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李慎明: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甲午战争

作者:李慎明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又是甲午,三个甲午,120年前那场悲愤雄壮的甲午战争,赋予了中国甲午特有的内涵。我赞成这样的说法,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不是对中华民族完全致命的一击,1894年的甲午海战才是旧中国滑入万劫不复境地的决定时刻,这一惨败宣告洋务运动强国之梦的彻底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此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相拥而至,争抢划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东海从来没有平静过,而近几年在呈现出波诡浪谲之势。因而此时回顾反思120年前中华民族近代史上那场令人心酸、心碎的战争,追忆甲午战争的悲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珍视历史的启迪,极具现实意义:

  第一,要社会进步,不要社会停滞,甚至倒退。

  我总在想,很少有人想到甲午战争我们败在了那个小小岛国手里,为什么?我认为还是内因在起作用。我对这段历史研究不多、研究不深,但我觉得从阶级关系、从社会形态这个角度研究还不够。我前几天遇到一位学生,我说中日之间是不是必有一战?他说不会,我说为什么?他说,第一,因为打不赢,打不赢去打它干吗。第二,中国青年不愿意打,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和子女都不愿意上战场。第三,中国老百姓才过几天好日子,改革开放以来好不容易过点好日子,中国老百姓也不愿意打,谁去打仗呢?这种思想状况不在个别人,让我想起了美国人提出的和平演变战略。

  我听了这个以后,心里五味杂陈,一夜未眠。现在联想到日本安倍政府“购岛”“解禁”,一步步在向我们逼近,我们反思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应该得出什么结论?120年前那场战争我们失败了,我认为我们的封建社会太成熟了、太强大了,成熟强大到世界第一,GDP世界第一,所以上上下下不思变革,贪图享受。

  阶级分析方法没有过时,我们用阶级分析方法来看待120年前这场战争很有必要,正因为中国的封建阶级特别强大,强大到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有商品经济它成为不了主导,而西方的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基本上是完全的商品经济。二是,皇帝贵族、地主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强迫农民必须把绝大部分收入缴纳个税,农民实际上处在农奴的地位。这样相当大部分的财力、物力没有投入科技、投入生产,我们停滞了,从1840年以后倒退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这场战争是决定性的,所以没有开战就可以说,内因决定了失败,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就是要盛世危言,不要盛世浮华。实际上很多有识之士对清王朝提出了警示,但是受到革职流放的处罚。现在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的机遇,我们的有利条件很多,但是确实有一部分人沉迷在我们的高歌猛进中,所以说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当居安思危。

  第三,要国家至上,不要举国一家。这个典型例子,慈禧建三海,修颐和园,庆祝60大寿,然后不要国家,像这样的仅为自己、仅为小家的人在朝廷上下、在当时的军中比比皆是。一样,在我们当今社会要抓住机遇,要应对挑战,同样要关心党、国家、民族的利益。当然要关心个人和家庭的利益,但是仅仅关心这个远远不够。如果都这样,仅考虑个人升迁和自己的小家,如同南宋词中所说,“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第四,要自立自强。这个典型代表就是把维护自己的海江领土权益宝压到了侵略者帝国主义的手中,不依靠自己最终必然上当受骗。

  第五,要依靠民众。清政府当时本来就不想彻底抵抗,如果彻底抵抗的话有可能一盘散沙的民众团结起来,最终起来对抗清王朝政府,正因为这样他把民众当成洪水一样需要防范。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8-11/2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