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叶劲松:看张维迎应对危机的新自由主义药方

作者:叶劲松   来源:红色文化网  

看张维迎应对危机的新自由主义药方

叶劲松  

2月17日,不少网站上贴出了张维迎的、名为《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的文章(以下简称张文)。张文最后部分谈到怎样应对这次经济危机的问题。张文写道:“现在,各国政府搞的都是凯恩斯主义的一套:刺激需求。但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经济学提供不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要知道,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生产,是供给,而不是需求;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我们应该像奥地利学派主张的那样,通过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改进刺激生产,而不是刺激需求……”。

从张文看来,为应对这次经济危机,各国采取凯恩斯的、刺激需求的措施是不对的,应是“刺激生产,而不是刺激需求”。也就是说,张文认为应该“刺激生产”,扩大供给,来应对经济危机。因为张文认为“供给创造需求”,扩大供给,也就扩大了需求。

从张文的以上讲述来看,张文不过是在宣扬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观点,并把它做为解决经济问题的妙药来兜售。但它真能成为解决危机或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妙药吗?我们通过认识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实践结果,就可得出否定的结论。

新自由主供给学派是因为“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该学派的基本理论是由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1767-1832年)奠定。  

萨伊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他说‘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转引自吴忠观《经济学说史》第208页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萨伊认为,任何产品,生产者除了自己消费以外,总会用它来交换所需要的其他产品,因而任何产品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对其他商品需求的增加。或者说,任何产品的生产形成了有关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而人们的收入不是用于消费便会用于投资;消费形成对消费品的需求,投资形成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于光远主编《经济大辞典》第210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按照萨伊的观点,似乎无限扩大生产就会无限扩大需求。并且不管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工人收入怎样少,工人生活怎样贫穷,对需求都没有影响。因为人民再怎样贫穷,人民消费形成的需求再怎样少,但因为资本家收入多,资本家的消费和投资形成的需求足以弥补人民消费需求的不足。   

萨伊认为,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转引自《经济学说史》第208页)。也就是说,在市场交换中,一方付出自己的产品,同时也就获得自己需求的另一方的产品,销售和购买是一致的。生产就是消费,供给就是需求,产品都能在交换中找到销路,实现价值。对于市场上货物充斥,无法售出的状况,萨伊不认为是生产过剩,而是认为供给不足,即与之交换的某些货物生产太少造成。而且他认为,靠市场的调节,这种状况不会太久存在。他说,只要“对生产不加干涉,一种生产很少会超过其他生产,一种产品也很少会便宜到与其他产品价格不相称的程度” ( 转引自《经济学说史》第209页)   

萨伊还从生产自创销路出发,演绎出以下几个重要结论。如生产者越众多,产品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可以帮助其他企业成功;激励生产是贤明政策等。“总之这些论调就是宣扬资本主义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可以永远无冲突,无危机地发展下去。”(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中册455—456页人民出版社)   

30年代危机以前,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论(或称“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论)风行资产阶级经济学界。30年代前保守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现在“时髦”但实质保守的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大肆鼓吹萨伊理论的目的在于:首先,萨伊关于商品的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观点,能“证明”资本主义能实现供需平衡,从而“证明”资本主义无经济过剩危机,是宣扬资本主义社会完善性和合理性的理论武器。其次,“供给自行创造需求”宣扬“供给(或生产)居于首先地位”,从而宣扬保证资产阶级获取超额利润应居首要地位(因为据说这些利润会用于投资、生产,产生供给、创造需求),也就是说,它宣扬保证资本家利益的重要性,为资本家剥削压榨工人,为政府极力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并充当资产阶级代理人提供理论辩护。   

因此,一切符合“供给居于优先地位”的言行,一切能使资产阶级获得超额利润的言行都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道理”。反之,都认为大逆不道。所以,压低工人工资,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将工人开除厂,削减社会福利,对富人减税,都被认为是降低成本,保证资本家利润,从而保证资本家“投资热情”,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正确”行为。而工人(或工会)反对压低工资,反对失业的行为,以及要求增加工资,要求社会保障等争取工人权益的一切行为,都被认为是增加成本,从而削弱资本家投资热情,有害生产、供给的“错误”行为(这种新自由主义论调在我国有关西方经济的报道和文章中经常也能见到)。

张文在鼓吹供给学派观点后,就怎样用供给学派观点应对当前我国经济问题谈了些具体措施。总的讲,这具体措施应符合“供给居于优先地位”(即使资产阶级获得超额利润)的要求。张文除要求更多私有化和给私有企业更多机会外,还写道,“新的劳动合同法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但受损害最大的恰恰是普通工人和准备寻找工作的农民,因为它大大减少了就业机会。劳动合同法对经济的伤害不仅仅是成本上的,也有对企业文化的伤害。……所以,我建议果断停止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中限制合同自由的条款,让劳动合约更自由。”张文在这儿说的虽然比较隐讳,但意思还是明确的。由于劳动合同法(该法承认现存私有制,实质是承认剝削合法,所以该法从根本上讲,对资本有利。但它有一些企图制约资本对工人过分剝削的条款)中规定了一些资方的义务:如试用期长短限制、试用期最低工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等等,张文认为这对“经济”(实质是资本家)有“成本上”“的伤害”,会“大大减少了就业机会”。所以张文“建议果断停止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中限制合同自由的条款,让劳动合约更自由”。

张维迎似乎是为工人的就业考虑而提出“果断停止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中限制合同自由的条款,让劳动合约更自由”,实质他是以这为幌子,要求去除劳动合同中必须有的、企图制约资本对工人过分剝削的条款,让资本自由拟定对资本最有利的、能更残酷剝削工人的合同。因为我们知道,资本主义下的自由是属于强力者——资产阶级的,“劳动合约更自由”实质是使合约内容更多地体现强力者——资产阶级的的意志。张维迎实际向人们宣传:当资本能自由规定劳动合约内容,使工人工资更低、工作条件更恶劣、福利更差,即资本成本更低时,你们就业的可能就大大增加,经济就将发展。

因此,张维迎实质是要求给予资本加大对劳动权益进攻的“自由”,来应对目前的经济困境。但工人工资更低、福利更差,则工人阶级购买力将更差,我国内需不足将更加严重。所以,采用张维迎的药方,我国经济将更加困难。  

从强调供给、鼓吹市场自由的萨依、张维迎的上述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说的“供给居于优先地位”, 实质只是强势市场主体——资产阶级的利益优先;他们所说市场自由(包括合同自由),实质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虽然张维迎等主流经济学家不时会讲讲市场经济中的机会平等,但是,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的从来不是平等的世界,而是不平等的世界。它要求在这个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完全站在优先者、强力者——资产阶级一边。“供给居于优先地位”、市场经济自由,实质是要求把那些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产阶级带来阻碍、制约的一切行政、司法、社会阻碍全部清除(张维迎要求“果断停止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中限制合同自由的条款,让劳动合约更自由”,实质就是要去除阻碍资本过分残酷剝削的法律规定),从而使劳动者成为资产阶级自由宰割的“俎上肉”。  

我们在前面介绍了萨依理论观点,并看了这观点(以及张维迎应用萨依理论观点)维护资本利益的阶级性质。我们再来看看萨依(以及信奉萨依的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理论观点的荒谬性。  

萨伊理论是建立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在物物直接交换情况下,生产每一种产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另一些产品的需求,即:生产的产品卖出去是为了换回自己需求的另外一些产品,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直接的物物交换早为发达的商品流通(它是用货币进行交换)所代替。生产一种商品也根本不是为了换回自己需求的另一些商品,而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   

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买和卖脱节成为普遍的必然现象。原来物与物的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买和卖由原来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分裂为两个独立的过程,不论在时间上或者地点上,买、卖都分开了。某些人如卖后长期不买,则另一些人的商品长期卖不出去而大量积压,这就使危机具有可能(萨伊理论是建立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则不存在这种可能)。

另外,资本家为在竞争中战胜对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为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残酷压榨工人,必然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受资本剝削的亿万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使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最终不可避免会发生全面的生产过剩。而对于极力鼓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供给能够自创需求,并实现供需平衡的萨伊来说,他是极力回避这种因为阶级剝削而产生的供需矛盾。  

因此马克思指出,萨伊理论的缺陷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简单地抽去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之间的区别,把二者等同起来。第二,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所产生的简单关系,从而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由于萨伊理论建立的基础就是脱离实际的,经不起历史实践的检验,因而已被19世纪以来的各次经济危机所粉碎。马克思指出:“危机有规律的反复出现把萨伊等人的胡说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只在繁荣时期才使用,一到危机时期就抛弃的空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70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而30年代危机,只不过是进一步证明萨伊理论是陈腐不堪、愚蠢不过的教条。““事实上,旨在攫取利润的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有限性,否定了萨伊法则所谓需求无限的观点,证明了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经济大辞典》第2104页)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其成员是一群现代的萨伊。供给学派是“着重从供给方面考察经济的现状和寻求对策的一种经济理论和流派。相对于强调经济的需求的凯恩斯主义而言。”供给学派“以庸俗的‘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法则为理论基础,认为美国经济的症结是‘供给不足’,特别是资本供给不足,从而导致投资不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失去竞争力”(《经济大辞典》第1417页)。吴敬琏先生也曾认为,供给学派“否定凯恩斯主义,重新肯定萨伊定律……该学派倡导者们在理论上昭示:要‘回到萨伊那里去’,即主张恢复萨伊的‘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定律。认为,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由此,他们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为了增加供给,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吴敬琏、张卓元主编《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百科全书》第61页,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凯恩斯和萨伊(及供给学派)的共同和区别。二者都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都为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但相对而言,凯恩斯更能正视现实,他承认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需求不足的缺陷。而供给学派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自由情况下经济是完美的,供给多大,需求就有多大,不存在需求不足的忧虑。  

在这里,供给学派回避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无视相对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资本主义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导致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并经常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现实;无视资本输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投资饱和,过剩资本在国内不易找到有利投资场所的现实。这些现实都证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根本不是“资本供给不足”、“投资不足”。相反,这些现实证明供给学派“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等观点的荒谬。  

供给学派关于“美国经济的症结是”“资本供给不足”,“投资不足”的言论,是表示资本的“珍贵”。供给学派企图以此证明资产阶级通过压低劳动者工资、加大劳动者劳动强度等方式残酷剥削劳动者以攫取更多利润的“合理性”;证明资产阶级政府通过给资产阶级减税,削减甚至取消劳动者的社会福利来增加资产阶级利润,损害劳动者的行为的“合理性”。这充分表明供给学派理论就是为资产阶级狭隘利益摇唇鼓舌的资产阶级御用经济学的实质。供给学派为了批驳凯恩斯学说,证明其理论的正确,甚至说,30年代大危机不是由于需求不足,而是由于供给受到严重干扰造成的  

萨伊认为生产产生供给,并自动产生需求。张维迎也讲:“现在,各国政府搞的都是凯恩斯主义的一套:刺激需求。但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是供给创造需求”。但正如马克思所说,萨伊和张维迎所说的那一套,只是“一种在繁荣时期才使用,一到危机时期就抛弃的空话”。危机时,资本家根本不会按照萨伊和张维迎所讲的生产自动创造销路,增加生产将增大需求之类说教行事。而是采取减少投资缩小生产的措施。   

1929年11月,30年代危机刚爆发不久之时,胡佛还根据萨伊理论,多次劝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企业自愿基础上维持现有生产水平。他相信生产自创销路。但现实情况是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存货堆满仓库,定货急剧减少,迫使资本家缩小生产。到1929年年底,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0月份下降25点,比5月份下降30点,降到96点。  

30年代大危机,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36%,而美国工业生产更下降了48.2%,大约退到1905---1906年的水平。如果张维迎所说的“供给创造需求”成立,美国的资产阶级当时就会加大生产,加大供给。但当时美国的资产阶级是以大量减少生产和供给,来应对危机。

而在这次危机中,我们看到西方国家房屋开工量下降,许多汽车生产线、家电生产线停止生产……。这些情况也表明,美国的资产阶级现在也是采取大量减少生产和供给,来应对当前机。这一切说明,萨伊和张维迎所说的“供给创造需求”,增加供给也就增加需求等论调,是资产阶级也不相信并将其“抛弃的空话”。

即使是在还未陷入经济危机,但经济增速已大幅下降的中国,张维迎所说的应该用“供给创造需求”,增加供给就增加需求来应对经济状况恶化的论调,也经不住社会实践的检验。例如,现时中国房地产业会加大开工量,增大房屋供给来解决需求不足?这时增大供给的后果是增加需求还是增大房屋过剩?而我国上千万的农民工返乡,也说明大量企业用裁人(乃至关厂)减少生产来应对市场需求不足,这些企业不会用扩招工人、增加生产来应对他们所面临的销路困难的问题。

张文写道,“我们应该像奥地利学派主张的那样,通过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改进刺激生产,而不是刺激需求”。按张文的说法,似乎“通过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改进”,生产就能健康发展。在这里,张维迎为了鼓吹资本主义私有制,又在无视事实。恰恰是具有张维迎所推崇的“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的西方资本主义,现时生产还一直是趋于下降,而且还不知几时才能爬出生产下降的经济危机泥潭。在我国大量裁人、关厂并减少生产,使我国上千万的农民工失业返乡的企业,绝大多数是符合张维迎等鼓吹的“产权制度”的企业——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因此,正是张维迎等鼓吹的“产权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产发展受到制约的根本原因,也是产生生产下降危机的根本原因。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隔几年就发生一次使生产下降的生产过剩危机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这一点。

生产过剩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产生剝削,从而必然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内在经济矛盾,这供大于求矛盾尖锐化就产生生产过剩危机。所以,要消灭供大于求矛盾尖锐化产生的生产过剩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并实行计划经济才能实现。  

凯恩斯(以及信奉凯恩斯者)刺激需求的前提,是保留产生剝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保留资本主义私有制内在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矛盾,所以凯恩斯的刺激需求只能稍稍缓解矛盾。也就是说,凯恩斯的刺激需求不能消灭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最多能起到缓解危机严重程度,或推迟危机发生等作用。  

而张维迎的《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鼓吹新自由主义,拒绝通过国家干预来刺激需求,实际是拒绝缓解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的矛盾。如照张文开的“药方”去做,这次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将更加深重。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x/2013-05-02/17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