任。

黄土地的生活虽然异常艰苦,但也成为习近平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19741月,习近平同志任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面带领村民打坝、挖井、办铁业社,一面苦苦思索如何解决延安当地生活缺少燃料、大量劳力长期为背煤砍柴奔波的难题。

二、习近平两度入川考察办沼气的具体情况

在消息较为闭塞、交通极不便利的延安,习近平两次赴四川考察学习,缘起当时中央媒体对四川沼气技术广泛应用的报道。197418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新华社记者李绍中的两篇报道:《四川省许多社队采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和《煮饭不烧柴和炭点灯不用油和电——四川省中江县龙台公社第五大队利用沼气的调查》。喜欢读书看报的习近平看到这两则新闻消息后很兴奋。除《人民日报》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对四川运用的沼气技术进行了介绍。1974年春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什么是沼气?利用沼气好处多的广播节目,引起了习近平的注意和重视,他立即组织群众认真收听、深入讨论。

《人民日报》的报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让正在为梁家河乡亲们缺煤缺柴问题苦谋出路的习近平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想为大队父老乡亲做点事的习近平迅速找到北京支延干部、县革委会副主任张之森,谈了想在梁家河试验办沼气的想法。张之森回京探亲时也看到了《人民日报》的消息,正有此意,两人不谋而合,当即向县委作了汇报。延川县委非常重视此事,很快批准了他们的申请。

19744月,受中共延川县委指派,习近平踏上了首次赴四川考察办沼气之路。一行5人中,包括两个支部书记,我一个、另一个也是北京的知青,一个化学老师,一个石匠,还有一个北京支援延安的干部,县团委副书记。习近平一行这次去了当时的绵阳等地区,主要在中江县、遂宁县等地学习考察沼气技术。中江县正是197418日《人民日报》文章中多次提到的地方。中江县龙台镇沼源村,也就是报道中的龙台公社第五大队,是四川的第一口沼气池所在地,几乎全国所有的考察学习团都来过这里。沼源村村民曾才福回忆,延安知青也来考察学习过沼气技术。他们问了这里问那里,打破砂锅问到底,怎么修池,怎么用气,还下到池子里,详细问怎么刮灰,灰刮几次。习近平后来也回忆过一些细节:我在陕北插队的时候,来四川学习沼气。沼气池怎么挖?挖的时候有多大的弧度?口留多大?出料口和进料口的角度怎么设计?口怎么去密封?池壁刷几道水泥浆?这里面有很多细节,我都是一一弄懂了才去实践的。

遂宁县是当时全省沼气技术推广的先进县,也是《人民日报》文章中多次提到的地方。据与习近平住同一窑洞的北京知青雷平生回忆:近平当时是到四川遂宁县学习沼气技术,还请了一位技术员到梁家河来帮忙。这位技术员是泥瓦匠出身,怎么调水泥,怎么防砂眼,怎么防漏气,沼气池用什么样的规格,外面的石板怎么箍,他都很在行。但是,这个师傅干了一段时间,在陕北各方面都很不习惯,就想回四川老家。他前后经过了几次思想动摇,就是想回家去。近平反复给他做工作,解决思想上的负担,并妥善安排他的生活。这位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直到完成必要的工作才回去。

习近平一行在四川取经回到梁家河后,立即向公社党委作了汇报。公社党委书记要求梁家河大队要抓紧建池,先走一步,为全社推广沼气做出榜样。于是习近平带领社员,组织了一个办沼气的施工队。在建设沼气池过程中,习近平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遇到的困难都由他来解决。习近平自己回忆:那次回去后就得了真传了,建了一口沼气池,就在我住的地方,那个池子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那口池子建得颇费功夫,一直看到沼气池两边的水位在涨,但就不见气出,觉得很奇怪,怎么回事,最后原因找到了就是导气管堵塞了,最后一捅开就溅得我满脸是粪呀,但气就呼呼往上冒,我们马上接起管子来,沼气灶上冒出一尺高的火焰来。我看再憋一阵池子要炸了。就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个沼气池是捅开了,另外的沼气池是相隔了一两天以后也建成了,但是我们还是第一。当时是第一个池子,全省第一池,后来就变成全省第一村,全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户用上了沼气。当时,整个延川县都轰动了。沼气不仅可以照明,可以做饭,沼气池里清出来的肥料,还可以给庄稼上肥,一举多得。一时间,梁家河这口沼气池,变成了沼气宣传站,从早到晚挤满了从其他村赶来看稀罕的人。习近平和参加建池的几位同志,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介绍沼气制取的办法和利用沼气的好处。从19745月至9月,梁家河大队建成沼气池8口,有4口能正常照明、煮饭,2口即将下料,2口正在建设。

然而,事物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批沼气池建好后,刚开始一切正常。但入冬后,出现问题,大部分池子不产气了。一些保守思想严重的人心生疑惑,开始动摇,认为沼气在陕北解决不了过冬问题,说陕北条件差,不能同四川比。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延川县委研究决定,再次派学习考察团到四川深入学习。学习考察团由包括习近平在内的9人组成,由县革委会副主任张之森领队。

197412月下旬,延安考察团9个人到德阳、绵阳、南充。这是习近平第二次赴四川考察办沼气。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当时省委设有第一书记)、省推广沼气领导小组副组长杨超,闻讯后非常重视。战争年代,杨超曾在延安工作,与习近平父亲习仲勋同志有着特殊的革命情谊。因此,四川对习近平所在的延安沼气学习考察团礼遇有加,进行了非常热情、周到细致的安排。省沼气办给他们配了两辆吉普车,专门派两个同志陪其学习考察,说让延安同志都看到、都学到、都掌握办沼气的技术,是省沼气办的责任。后来学习考察团到四川各地、县观摩考察时,当地的主要领导都会出面。这一次,在40多天的时间里,习近平他们在四川走了5个地区17个县,观摩学习非常认真。每见一个沼气池必下去,到每一个地方必问得非常清楚,而且参观了各种情况的沼气池,有石头做的,有土挖的,有砖做的,有土挖以后再用水泥抹的,有用石板砌的,还有在什么样的土质上建什么样的沼气池、怎么建,入料口、出料口以及密封口怎么做,这些东西他们都学得非常具体。当时,习近平经常跟考察团成员探讨,提出我们要学习的关键是如何保证沼气池不漏水,要能承受一定立方水的压力,而且要一次试水成功。因为要是水进去了,再想弄出来就费劲了,一漏就等于报废了,所以就不能漏水。除沼气建池技术外,他们还重点学了沼气发电技术。

19752月上旬,习近平一行的四川考察学习结束,返回延安。他们将在四川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对前期建的沼气池中存在的问题,逐个进行了解决。公社为了把梁家河办沼气的经验推开,组织各大队的石匠到梁家河举办沼气学习班,学习后回到各自的大队建沼气池,因此在全公社出现了大办沼气的热潮。梁家河大队的先进事迹很快就上报到县上、地区和省上。陕西省科技局于19757月下旬,在延川县召开全省沼气利用推广现场会议,组织代表到梁家河大队参观学习,习近平个人也被评选为县、地区先进知青和学大寨典型。

总书记对两次四川之行印象非常深刻,他回忆说:回去后,我在陕北打了第一口沼气池,还因此评了先进,推荐我上了清华大学。

三、习近平入川考察办沼气留下的深刻历史启示

19744月和12月的两次入川考察,让习近平和四川结下了深厚的历史情缘,开启了他带领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的全新航程,成为了他逐步成长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人民的领袖、国家和民族的掌舵者的重要历史渊源。穿越历史时空,感悟为民初心,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习近平知青时期入川考察办沼气的历史昭示我们,习近平总书记能逐步成长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到陕北插队时,习近平还背着黑帮子女的沉重政治包袱。在艰苦异常的环境中,他没有消沉,完全抛开个人得失荣辱,下定决心扎根农村,为群众办实事。特别是19741月入党并当上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后,他胸怀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记使命,奋战在农村生产实践的最前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知行合一,善谋善成,忠实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畏艰辛先后两次入川考察办沼气,以无所畏惧的担当和勇往直前的实干,回延川后一举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成功掀起轰轰烈烈的沼气革命,为梁家河乃至全陕北的乡亲们解决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烧柴做饭、点灯照明、沤肥增产等问题,脚踏实地、方方正正地迈开了从政生涯的第一步。全面了解1974年习近平两次入川考察办沼气的这段历史,能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刻地感悟他的为民初心,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能成长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成长为人民领袖的的历史必然性。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一定要更加坚定自觉地把维护核心作为党、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来坚守,作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首要政治原则来遵循,作为践行四个意识的根本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来遵守。

启示二:习近平知青时期入川考察办沼气的历史昭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骨干力量队伍建设。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尽心尽责,到四川考察办沼气,带领村民修建沼气池,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只是他为百姓所做的无数实事之一。当时,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为吃、住都比较困难的乡亲们做点实事。就考察办沼气这件事本身来说,这只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小小历练,其产生的后续效应与影响却异常巨大和深远。2003年,习近平在接受《东方时空》专访时说: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习近平担任大队支部书记,既是梁家河乃至延川县农村基层的大幸,也为新时代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择优选配村级领导班子,切实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通过民主公开的方式,培养一支政治可靠、才能出众、担当实干的基层执政骨干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启示三:习近平知青时期入川考察办沼气的历史昭示我们,要提高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质量,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习近平来川考察办沼气,带领乡亲解决缺柴少煤的问题,迄今已整整44年。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其实是一以贯之、一早有之,发韧于当年,光大完善于后续。40多年前的星星之火,点亮了今天的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沼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它独特的历史作用。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四川大力发展沼气事业,有效解决了农村燃料缺乏问题,各地通过户用沼气池建设,配套厕所、厨房、猪圈改造,彻底改变了昔日农村烧柴煮饭烟熏眼,粪水苍蝇满庭院的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过上便利、卫生、健康的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缩影,沼气建设在增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等方面仍有十分广阔空间,为我们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走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20135月,习近平任总书记后首次来川,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坚信,40多年前曾亲身感受过习近平亲力亲为、担当实干精神的四川人民,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谱写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新篇章。

(作者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原标题为《穿越历史时空 感悟为民初心——1974 年习近平两度入川考察办沼气的历史与启示》,摘自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四川党史文献网》。)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22-12-25/79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