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40年前他们为中国奔赴战场,我们不能忘记英雄

作者:石江月   来源:石江月防务观察  

2月17日,40年前的这一天拂晓,中国被迫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到当年的3月16日,这一场短短28天的激烈局部战争,中国军人保家卫国走上了前线。

而且,很多当时的中国年轻人,包括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踊跃参军,加入到后续的作战行动中。有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些人落下终身残疾。他们当时处于花样年华。

40年前他们为中国奔赴战场,我们不能忘记英雄

面对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没有资格忘记这场离我们最近的战争,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中国,为了我们的家园,献出生命、流过鲜血的英雄。

收复老山的师长

就在17天前的1月31日,那位收复老山的英雄师长刘昌友走了。

云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刘昌友将军在那一天的22时58分,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逝世,享年82岁。

1937年9月出生的刘昌友,1955年入伍。历任战士、文书、学员、排长、作训参谋、作训科长、代团长、团长、师长、陆军第14军副军长、陆军第14集团军副军长,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1962年4月,他担任步兵第40师120团8连排长,参加援老筑路和中缅勘界警卫作战。

40年前他们为中国奔赴战场,我们不能忘记英雄

1979年8月,他从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毕业回部队后,由于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刘昌友在南京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没有参加此次作战活动,师党委、首长决定让刘昌友补上参战这一课。

随后,他担任侦察支队支队长,率全师侦察分队赴扣林山、老山、八里河东山地区执行侦察作战任务。这次侦察作战行动是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继续,受到总部、军区和军的表扬,荣立战时三等功1次。

1984年4月至8月,老山、八里河东山攻防作战,刘昌友任步兵第40师师长。这次作战,根据总参、昆明军区和14军的命令,由步兵40师担任主攻,并加强了炮兵和其他特种部(分)队共15个团级单位。

参战人数近3万人,防御阶段由于规模扩大增至4万人。

作战从1983年12月13日受领任务,到1984年8月5日轮战撤离战场,历时235天共分四个阶段:

1983年12月13日至1984年4月1日为临时准备阶段;4月1日至27日为炮击作战阶段;4月28日至5月15日为进攻作战阶段,进攻作战先后攻占老山、662.6高地、那拉地区、八里河东山共6公里正面,1.5公里纵深。攻占68个高地;5月16日至8月5日为防御作战阶段。

期间粉碎越军进攻60余次,较大的有三次:一次是5月9日营规模进攻,一次是6月11日团规模进攻,一次是7月12日的加强师规模进攻(越军承认是军规模),整个作战共歼敌7320余名,俘敌21名。这是他41年军人生涯中指挥部队最多、作战时间最长、作战规模最大,也最艰苦的一次作战。

40年前他们为中国奔赴战场,我们不能忘记英雄

6年后,刘昌友到云南省军区工作,负责云南前指老山战区司令部工作。1992年首次组织中越边境大面积扫雷,他任扫雷指挥部总指挥,和扫雷官兵创下了扫雷速度最快、扫雷经费消耗最低、扫雷效果最好、伤残最少、无一亡人,世所罕见的扫雷军史奇迹。

刘昌友将军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一共7次参加作战,形成了独特的指挥风格;率领40师官兵打出了国威军威,首创了“老山精神”,他是一位真正的、名符其实的“战将”。战后又组织军地作家,撰写了老山作战纪实系列丛书,推向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刘昌友将军的传奇人生,他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对培养和造就新时代革命军人具有诸多的启示和帮助,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和铭记。

忍无可忍的一战

为什么在今天重提这个日子?因为曾几何时,那首传唱整个中国大地的《血染的风采》,那部令一代人感动至深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以及《凯旋在子夜》、《雷场相思树》等歌曲和影视剧,每一句歌词,每一幕场景,当时的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

时光的流逝冲淡了人们的记忆。现在,很多人对1979年爆发的那场中越边界战争已经很陌生了。还有不少人在网络上以今天所谓现代人的想法和目光,对因为保卫共和国边疆、捍卫中国和平安定环境及人民利益而参加战争的英雄,投以冷嘲热讽甚至抹黑。

40年前他们为中国奔赴战场,我们不能忘记英雄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部队奉命出战的最后一顿晚餐上,副连长靳开来举杯对连长梁三喜说:

【“干了这一杯,烈士陵园见!”。】

后来,两人的牺牲让这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话,成为117分钟的片子里,最能反映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坚定信仰和精神源泉的一句台词。

这次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越南实现南北统一后,对内迫害华侨华人,对外频频搔扰我边境,打死打伤我边民及边防军,入侵我国土拆毁我界碑。中国政府一向以和为贵的主观愿望对其所行尽力忍让,但换来的是进一步强化了届时越南当局的自信和野心。

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8月至1979年2月,越方武装挑衅达700余次,入侵中国领土160余处,打死打伤中国军民300余人,严重危害中国边境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979年1月7月越南军队侵入邻邦柬埔寨,占领首都金边。此时的越南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作出了实施自卫还击作战的决定。

1979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明眼人一望而知,这篇文章已经毫无保留地宣布了中国的最后抉择。第二天,自卫反击战打响。

有人说,中国为什么先告诉敌人战争将打响?这才是中国所说的惩罚!堂常正正,师出有名。

40年前他们为中国奔赴战场,我们不能忘记英雄

战争分成中国的西线云南和东线广西两个作战方向。西线作战由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东线作战由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其中真正攻入越南境内的解放军兵力在22万人左右,加上地方部队、后勤保障部队、民工民兵合计有50余万人。

越军以6个步兵师总兵力约正规军10万人以及民兵15万人应战。

2月17日凌晨,解放军广西、云南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在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向当面越军发起攻击。参战部队的步兵、装甲兵等陆军部队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一举击退了入侵越军。

广西边防部队于25日攻占越南重镇高平;云南边防部队发起进攻后,20日歼灭了老街守敌大部,攻占了市区。中国反击作战部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到3月5日,中国边防部队推进到浅近纵深20~40公里,攻占谅山、高平、老街等省城和20多个边境城镇及要点。

也就是在3月5日这一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自卫还击作战的预期目的已经达到,自当日起参战部队开始回撤。并重申:

【“我们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也绝不容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

至3月16日,中国边防部队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这一举动显示了中国的和平诚意。

中越是两个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由于互相之间都非常熟知,一但成为敌人,在战场上的较量是非常残酷的。数据显示,在这场短短28天的边界局部战争中,中国军队牺牲8531人,伤21000多人。越南军队死亡4万多人,伤1万多人。

然而,自卫还击作战结束之后,越军又在两国边境上进行挑衅,不断制造流血事件。越军趁中国边防部队后撤之际,竟然占领了边境上两国交界线上的许多骑线点。再次非法侵占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中国边境地区。忍无可忍之下,中国军队再次被迫自卫还击。

因此,广义上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

不能忘记的英雄

生命是无价的,和平是宝贵的!谁都不希望战争在自己国家发生,更何况当时的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并不乐观。因此做出“自卫反击,给越南一个教训”的决定并不容易。

试想,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过来;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方也刚刚进入有序的状态。那一年,中国的GDP是3645.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更只有226美元,在全世界位列倒数。

那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是捍卫和平、保家卫国被中国人放在了比个人生命还重要的位置。

1979年2月,许多参战的解放军部队都是多年没有搞过军事训练的部队,还有许多是新扩编出来参军不到两个月的新兵,没有多少军事技能和一点战场经验。在面对全民皆兵的越南,虽然取得了战争胜利,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如许世友将军所说“歼敌一千自损八百”。

40年前他们为中国奔赴战场,我们不能忘记英雄

是的,那时的他们处在最青春的年纪,有着最为青涩的脸,有着最为单纯的气质,他们在文工团练功房里秀出优美的舞姿,在泳池边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们阳光、稚嫩、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在战争打响后,人们看到的是这群年轻人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看到战场上流淌的鲜血和战争的残酷。在那个时代,这些年轻人的选择虽然看起来很自然,但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向他们投以敬佩。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些年轻人有活力,有的甚至是刚走进大学的天之骄子,如果他们当时不选择参军走上前线,可能今天他们很多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各行业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或者说早就成了中产人士。毕竟那时候的大学生很少,而且改革开放正值初期,很多人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各种方式,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批。

是的,就像电影《芳华》中所描写的,一群年轻人就凭着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保卫这个国家,保卫边境地区的同胞不受外敌侵扰、欺辱,他们选择了加入军队,穿上那身橄榄绿的军装,走上战场。

看看他们的年龄,都在20岁上下,多么好的青春年华!而且,他们也是不少家庭的以后的“支柱”。但是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的是阵地不被敌人夺走。人在,阵地就在!

但是,今天我们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当年的“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融入了那场战争,他们把一腔热血洒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他们也把自己的生命和墓碑留在了那片南疆土地上。

但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反映这些战争的电影和电视剧在90年代初期开始就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没有了这些能够唤醒人们记忆的艺术呈现方式,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人们逐渐淡忘,新生代甚至不知道这些战争曾经发生过。

那么,参加过、经历过这些战争的人们会作何感想?这个答案可能是令人心酸的。在好莱坞式的战争片和英雄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类似的桥段:

儿子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看似平庸的父亲年轻时也参加了那场战争,于是兴奋地向父亲求证这是否是真的。而父亲若无其事地说,“是的,我们恨恨地揍了他们的屁股”。儿子的目光传递着从内心散发的崇拜。

40年前他们为中国奔赴战场,我们不能忘记英雄

这短短的一幕,让那些曾经走上战场的人获得了外界的承认,也让这种“必要时毫不犹豫拿起枪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得以传承。

其实,我们没必要担心因为一部战争影片中彼时的“敌我”,影响了现在的两国关系。因为中国人对战争的态度是谨慎和克制的。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作出了实施自卫还击作战的决定。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任在自己的身边有个具备威胁自己的国家一再挑衅!毛主席在对印反击战的那句话:“要打就打出30年和平!”道出了中国人的气魄。

可以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对战争就保持着谨慎、克制的态度。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迫不得已志愿军才跨过鸭绿江,并担心伤亡进一步扩大而停在了三八线上;中印边境战争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都是在对方一再挑衅之下,我们奋起反击。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是如此。

时光的流逝冲淡了人们的记忆。我们应该让当下的人们,关注到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关注到那场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关注到那些人物的命运,唤醒人们铭记历史、铭记那些做出过巨大奉献的人们。

40年前他们为中国奔赴战场,我们不能忘记英雄

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的“征兵难”在更多地方出现,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扩散。相反,当你跟那些当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人们交流,你会发现尽管有些不如意,但他们并不后悔当年走上战场,甚至一旦面对新的需要,他们也愿意再次“保家卫国”。

他们的热血仍未冷,我们不能让英雄们寒了心。

本文部分资料与图片来源于“英雄旗帜”微信公号及网络,感谢胡国桥(解放军某部大校、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荣立者)对本文的贡献。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9-02-18/5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