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8日,是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光辉哲学著作问世70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航程,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一年。再次重温《为人民服务》这篇经典名著,深刻领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精髓,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为人民服务提出的时代背景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一次演讲。张思德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历尽千辛万苦的长征中,他英勇作战,两次负伤;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他任劳任怨,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是一位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当时抗战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重要阶段,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需要鼓舞部队士气、凝聚各方力量、坚定革命信心;另一方面周恩来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拥有了一支自己的军事武装,拉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为谁当兵、为谁打仗、这支军队要到哪里去、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谁来指挥?成为一个紧迫和必须回答与解决的问题。特别是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0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的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成为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形成。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奋斗目标和任务宗旨进一步清晰、明确和确定。毛泽东针对党和军队的建设、发展与新的斗争形势需要,在一个普通战士和共产党员的追悼会上,深刻阐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从此,为人民服务如同闪烁在夜空中五颗璀璨的明星,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人们信心满怀地向目的地进发,成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和势不可挡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难懂的高深理论,但这朴素的话语中,却包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和人生哲理。这个响亮的口号,一经提出就注定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为它不是一句空话,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个领袖群发出的伟大号召,是一群具有坚定理想信仰的英雄团队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吹响的胜利号角,具有时代的穿透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当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作为她的服务方向和宗旨时,尽管这个政党当时还处于弱小、弱贫、弱势的境地,但是她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奇迹已经注定。因为《为人民服务》这篇传世的哲学著作,揭示和展示的正是一个政党最纯朴的感情、最真诚的态度、最明确的目的、最平易近人的语言,说出老了百姓的希望,讲出了普遍人的愿望,道出了人民群众的期望,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必定要成为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党的治国理政法宝。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将为人民服务确定为我党我军的宗旨,并先后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之成为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唯一宗旨,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
二、为人民服务体现的执政理念
执政理念是建立在执政规律认识基础上党的执政宗旨和指导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执政理念在执政党的一切思想和行动中,具有统领全局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执政活动的总体走向和最终成效。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出席冬奥会,接受俄罗斯电台采访时,清晰地表明了大国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同时,他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自信的指出,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只要我们紧紧的依靠13亿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实现我们确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上,他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这样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思想,人民群众百分之百的拥护和支持。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持续的、复杂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和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在新的形势与国内外环境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复杂化等相互撞击、深入发展、持续推进,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带来更加严峻考验。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一个世界期待、人民需要的崛起的大国,给世界、给人民一个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执政理念,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决定改革开放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人民的幸福生活。
9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坚持了正确的执政理念,坚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一贯之的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夺取了了人民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使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在不长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奠定了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地位。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截至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全球第一;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我国神七、神八、神九、神十发射成功,实现了太空行走,实现了用潜艇发射洲际导弹, 在生物工程、信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辽宁号航母正式服役,“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了自动和手动对接,“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天河二号”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等,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事实证明,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和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障。
三、为人民服务凝聚的巨大力量
为人民服务,作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作为文化,是中国传统先进文化的传承、概括和升华;作为党的宗旨,是高度凝练的内核、结晶和支柱。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指引下,紧紧团结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
在浴血奋斗的战争年代,为人民服务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和战斗力。在炮火纷飞的艰苦岁月里,用毛泽东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发展壮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英勇作战、所向披靡,不仅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而且仅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800万军队。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战斗到哪里,哪里就有人民群众的支前队伍。淮海战役结束之后,陈毅元帅动情的说:“革命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创造的奇迹:“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一大批英雄人物,锻造出一支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雄师劲旅,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赫赫战功。
在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为人民服务激发了巨大的爱国热情和冲天干劲。在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哺育下,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科学翘楚和英雄模范人物,在各行各业脱颖而出、层出不穷、无私奉献、报效祖国。在知识和科技界,涌现出“两弹”元勋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郭永怀等一大批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在当时国家经济落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力,奠定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地位,是中国人民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他们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1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党政工农兵各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创造力更是竞相迸发。涌现出全国县委书记好榜样、好干部焦裕禄,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工人光辉典范“铁人”王进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好战士雷锋,把温暖送到顾客心理被誉为“一团火”精神的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等一大批先进人物。
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发展年代,为人民服务思想展现了无穷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在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为人民服务思想得到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他明确提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孔繁森,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解放军战士徐洪刚,翱翔太空、展示国力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全国劳动模范、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立党为公、情系群众、廉洁奉公的领导干部牛玉儒,“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为祖国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为人民服务承载的历史担当
(一)担当是推进深化改革事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精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在深化改革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自主创新,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敢涉险滩、敢打硬仗、敢于担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破旧的条条框框,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贡献力量。
(二)担当是为人民服务的继承和发展。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华民族争取自由与解放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毛泽东同志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脚步不退缩、困难不回避、危险不畏惧,迎难而上,勇敢的担当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说,正是他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三本书后,开始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张学良在总结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的经验教训,他的结论是,红军有信仰,甚至每个士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无穷的力量,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容易得“软骨病”。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事业经验证明,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的贪污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就是信仰迷失、信念缺失、精神丢失的结果。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就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党的事业中担负着重要的领导责任,坚定理想信仰就是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更好地发挥表率作用,就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现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进入深水区,要打好改革开放的攻坚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就必须坚持、继承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埋头苦干、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而奋斗。
(三)担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拓展和延伸。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延绵不绝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敢于担当和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激励炎黄子孙在各个时期和各种环境下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敢于担当和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早已渗入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从古至今,敢于担当的历史人物群贤荟萃、人才辈出,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感天动地的名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位卑未敢忘忧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等,集中展现了一切有担当的将士、学者、思想家、史学家和革命家的家国情怀、民族志气和英雄气概,充分反映了在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儿女不推卸责任、不逃避困难、不惧怕牺牲的顽强进取精神。这些精神的发展和延续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和精髓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
战争年代,奉献和牺牲的是鲜血和生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奉献和牺牲的是健康、利益乃至生命。毛泽东主席一家,为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诞生牺牲了六位亲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全国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用他47岁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壮歌,创造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无论是过去的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遇到危险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最鲜明、最充分、最感人。从1998抗洪抢险的滚滚洪流到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瘟疫的战斗,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的抗震救灾到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的防治,处处闪现着共产党员的身影,最艰苦的地方,最危险的时刻,最艰难的营救,共产党员总是冲在第一线,他们用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精神,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挡风遮雨、抗病减灾、防洪抗震的铜墙铁壁。由此可见,奉献牺牲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无数仁人志士、革命烈士和共产党员,正是怀揣着这种精神支撑和坚定信仰,面对荣辱、得失、流血和牺牲,无所畏惧、义无反顾、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信仰,高高的举过头顶。无数事实证明,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是我党我军的巨大精神财富和支柱,是我们党独有的政治灵魂和优势,是克敌制胜和取得丰功伟绩的重要法宝。
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党委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情况汇报时指出,要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教育引导、加强监督检查、加强纪律约束。进一步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治国理念,强调了宗旨意识的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思想多样、观念多元、利益多端的新形势,正确对待利益调整的新格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责任意识,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牺牲精神,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是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是共产党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夺取新的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将谱写出光辉灿烂的新篇章,必将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张 泓)
(2014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