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心目中,“群众”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汇。他对群众曾经用过“民众”、“工农大众”、“人民大众”和“人民群众”等不同称谓。毛泽东对此还曾有过更具体的划分。1942年,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指出:“必须坚定地信任群众的多数,首先是工农基本群众的多数,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他还强调:“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为世界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不是为少数人……”后来,毛泽东常用“普通劳动者”来代表他所指的“工农基本群众”。晚年毛泽东甚至讲过自己不及一个“普通劳动者”,明白地表露了他内心的“群众情结”。
最能体现毛泽东“群众情结”的,是他始终关注干群关系并紧抓不放。他向来认为,融洽的干群关系,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平等”,即领导干部必须尊重群众,平等待人。平等是民主的前提,而民主是政权的保障。他厌恶“高贵”、“特权”,喜欢“普通”、“平等”。毛泽东将这种平等的干群关系,建立在克服“官僚主义”作风,铲除“贵族阶层”之上,使广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进而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他所指出的:“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
1956年11月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诫与会者:“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此后,毛泽东又多次论述干群关系问题,并深刻指出:应当“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这个问题所以要特别提出来,是因为我们有些干部是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靠资格吃饭,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就不愿意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很恶劣的现象。”“我们跟国民党相反,他们是以一个贵族的姿态、老爷派头在人民中出现,我们是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在人民中出现。”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大力倡导各级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将军下连队当兵等制度。他认为:实行这样的措施,“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好干部。”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存在毛泽东过度估计社会形势、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情况,但从中也能看出他对于切实解决干群关系问题的异常关注和焦虑。
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仍十分注意并反复提醒这个问题。他要求领导干部“很好地解决上下级关系问题,搞好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以后干部要分别到下面去走一走,看一看,遇事多和群众商量,做群众的小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却是幼稚可笑的,包括我。往往是下级水平高于上级,群众高于领导,领导不及普通劳动者,因为他们脱离群众,没有实践经验。”“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除了解决好干群关系问题,毛泽东还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冷暖安危,并把是否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看作是否切实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是否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检验标准。他认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要为这些“最基本群众”即“大多数人民”服务。
仅以医疗卫生工作为例,便可体会出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体恤与关怀。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向全国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1958年夏,毛泽东读了《人民日报》关于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报道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一口气写下两首七律:《送瘟神》。这两首诗用鲜明对比的手法,一忧一喜,一抑一扬,生动表达了农家出身的毛泽东,对长年遭受血吸虫病折磨的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经过新中国医护工作者的努力,最终送走横行一方的“瘟神”血吸虫病的无比畅快。《送瘟神》诗无论从标题还是手法上,包括题序中作者所述不眠之夜的情景,都将毛泽东体贴、关爱普通群众的心态表现得鲜活感人。
1960年3月,毛泽东亲自为党中央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其中特别强调开展卫生工作的意义。指出:“环境卫生,极为重要,一定要使居民养成卫生习惯,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把卫生工作看作孤立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使身体康强,环境清洁,与生产大跃进,文化和技术大革命,相互结合起来。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懂这个移风易俗、改造世界的意义。因此必须大张旗鼓,大做宣传,使得家喻户晓,人人动作起来。”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至今还记得当时流行的“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移风易俗、改造世界”等标语口号。这些口号,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深深包含了毛泽东为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所倾注的心血。
1965年6月,毛泽东批评卫生部门的工作只注重为占全国人口15%的城市服务,为其中的领导干部服务,而忽视了占全国人口85%的广大农民的医疗和健康。据此,他要求卫生部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各级卫生部门定期分批组织城市医疗队下乡,为广大农民看病;城市高干医院设置普通门诊,对一般患者开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城乡普通群众看病难的状况,受到普遍拥护和欢迎。
“群众情结”,是毛泽东人生中最纯朴的色彩,也是他的生命本色和政治本色,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那浓郁的“赤子情怀”。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的革命斗争才会取得胜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拥护,这既是历史真理已有的应验,也是历史给予我们永远的启示。
〔作者安建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北京100017〕
(来源:《党的文献》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