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小延安”:沂蒙抗日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
文 研
沂蒙人民富有革命传统,为反封建统治进行过无数次斗争,赤眉军起义、幅军起义等都发轫于此。20世纪20年代,中共就在这里建立了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山东分局进驻沂蒙,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帮助下,广泛发动群众,迅速扩大部队,普遍建立政权,喋血苦战,创建起沂蒙抗日根据地。
一、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面战场英勇抗战、敌后战场初步开辟阶段;第二阶段是加强军政建设,深入开展游击战争,发展和巩固根据地阶段;第三阶段是战胜严峻困难,争取战略优势阶段;第四阶段是实行反攻,夺取抗战全面胜利阶段。
1938年初到1938年12月为第一阶段。1938年春,日军大举进攻沂蒙。国民党军队先后在沂水、蒙阴、莒县、临沂、郯城、苍山等地痛歼日军。临沂阻击战中,中国军队重创日军精锐的板垣、矶谷两师团主力,取得了沂蒙抗战史上的辉煌胜利—临沂大捷,挫败了日军重兵会师台儿庄的企图,为赢得台儿庄大战的胜利争取了时间。这期间,沂蒙地区的中共党组织领导沂蒙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举行了全区性的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组建起十几支八路军游击部队,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徐州会战后,中共山东省委率领八路军山东主力部队挺进沂蒙,发动群众,打击日伪,初步创建了鲁中抗日根据地和滨海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鲁南抱犊崮抗日活动基地也初步建立。
1939年1月至1940年12月为第二阶段。武汉、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一方面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进攻,对国民党军进行诱降;另一方面,回师华北,疯狂“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沂蒙,敌人“扫荡”次数增加,“扫荡”时间延长,并安设据点,构筑封锁线。在日军诱降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影响下,驻沂蒙的国民党军队趋向反共投降,大举进攻根据地。此时,沂蒙中共党组织、八路军团结一切革命力量,进行反投降、反“扫荡”的斗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战斗中,八路军队伍也迅速壮大,继1938年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建立后,1939年,徐向前、朱瑞又在沂南组建了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了山东境内八路军部队的指挥。1939年下半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在罗荣桓、陈光率领下,进军鲁南,粉碎日军“扫荡”,创建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扩大了鲁中、滨海抗日根据地,从而大大增强了抗日力量。同期,中共沂蒙党组织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建立了若干县级政权,基本健全了基层政权,鲁南、滨海区还建立了专员公署。1940年秋,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前身)成立,标志着沂蒙抗日根据地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1941年1月至1943年1月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是沂蒙抗日根据地最为艰难的时期。日军为了摧毁沂蒙抗日根据地,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多次“扫荡”“蚕食”和封锁根据地,根据地损失惨重。期间,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省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王立人、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刘子超、省妇联执行委员陈若克、鲁中军区司令员刘海涛、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彭雄、第三师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等一大批干部英勇牺牲。反“扫荡”中,沂蒙抗战军民英勇不屈,大青山、苏家崮、对崮山战役等战斗惨烈。此时期,国民党军队大搞“曲线救国”,进攻八路军。在日顽匪联合进攻下,根据地面积缩小,部队减员,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沂蒙抗日根据地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面对困难,沂蒙军民苦熬苦斗,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军事上,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坚持分散性、群众性游击战争,大力发展武工队和民兵,实行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争取和瓦解敌军;政治上,整风审干,总结历史经验;统战上,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击顽固势力,创造斗争优势;政权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三三制”,实行精兵简政,划小行政区域,开展十项建设运动;经济工作中,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发展经济,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通过上述一系列努力,到1943年下半年,根据地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1944年1月至1945年9月为第四阶段,这一时期敌我斗争形势发生了新变化。沂蒙军民在中共领导下,抓时机,争主动,发起局部反攻,先后取得了讨伐伪军朱信斋、吴化文、荣子恒、李永平,攻克日军占据的沂水、莒县县城,痛歼日军草野清大队等胜利。1945年,沂蒙军民响应毛泽东主席“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向日军发起了大规模新攻势。经过7个月的浴血奋战,解放了泗水、蒙阴、郯城、费县4座县城,粉碎了日军最后一次“扫荡”。沂源县石桥伏击战中,还击毙了日军旅团长田坂八十八。在夏季攻势中,传来日本投降的信息,沂蒙八路军迅速整编,组成三路大军,向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进军。到11月,先后解放新泰、海陵、诸城、日照、临沂等19座县城,除收复沂蒙全境外,还在兄弟根据地配合下,解放了陇海铁路以北、津浦铁路以东、胶济铁路以南地区。
二、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作用
沂蒙抗日根据地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创建了一个强大、牢固的战略基地,成为解放军“北战东北,南下长江”的依靠。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军队保存和发展自已、消灭敌人的战略基点。中共在沂蒙建立了巩固的沂蒙抗日根据地,不但为山东、华北、华东建造了可靠的战略后方,同时也为华北、华东乃至整个中国的革命战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
二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起战斗力强大的人民军队。沂蒙人民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沂蒙籍的干部遍布全国。全面抗战爆发初期,中共党组织在沂蒙没有一兵一卒。徐州会战后,国民党军除鲁南张里元部等少量地方武装外,全部撤出沂蒙,沂蒙全境陷落。中共山东省委抓住日军进逼、国民党军撤逃的时机,点燃抗日烽火,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武装起义,建立起数十支抗日队伍。到1938年12月,统一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10个支队2万多人,而这些部队约有一半活动在沂蒙。山东纵队在游击战争中继续发展,到1940年11月,发展到4个旅、4个支队6.5万人。到1945年8月,八路军山东主力部队和基干武装发展到28万人,这些部队也有半数活动在沂蒙。
沂蒙的部队不但数量多,且政治军事素质和战斗力也很高。如1943年11月反“扫荡”中的南北岱崮保卫战,鲁中军区第十一团93名指战员,英勇抗击数千日军在飞机、重炮、毒气掩护下长达15天的进攻,歼敌近300人。
三是支撑山东抗战局面,牵制、歼灭大量日伪军,支援兄弟根据地。抗战中,以沂蒙为中心的山东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伪军。1938年上半年的徐州会战,牵制日军30万人;1945年上半年,日军增兵山东沿海,山东战场日军总兵力达10万余人,占华北日军总兵力的一半。其他年份抗击日军兵力大体也在五六万人左右。山东抗击伪军的数量居全国各抗日根据地之首,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1940年全国伪军22.5万人,山东8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6%;1943年全国伪军73.5万人,山东18万人,占24.5%;1945年全国伪军95.5万人,山东17.1万人,占18%。
徐州会战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撑起沂蒙、山东抗战的重任,歼灭大量日伪军,将国民党军丢失的大好河山逐步收复。
同时,沂蒙抗日根据地还经常支援兄弟根据地。如,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期间,沂蒙的八路军对铁路和其他重要交通线的破袭起到了较好的策应作用。再如进军华中,协助新四军开辟根据地。1938年底,驻沂南县的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调整、加强苏皖根据地,组建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创建了邳铜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主力越陇海路南下苏皖豫边,开创新局面。5月,组建苏皖纵队南下,统一领导活动在苏皖的山东纵队,第一一五师所属部队很快发展到近万人,创建了以徐海为中心的苏北根据地,开辟了皖东北根据地,初步完成了开辟苏皖根据地的任务。以后,八路军第一纵队苏皖所属陇海路南部队编入新四军,为反击国民党在华中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等作出了贡献。
四是沂蒙根据地在创建、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战术和战斗经验。如“翻边战术”,即当敌人从正面向根据地推进“扫荡”和“蚕食”,敌强我弱,我军难以阻击敌人时,乘敌人后方空虚,集中兵力径直插向其后方或侧背,打击敌人要害,迫使敌人回兵,从而有效地粉碎敌人的“扫荡”和“蚕食”。又如炸药爆破。沂蒙的八路军在未使用炸药爆破前,攻城都是架云梯爬城墙,伤亡非常大。1938年11月,江华随张经武、黎玉到沂蒙工作,举办爆破班,推广用炸药炸碉堡和装甲车、坦克的技术。之后,炸药爆破在山东迅速推广开来,这对于火炮极少的八路军提高攻坚能力、减少指战员伤亡起了重要作用。再如曲射炮打平射。当时,沂蒙的八路军火炮稀少,榴弹炮、山炮、野炮、步兵炮均不能制造,缴获的少量的野炮、山炮、步兵炮,因缺乏炮弹无法发挥作用,使用较多的是从敌人手中缴获和自己制造的迫击炮。而迫击炮只能曲射,攻城催坚能力较差。八路军指战员在战斗中研究发明了迫击炮打平射,从而大大提高了催坚能力。
五是沂蒙军民英勇不屈,同日本侵略者苦战,产生了无数感人的英雄事迹。孙祖、葛庄、石桥伏击战,渊子崖、南岩保卫战,郯城、沂水、莒县、蒙阴、临沂攻坚战,以及多次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作战中,共产党领导老区军民英勇战斗。战场上,刘震东、方叔洪、陈明、王立人、刘子超、李竹如、符竹庭等壮烈捐躯;在敌人的刑场上,赵铺、刘海涛、朱玉干、陈若克、陈秀英等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六是战争中,沂蒙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支持中共抗战,涌现出数不清的“沂蒙红嫂”和“沂蒙母亲”,铸造了沂蒙精神。这一精神至今仍是激励沂蒙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沂蒙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