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战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作者:叶劲松   来源:红色文化网  

 

战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战后苏联经济发展

苏联经济在二战前的十多年一直高速发展。1941年法西斯德国对苏联的侵略,打断了苏联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在苏联工业最发达的西部地区,苏联军民同法西斯德国绝大部分战争力量(70%的陆军和55%的作战飞机)和众多仆从国军队进行了三年多的地面的和空中的战争(而在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余欧洲国家,除意大利外,没有一个国家在其领土上进行的大规模陆、空协同作战超过一年。而且意大利领土上的战争局限在落后的南部地区,工业发达的意大利北部未受到大规模战争的破坏)。三年多的毁灭性战争使苏联经济遭受空前严重的破坏。法西斯德国使苏联31850个工业企业、1710个城市、7万个村庄、600万以上建筑被战火毁坏,2500万人无家可归(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60牢版第597页),2千多万苏联人在战争中丧失生命(这超过了其他欧洲国家在二战中死亡人口总和)。苏联遭受的直接物资损失按1940年价格计算约3500亿美元,占苏联当时全国社会财富的1╱3。战争使苏联工业产量比战前减少了许多,而美国工业比战前增长了约一倍。苏联工业对美国的差距又拉大了。

战后,苏联首先执行了恢复经济的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以战前1938年的工业生产为100,到1950年,苏联工业为166%,美国为233%,日本为60%,英国为131%,法国为111%,西德为92%(《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97、99、100页计算)。战后头5年的高速发展,使苏联牢牢确立了他作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的地位。

在1950年以后,苏联工业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根据联合国统计局发表的世界工业指数,以1950年的工业生产为100,到1980年,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分别发展为:苏联1264,日本2600,意大利637,西德516,法国391,美国310,英国190(《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2》以下简称《1982》,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2、73页计算)。即1950~1980年,苏联工业增长远远高于除日本之外的所有西方发达国家。而如以战前为基数,1938~1980年,苏联工业增长比日本也快些。

苏联工业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发展速度大大下降了,但是,苏联工业发展速度仍不亚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如以1980年的工业生产为100,1989年苏联工业为136,日本也为142,西德为117,英国为119,法国和意大利同为113,美国为130(《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90》以下简称《1990》,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

以前我们经常听到西方讲述苏联农业的“失败”。但数据告诉我们,事实并不是这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1951~1980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苏联为3.2%,美国2.0%,日本2.1%,西德2.0%,法国2.3%,英国2.4%,意大利2.2%(《1982》第161页)。苏联农业生产增长速度比几个西方大国都快。1950年,苏美谷物产量分别为0.79亿吨和1.4亿吨,苏联是美国的56%(《1982》第167页)。1989年,苏美谷物产量分别为2.03亿吨和2.84亿吨,苏联谷物产量为美国的71%(《1990》第67页)。

苏联农业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对农业来讲,苏联自然条件远不如美国。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帕克就曾写道:“美国除阿拉斯加外,全都位于北纬50度以南,所以它很少感到缺乏温暖和日照这一不利的因素,而另一方面,苏联广大地区却缺乏任何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足够的温暖,而在那些照统计材料看来有足够温暖的地方,则因时常发生晚春和早秋的霜冻,实际上无法加以利用。”“决不应该忘记环境这个因素。苏联大部分的农田所处的纬度位置比美国要偏北许多,其中许多土地十分贫瘠,要是在美国,老早就被农民放弃了:‘现在耕种的许多土地都是同美国已经放弃的阿巴拉契亚山区或长期受风沙灾害的中部和西部大平原地带的农田一样贫瘠。’苏联农业最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能达到这么多的产量:‘当我们考虑苏联不利的自然环境时,我们可以知道苏联集体农庄并不完全象人们往往设想的那样缺乏效率。’”(帕克《超级大国美苏比较》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91、202页)

由于苏联工业高速发展,苏联经济力量越来越接近美国。按苏联的计算,苏联的国民收入(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及之前,也用国民收入而不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进行统计。因为按马克思观点,工农业、建筑业及与生产直接相关的运输、包装等服务才创造社会物资财富,才计入国民收入。而GDP则把前述之外的服务业收入也计入,重复计算严重。这样,妓院、赌博场馆等开设越多,人们去这些场所接收“服务”次数越多,第三产业服务收入越多,GDP越高。而这种服务业并不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收入只是重复计算。而西方国家GDP中,第三产业收入占大部分。而在国民收入概念中,第三产业的大部分是不能计入国民收入)和工业生产在1950年分别为美国国民收入和工业生产的31%和30%,1980年则分别为美国的67%和80%。即使按美国总统国际经济政策委员会估计,1955年苏美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1500亿美元和3990亿美元(即苏美之比为38%),1976年苏美分别为9370亿美元和16920亿美元(即苏美之比为55%)(《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第87页)。

对于苏联和西方间对苏美经济规模比较上的差异,一些西方学者也曾谈到,例如,“美国的一种估计认为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950年为美国的32.1%……1969年估计为美国的50%,也就是说美国生产总值为9320亿美元,苏联为4660亿美元。不过,由于通货膨胀,美国的数字是夸大了的。如按1964年的美元价值计算,苏联占美国生产总值的53%,如按1958年的美元价值计算,则占56%……按标准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并不能充分表现两国产量的对比,美国生产总值包括许多在苏联所没有的重要项目,因为苏联体系不需要这些项目,它们被认为是完全不必要和非生产性的,因此与该国经济的产量无关。例如,在美国有比苏联多得多的金融和商业的居间人,商业广告、保险和诉讼的庞大组织,所有这些都使国民生产总值膨胀起来了。国民生产总值也不表示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效用。因此,作为工业能力或军事力量的指标来说,价值非常有限。……苏联经济迫切要求达到迅速发展,而且进行得相当成功,这种景象必然对不发达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并且使人相信苏联所说的,它的计划经济的形式在工业主义时代比西方的市场经济优越;它所做出的范例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给所有不发达国家树立了一个适当的榜样。”(《超级大国美苏对比》第151、152页)稍微知道客观看待事物而不去刻意贬低苏联和计划经济的人(甚至是资产阶级学者)都会得出类似以上看法的看法。总之,20世纪7、80年代,苏联经济在世界的地位,比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有极大提高。

一战前的1913年,俄国的工业生产远低于德国、英国和法国中任一国家(当时俄国工业生产仅为德国的1╱6,仅为英国的1╱5强),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工业生产超过英、法、西德三国工业生产总和(《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第62页)。

1913年,俄国只生产19亿度电,在世界上占第8位,在欧洲占第6位。1980年,苏联生产电力1.295万亿度,占世界申力产量16.4%,在世界占第2位。其电力产量超过了英法意西德等组成的欧共体9国全部电力产量总和(《1982》第49、50页)

俄国1913年钢产量为420万吨,只占世界钢产量的4%,落在美德英法之后。1980年,苏联产钢1.48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20%,超过美、日的钢产量而居世界第一(《1982》第55、56页)。

1920年,经过一战、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后的苏俄,发电量是美国的1╱118,原煤产量为1╱68,钢产量为1╱221,石油产量为1╱16。1986年,苏联发电量是美国的3╱5强,煤产量为4╱5强,石油为1.45倍,钢产量为2倍(《1990》第116~119页计算得)。

受我国教育部委托,由许多“多年从事苏联经济的研究工作者”编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苏联经济概论》,指出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第41页写道,苏联的钢、“石油、生铁、铁矿石、水泥、化肥、干线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锯材、棉织品、毛织品、皮鞋、砂糖、动物油、牛奶等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1982年达到世界首位。……还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也仅次于美国或日本占据世界第2位,如电力、天然气、商品煤、金属切削机床等就属于这类工业产品。这类产品在世界产量中也越来越占据较大的比重。至于在现代化武器的生产和装备上,在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苏联也堪于美国相匹敌。”因此,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经济在发展经济方面的巨大成果是抹杀不掉的。这些成果是十月革命前,市场经济下的沙俄资本主义工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点和成就

最近十余年,在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受到抹杀的同时,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受到贬低。例如,《私有经济在中国》第14页就写道,“像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在战前处于繁荣的经济却落到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后面。”按该说法,战前捷匈等经济处于欧洲前列似的。但该书却未用统计数据说明捷匈等战前繁荣和在欧洲国家前列,也未用数据说明捷匈等国在社会主义时期怎样相对其他国家落后了。“精英”们的论点常常不用论据来支持。由于“等”表示类、群,即除了捷、匈,还应包括波、罗、保等国在战前都有“繁荣的经济”。但是,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二战前,匈牙利48%的土地集中在1.2万个大地主手中,而120万农户只占有10%的土地,还有78万农户既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租赁的土地。匈牙利被称为“300万乞丐的国家”(法捷耶夫《经济互助委员会》以下简称《经互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7年版第19页)。当时匈牙利工业也很落后。1938年,按人均电力消费看,匈牙利是150度,相邻的奥地利为440度;人均水泥产量匈牙利是35公斤,奥地利是96公斤;人均钢产量匈是71公斤,奥是100公斤(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以下简称《世界》,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294页)。人均电力消耗少,表明用电设备和电器少,表明工业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人均水泥产量低,表明建设需求小。另考虑到约900万人口的匈牙利被称为“300万乞丐的国家,”何来战前繁荣的匈牙利经济呢?

捷克斯洛伐克在东欧国家中是工业发达的国家,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内,捷克的工业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比如,在1925~1929年期间,生产增长了32%,而在1930~1933年期间,则比1929年降低了几乎40%;与1913年相比,最重要的几种产品的生产根本没有什么增长。”(《经互会》第24页)另外,从人均工业品产量来看,捷克与西欧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例如,1938年时,人均电力消耗捷克为280度,低于与之相邻的奥地利的440度、法国的450度、英国的540度、德国的800度。人均水泥产量捷克是88公斤,低于奥地利的96公斤、法国的100公斤、英国的160多公斤、德国的220多公斤。人均钢产量捷克的128公斤超过奥地利的100公斤,但低于法国的150公斤、英国的220公斤、德国的330公斤。(《世界》第294页、以及据《英法美德日百年统计提要》计算而得)因此,捷克又怎么能在欧洲称得上“繁荣的经济”呢?

波兰在30年代末的二战前,工业生产还处于1913年水平。当时全国3500万人,从事工业的人数只有80万人。波兰人口在欧洲次于苏德英法意,居欧洲第6位,但工业总产值在欧洲仅居第16位,所以人均工业产值很低。1937年,人均钢产量波兰只等于法国的1/5,等于德国的1/10。波兰人均工业生产水平大大低于世界人均工业生产水平。例如,波兰人均发电量为115度,而世界人均水平为250度(《经互会》第22、23页)。

罗马尼亚在人口平均的工业品消费方面,二战前占“欧洲第18位……根据国际联盟的材料,1928年罗马尼亚生产的工业产品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0.3%,按人口平均的生产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一半,比希腊低1/3”(《经互会》第24页)

保加利亚战前属于巴尔干半岛最落后的农业国,1939年人均电力产量为42度(仅为德国1/20);冶金工业只产6000吨钢,相对600多万人口,人均钢产量只有近1公斤,约为德国人均钢产量的1/330(《经互会》第18页)。同时,轻工业也很落后,“人口平均计算的纺织品产量,只及德国的1/45,英国的1/25,法国的1/18”(张德修《东欧经济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因此,说东欧国家在战前有繁荣的经济,后来落在其他欧洲国家后面,仿佛在战前是其他欧洲国家(英法德意等)前面似的这种说法,根本没有事实根据。

1945年以后,东欧各国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此其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以战前的1938年的工业生产为100,1980年时,匈牙利为1330,捷克斯洛伐克为1235,波兰为3430,东德为1020,保加利亚为6880,罗马尼亚为4530,苏联为1970,英国为255,法国为475,西德为500,意大利为825,奥地利为740,爱尔兰为600(《1982》第72、73页和《1978》第99、80计算)。从以上看出,到1980年时,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比战前的1938年增长9倍多到60多倍,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意大利增长最快(上述书中没有希脂、葡、西、瑞士等国1938年资料),也仅增长7倍多。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发展速度更快,乃是铁的事实。

从主要工业产品看。据(《1982》)第116页刊登的联合国资料,1979年人均电力消费量,保加利亚4098度,捷克斯洛伐克4674度,匈牙利2864度,东德5974度,波兰3324度,罗马尼亚2882度,苏联4653度,西德6103度,英国5368度,法国4617度,奥地利4867度,意大利3267度。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人均电力消费量都超过1979年世界人均电力消费量的1849度(而战前除捷克斯洛伐克超过世界人均电力消费外,其他东欧国家都还远低于世界人均电力消费量),而且平均水平与西欧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小。

二战前,东欧国家的人均钢产量远低于德英法三国中任一国。而1980年,东欧国家的人均钢产量452公斤,低于西德的712公斤,但高于法国的431公斤和英国的202公斤(《1982》第45页)

面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数字,有些力图抹杀社会主义优越性,抹杀计划经济成就的人就会说:因为社会主义原来经济落后(而这些人说社会主义经济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从而推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时,从来不谈社会主义经济起点比西方差得多。甚至如《私有经济在中国》一书作者还暗示东欧在战前领先西欧似的),所以增长速度比西方高些是自然的。似乎社会主义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制度无关,只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经济越落后,发展速度越高。但是,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联合国一个统计资料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未包括中越朝等)分为三大群体: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苏联及东欧国家。并给出1960~1980年工业生产年均增长情况如下:

国家类别

1961~1970年工业年均增速

1971~1980年工业年均增速

苏联东欧国家

9.1%

7.0%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5.8%

3..2%

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

7.2%

4.5%

(《1982》第76、77页)

资产阶级为了保住能使他们靠剥削广大劳动人民而攫取巨额利润的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制度造成严重贫富悬殊,对占人口极少数的剥削阶级特别有利),必然要利用他们掌控的资源和豢养的学者来大肆散布不实言词,以欺骗群众。事实就是和资本主义辩护士喋喋不休的,关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失败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优越的谈论相反,苏联东欧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两类市场经济国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是美、日、西欧、加、澳等国,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被联合国归为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并没有因为经济远比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落后而使其工业增长速度更高。相反,当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国家接受西方推荐的,能“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私有化和自由经济的建议之后十几年,工、农业年均增长速度却是战后最低的,许多国家还是负增长速度。该地区资本主义化后的工农业增长速度远远不及社会主义时期。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一种经济制度优越,是很明显的。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3-05-02/17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