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中原突围:解放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作者:刘晓晶   来源:文汇报  

中原突围:解放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刘晓晶

20190503050258_0aadedb0ca0b8ee406a832cf21c7b05c_1.jpeg

上图:电视剧《中原突围》剧照

中原突围:解放战争由此拉开帷幕20190503050258_0aadedb0ca0b8ee406a832cf21c7b05c_2.jpeg

左图:位于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的中原突围纪念馆刊头设计:李洁

1946年6月26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驻扎在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处的中原军区李先念部,从国民党30万大军的合围中突围而出。这一事件,被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认定为解放战争爆发的标志,解放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毛泽东曾总结道,中原突围“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他说:“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历史转折

“买卖”还没谈成,蒋介石已决心发动进攻

中原解放区,是由抗战时期鄂豫皖解放区演变而来,而鄂豫皖解放区的前身,是原新四军第五师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王震率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树声率领河南军区部队先后到达鄂豫皖边区与第五师会合。随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原中央局和中原军区,任命郑位三为中原局书记兼中原军区政委,李先念为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原解放区逐步发展为跨越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处的广阔地区,人口1500万,正规军五万余人,民兵30余万。

但中原解放区刚成立,就遭遇极大的生存困难。原因很简单:这里是国土的心脏地带,又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地,交通的便捷使国民党军在日本投降后迅速到达这里,很快就对中原解放区形成了包围趋势。

此时,以宣化店为中心的解放区方圆不足50公里,却聚集着中原军区数万人的部队和家属,还有40万的百姓。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令这里的给养“有朝不保夕之苦”,中原解放区根本无法运输任何给养。此刻,在解放区的北面是国民党军第四十七军,西北面是第六十六军,而在第四十七军和第六十六军的北面还有第四十一军,东面是国民党军第四十八军,南面是第七十二军,西面是第七十五军。国民党军将这个狭窄的区域围困得铁桶一般密不透风,仅环绕解放区的碉堡就修建了6000多座,致使李先念部的数万官兵犹如在汪洋大海中困守于一叶孤舟。

中原军区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去。8000多名编余干部和战士被要求复员。中央的指示是:“如果你处只能养活五千人,那就只留五千人,其余不愿走者可令其隐蔽或遣散。”中央要求中原军区同时还要与国民党方面进行“合法斗争”。所谓“合法斗争”,就是国共两党旷日持久的谈判。

为了解决中原军区官兵的生存问题,当时还曾设想由共产党晋察冀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拿出两万吨粮食,卖给国民党军位于北平、太原、新乡和济南等处的部队,换取现金,然后拿这些现金在武汉购买粮食再转运到宣化店。“买卖”还没做成,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国民党军将在5月到9月间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蒋介石确实决心已下。6月10日,他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上讲话时说:“今天以前我是主张政治解决的,可现在我必须放弃政治解决了,已经给他们(共产党)十五天的反省期限。我在北伐是决定三年解决统一问题,结果不到三年便告统一。请同志们再次相信,我决于一年内完成军事,两年内恢复经济。”

6月19日,毛泽东致电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山东军区:“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6月22日,面对中原军区请示立即突围的电报,毛泽东彻夜不眠。中原局认为“局势确已发展到必须迅速主动突围的地步”,因为截获的密电显示国民党军将于近日对中原解放区动手——如果中原军区部队不能及时突围,“皖南事变”的结局也许将会重演。深夜,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这封具有历史意义的电报:

中原局:

(一)二十一日电悉。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二)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并保机密。(三)望团结奋斗,预祝你胜利。

1946年6月26日晚,驻宣化店的军调执行小组官员观看文艺演出的时候,中原军区部队秘密集结后开始突围了。引发重大历史转折的事件就这样开始了。

艰难突围

30多年后,毛泽东之侄“失踪”的真相才被弄清

中原军区的突围,选择了分散进行的方式,因为大部队突围无法达到隐蔽性,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生存。李先念和王震率领人数最多的一支从宣化店向西,那是国民党军认为最不可能突围的方向,因为那个方向山高林密河流纵横。在国民党军队调动部队企图围追的几天里,突围官兵以昼夜不停的急促行军冲过平汉铁路,在几乎筋疲力尽的时候到达了丹江岸边。

在国民党军的围追阻截下,李先念、王震率领的突围部队被迫分成了两股。王震部在强渡丹江之后陷入重围,部队在一个叫鲍峪岭的隘口再次被截成两半。在冲出包围圈的战斗中,七一九团团长吴刚、政委蒋洪钧和参谋长朱佐夫相继阵亡。身材魁梧的副团长颜龙斌接替了指挥位置,颜龙斌在率部冲击时右臂受重伤,王震当即命令旅卫生部长一定要保住他的性命。在没有麻药的条件下,颜龙斌的右臂硬是被锯了下来。战士们含着眼泪要用担架抬着他转移,但他死也不肯给已疲劳至极的战士增加负担。颜龙斌以惊人的毅力跟随部队继续作战。突围部队到达陕西西南部时,因伤口被雨水浸透而严重感染的颜龙斌摇摇晃晃地倒下了。安葬颜团长的时候,王震说:“他这样的人,天不怕,地不怕,敌人见他就发抖!”

就在王震部在鲍峪岭与国民党军激战的时候,李先念部遭遇了胡宗南部队的阻击。胡宗南的整编第一师一旅横在了李先念部进入陕南的路上,而在中原军区官兵的身后,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师、十五师正在逼近。李先念说:“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拿下对面的这道山梁。”在向陡峭的山梁发起拼死冲击的时候,三十七团官兵在炽热的火网前一批又一批地倒下。陡峭的山梁上没有树,官兵们把刺刀插进岩缝一寸寸地向上攀爬,在距离敌人阵地只有十米远的时候,官兵们投出了成捆的手榴弹。这个让中原军区官兵血流成河的地方叫南化塘,位于湖北与陕西的交界处。

国民党军飞机沿着中原军区部队的突围路线撒下这样的传单:

中共中原军区李司令鉴:

第九执行小组及三十二执行小组业于七月二十三日到达西安,决做和平最后之努力,务请将军接到此信后,即刻发电以九小组贵方代表取得联络,同时派能全权负责之高级官一员于七月二十八日前来龙驹寨或者西安谈判停战及驻地给养等问题。如贵司令亲自来此,则更觉光荣,除请政府代表通知第一线,允许通过及保护外,盼先电复。专祝平安!

7月24日,李先念看到传单。鉴于中原军区突围部队已十分疲惫,加之不断的战斗导致伤亡过重,还有就是那些与大部队失散的小股部队生死不明,因此,李先念致电中共中央,建议利用这一机会促成暂时停战,以利部队恢复战斗力。尽管中共中央对国民党方面的谈判诚意心存巨大的怀疑和警惕,但是为了生存,还是同意了李先念部提出的恢复谈判的请求。中央派出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处长周子健前去联络,以表明共产党方面愿意谈判,“惟须国民党停止追击中原军”。但是,胡宗南的十几万大军已经做好了进攻延安的准备,国民党方面根本不想再与共产党方面商谈停战,周子健到达军调部第三十二执行小组时,国民党方面根本没让他进入会场。由于联络不畅,中原军区的领导并不知道周子健遭遇的情况。8月初,李先念部派出了谈判小组成员,他们是:中原军区干部旅旅长张文津、干部旅政治部主任吴祖贻和毛泽东的侄子毛楚雄。

毛楚雄是毛泽覃烈士的遗子。部队在转移中祸福难料,谁也无法预料前面还有什么样的险境,王震担心毛楚雄的安全,建议他以谈判代表的身份从敌人的重围中转移出去。但是,19岁的毛楚雄和张文津、吴祖贻离开部队后,在前去西安的路上,被胡宗南部在宁陕县东江口镇附近扣留。李先念和王震闻讯,立即请求中共中央设法营救。尽管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想尽一切办法,包括向国民党方面提出抗议,并发动舆论界广泛呼吁,但胡宗南部始终矢口否认。从此,张文津、吴祖贻和毛楚雄三人再也没有了任何消息。30多年后,经过坚持不懈地调查,真相才得以弄清:1946年8月22日深夜,国民党军六十一师一八一团少校团长韩清雅奉胡宗南之命,将张文津、吴祖贻和毛楚雄三人活埋于东江口镇城隍庙背后石坎下的水渠边。

中原军区的官兵转战在深山中,粮食断绝,李先念因犯胃病口吐黄水,只好将一根绳子捆在腰上,让骡子拉着他往前走。王震部的官兵也是断粮数日。在一条山沟里休息的时候,一个50多岁的老乡前来哭诉,说有官兵把他没有长熟的洋芋挖出来吃了。身体虚弱的王震猛地抓起身边的步枪朝天连续射击,大喊:“都给我回来!”警卫员李树森正好拿着一把准备打草鞋的草从王震身边走过,盛怒中的王震抄起一根棍子朝他的屁股打去,边打边喊:“你也犯群众纪律!”警卫员争辩说:“我没犯群众纪律,你看这是草啊!”王震说:“草也不行!”官兵们一边把李树森拉开,一边给那个老乡赔钱。王震亲自给老乡写了张字条:“一九四六年七月,三五九旅路过此地,把这家老乡的东西吃光了,革命胜利后加倍偿还。”写完了他还觉得不放心,又写了张布告贴在树干上:“本纵队全体同志,务必遵守群众纪律,真正做到秋毫无犯,违者枪毙。”

名震天下

毛泽东有感于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的突出贡献,亲自批示:“皮有功,少晋中”

中原解放军第一纵队第一旅,在年轻的旅长皮定均指挥下,英勇善战,尤以善打恶仗、硬仗闻名全军,所以被称作“皮旅”。在中原突围前,皮定均接到了掩护主力越过平汉线突围的任务。

三天之后,当掩护任务完成时,“皮旅”已经深陷重围。但是,最终,“皮旅”却是整个中原军区最先成功突围、保存最完整的部队。他们的战法是:全线猛烈出击,然后突然收缩藏起来,等国民党军开始追击时,从眼皮底下把他让过去,再接着往外插。“皮旅”独立作战,左突右冲,国民党军布置的一道又一道的阻击,没能让他们退却半步。进入位于鄂豫皖交界处的金寨时,因为一直无法与中原军区取得联系,皮定均只好要求电台呼叫延安,延安的回电只有两个字:快走!

“皮旅”官兵丢掉了所有的背包,甚至忍痛将伤员留在了当地,然后一边作战一边以惊人的速度强行军,五天五夜后穿过皖中平原,最终到达华中解放区。全旅无大损失,只是数千官兵头发长如蓬草,身上衣衫褴褛,脚上是沾满污泥和血渍的破布,只有黑瘦的脸上一双眼睛依旧明亮。从此,英勇的“皮旅”成为华中野战军的一支劲旅,屡立殊勋。

智勇双全的皮定均,是“皮旅”全身而退的关键。

7月3日晚,皮旅到达大别山中心地带立煌县(今安徽金寨县)吴家店附近。当时,吴家店有个敌人的乡公所,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真要打起仗来,他们凭险固守,也会给我军造成伤亡。皮定均决定智取。他把侦察队长找来,吩咐说:“你们可先派两个手枪便衣班冒充国民党军的特务队进村,把乡公所人员稳住,其他人员在吴家店周围主要路口和山头上隐蔽起来,待大部队快到达时,再采取行动把乡公所人员扣起来,缴他们的枪……”侦察队依计行事,顺利攻占了吴家店。

吴家店及周边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商南立夏节起义发生地,红四方面军诞生地,是皮定均的家乡,群众基础好;地处大别山腹地,地形隐蔽;正值雨季,经常山洪暴发,交通中断,敌军难以追击。在这里,皮定均等人看到,经过几天来的行军打仗,指战员们都很疲劳,带的干粮也已吃完,出发前准备的草鞋早已磨烂,于是决定,利用吴家店的有利条件休整三天,筹集粮草,查明敌情,再继续东进。

为了解决部队的粮食困难,皮定均让侦察员把吴家店的国民党乡长带来,向乡长询问了周围的民情和敌情。他命令吴家店的乡长给南边的两个乡打电话,声称国民党军要来这里运粮,但这里粮食库存不足,要那两个乡长立即带人把粮食运过来。当天晚上,一个乡的乡长就带领挑着大米的老百姓赶到吴家店,另一个乡长第二天早晨也带着粮食心急火燎地赶来了。这一次,部队意外收获了100多担大米,暂时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此外,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部队又很快找到了敌人的几个粮食仓库。皮定均立即开仓放粮,把大部分粮食分给了当地的贫苦百姓,一部分充作部队军粮。群众欢欣鼓舞。

经过几天休整,部队体力有所恢复。当地群众纷纷主动为战士们缝补衣服、做军鞋、做干粮,完成了每人一双布鞋、两双草鞋和五天干粮的准备工作。7月7日,在绵绵细雨中,指战员们告别乡亲,继续向东挺进。

在7月12日袭占了大别山东麓的毛坦厂后,皮定均得到情报,国民党军正调集三个正规师和10多个保安团,在皖中平原布置几道防线进行堵击。旅党委召开紧急会议,坚决、果敢、快速地抢在敌人部署就绪之前,连续五昼夜急行军,横跨皖中千里平原,到达苏皖解放区。

13日晚,月光如洗。部队如同一股铁流,从大别山上奔涌而来,沿六安合肥公路向东疾驰,一路势如破竹。15日攻占肥西的官亭镇,16日进抵离淮南路不远的吴山庙。18日夜,皮旅以神速跨过淮南铁路,进入定远地区池河镇,将赶来堵击的敌整编四十八师一三八旅远远地甩在后面。

7月19日,皮旅进抵津浦路西红心铺一带,距津浦路仅40多公里。越过津浦路,只有半天的路程即可到达苏皖解放区。可敌人已在津浦铁路沿线的明光、管店、三界和张八岭大小车站部署了大批军队,进行拦截。根据敌情变化,旅领导决定改变行军路线,折向东南,于张八岭以北、张老营车站以南的石门山附近冲过津浦路。

20日凌晨,二、三团和旅直属机关秘密快速地通过铁路。当一团过路时,敌一列装甲火车从滁县赶来截击,把一团切成两段。与此同时,从明光,管店和滁县出动的敌人,分五路从两翼运动过来,形成钳形攻势。危急时刻,皮定均命令三团控制铁路东侧有利地形,阻击敌装甲列车;令二团以轻重机枪火力参加战斗。一团随即边打边进。经过近三小时激战,将敌击溃。当部队行进至明光三界东北中嘉山附近时,与赶来迎接的淮南军区嘉山支队胜利会师。后来,皮旅被编入华中军区第十三旅,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在我军历史上,以部队主官姓氏命名的部队众多。历数其中,皮旅当为最出名者之一。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皮定均按资历,原报少将衔,毛泽东得知情况,有感于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的突出贡献,亲自批示:皮有功,少晋中。此事被传为佳话。

本版内容摘编自王树增《解放战争》及其它相关材料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9-05-09/5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