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是侵略战争,怎么会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遭难,不是侵略战争,今天的日本又怎么会痛感责任,深刻反省?
这是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面对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就一份双方条约中的“战争”二字做出的批示,周总理强调,必须在“战争”前加上“侵略”二字。
图 | 日本首相访华
这足以看出,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心中,这场灾难必须实事求是,日本对中国造成的灾难事实,任何人都妄想抹去。
田中角荣访华的第一句话就令人震惊
1972年9月25日,经过多年的民间外交的铺垫和国际形势的推动,日本首相排除重重阻力,受到周总理地邀请到中国访问。
田中角荣这次下定决心来中国,是经过重重考验的,不仅和周总理进行了会谈,还面见了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
1972年9月25日,北京机场天高气爽,万里无云,上午11点半,田中角荣一行人按预定时间乘坐飞机落在北京机场。
周总理亲自去迎接,几分钟后,田中角荣从旋梯上缓缓走下来,见到周总理马上握手致意。
田中角荣说:“我是54岁当上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请多关照。”
周总理说:“我是周恩来,请多关照。”
这是两位领导人首次握手,事后很多人也回忆并奇怪,这个田中角荣为什么第一句话就要强调自己的年龄呢?这让人十分不解。
田中角荣访华后,被安排在中国政府的一贯接待外宾的地方,钓鱼台18号楼,前不久尼克松访华时,也住在这里,不仅规格很高,而且条件很好。
两个人到了客厅后,周总理打算脱掉外面穿的风衣,田中角荣见状,马上迎了过来说:“我来帮您吧。”
事实上,这个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田中角荣是客人,警卫员就可以帮助周总理完成,所以周总理说:“不用不用,你坐,我自己来。”
田中角荣陪笑说:“今后今天我是这座18号楼的主人,您周总理是我的贵客啊。”
实际上田中角荣这个举动是在尽量走近周总理,为接下来的谈判奠定一定良好的基础,在场的记者和翻译都心知肚明。
双方坐下后,田中角荣再一次谈及到自己的年龄,他说:“我是54岁当成日本首相的。”看到田中角荣多次强调,周总理也说:“哦,田中先生,我是51岁当上总理的,算起来已经23年了。”
随后便开始了第一次会谈,本来神经紧张的田中角荣,却被接下来的一幕感动不已。
原来,在会谈刚开始的播放音乐部分,乐队演奏的居然是日本歌曲《佐渡十调》等,这些曲子都是和田中角荣家乡有关。
田中角荣听到后感动不已,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觉得眼眶模糊,周总理告诉他,为了选好歌曲,事先大家做过调查,播放你们的音乐,是对你们的一种礼貌和尊重。
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下,双方会谈开始了,可是在谈论到中日战争时,周总理的表情第一次严肃起来。
原来在说到抗日战争时,田中角荣说了一句:“我对日本过去给中国人民添加的许多麻烦表示歉意。”
当日本的翻译员把这句话说出来后,周总理顿时严肃起来,在场的所有人都鸦雀无声。
图|乔冠华
大概十几秒后,周总理冷笑一声:“这场战争中,中国牺牲去世三千多万人,遭受经济损失两千亿,‘添了麻烦’是什么意思?中国人民不会接受这种态度。”
当时陪同周总理的还有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周总理神情严肃,乔冠华的反应最为激烈,但周总理以大局为重,他握着田中角荣的手说:“您这句‘添了麻烦’意思太轻了,你这么说究竟是什么意思。”
并示意日本翻译员重新翻译或者告诉田中角荣,这个说法我们不接受。一时间会场瞬间安静下来。
直到这次初次会谈结束,几个领导人都在讨论这件事,情绪十分激烈。
当时陪同周总理的中方翻译周斌日后回忆了这件事,他证实周总理和乔冠华副部长都十分生气,他还说:
“麻烦”这个词语,给中国人留下什么印象呢?一位在日本居住十年,并精通日语的中国女性是这样解释的:在中文里,“添了麻烦”大都用在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或不经意把水溅到别人裙子时表示的一点歉意。
在事关生命安全事故,以及战争责任时,绝不会用这句话来表示谢罪之意的。在那种场合,至少应该说一句“犯了大罪”。
显而易见,这次会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随后周总理已经安排带田中角荣去见毛主席。
登长城后,去见毛主席
实际上,田中角荣来华是为了中日关系而来的,对中国领导人来说,日本建交对国家建设和发展是有益的。
在田中角荣访华前,周总理就做了大量的工作。
周总理对日本并不陌生,早在1917年,不到20岁的周恩来就在日本留学,他日后多次说,当年回国前,他还专门去了京都的琵琶湖。
如今,在1972年之前,就有很多日本人来到中国,比如三木武夫先生,当时他说“佐藤一下台,我本人也将参加自民党后继总裁竞选,但没有胜算。我现在感到,田中肯定会处理好日中问题,在最后一轮‘决战投票’中,我将坚定支持田中。”
周总理还说三木先生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之外还有很多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周总理每次都是热情招待,足以看出周总理的大公无私。
在“添了麻烦”事件后的第二天,周总理和田中角荣再次进入谈判阶段,这次谈到了日台关系,中方表示,台湾问题是“对日政治三原则”中的重要问题。
对此周总理特别质问陪同田中角荣一起来的太平外相:“你们是来吵架的还是来解决问题的?”
这次会谈双方就这个问题都十分慎重,周总理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随后周总理提出,让田中角荣去参观中国的万里长城。
第二天,姬鹏飞陪同田中角荣登上了万里长城,期间还发生了有趣的一幕。
图|尼克松登长城画面
在登长城的过程中,有人告诉田中角荣,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也来过长城,并且登上过第二烽火台。
田中角荣抬着头望了望说:“那我一定要超越美国人。”所以田中角荣气喘吁吁地坚持登上了第四烽火台。
随行的记者问他说:“今天登上了中国的长城,有什么感想?”他说:“秦始皇能够建造如此雄伟的长城,我也一定可以把日本列岛改造好!”
尽管田中角荣对中华文化感叹不已,但言语中还是充满了对自己国家的充足自信,在下山时,姬鹏飞和他们就中日战争再次发表了观点。
这次太平外相说了一段话让姬鹏飞印象深刻,他说:“姬部长,我和你同岁,我们都是在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对于如何看待那场战争,坦率讲,我承认那是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在任何辩解的理由。但是,我现在只能站在日本政府外务大臣的立场上说话。这一点如果得不到贵方理解,那我们只能收拾行李回日本了。”
在这个问题上,双方交换了意见,晚上便被带到了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和毛主席进行会晤。
据说当时毛主席见到田中角荣就问:“你们吵架结束了吗?”因为毛主席知道日本对侵华战争的态度,必然会争吵,并且周总理已经为毛主席汇报过田中角荣访华这几天的情景。
这句玩笑让大家的气氛瞬间活跃下来,这真是位语出惊人、与众不同的人。周恩来微笑地听着,田中角荣地答应,气氛十分融洽。
在这次会晤中,毛主席就之前的“添了麻烦”再次指出:年轻人坚持说添麻烦这种说法确实不够分量,因为在中国只有把水不小心撒到妇女的身上道歉时才这样说。
其实意思很明显,毛主席对田中角荣把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说成“添了麻烦”也是不接受的。
因为毛主席此时的身体状况并不好,和田中角荣交谈不久便会谈结束,临走时田中角荣感叹毛主席是个热爱读书的人,因为毛主席的卧室书很多。
图 | 毛主席把《楚辞集注》送给日本首相
毛主席说:“我离不开书,这是《稼轩词》这是《楚辞集注》,没什么礼物,就把这本《楚辞集注》送给你吧。”
田中角荣感激了接受了毛主席的这份礼物,从毛主席的住处出来,秘书问,要不要把赠送礼物这件事告诉记者。
周总理说可以,并且告诉他这本书的书名是近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书写的。
敲定双方联合声明
28日晚上,周总理督促双方尽快敲定联合声明,以便在次日上午签署,但对于用什么词来代词“添了麻烦”,大家一直找不到共同语言。
这时候,日本太平外相说:“姬部长,这是我们可以做出的最大让步。”随后,他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日本政府对过去通过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灾难,痛感责任,深刻反省。”
姬鹏飞看过纸条后,一直没有说话,因为时间关系,身边的一个秘书一直提醒说:“姬部长,您看可以不,可以就这个方案吧。”
“少废话!”姬鹏飞严厉地说了一句,把周围的人都吓了一大跳。
很显然,姬鹏飞对纸条上的内容并不满意,随后,姬鹏飞在晚上把这件事和周总理交换了意见。
姬鹏飞告诉周总理,应该在战争面前加上“侵略”二字。周总理和姬鹏飞的意见不谋而合,周总理认为,必须加上侵略二字。
周总理说:“不是侵略战争,怎么会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灾难;不是侵略战争,今天的日本政府又怎么会痛感责任,深刻反省?”
周总理既坚持原则,又宽容、大度,他不想过于为难田中首相、大平外相。同时,成功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也是中国整个世界战略的重要一环。
1972年9月29日上午,这份联合声明最终敲定,两国外交部长共同签署生效,中日关系这才正常化。
周总理:问候天皇陛下
完成邦交大业后,田中角荣乘坐周总理的专机打算从上海飞回日本。
在飞机上周总理笑着对太平外相说:“听说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学都有研究。”
太平外相回到说:“是的,我读过孔子孟子还有李白的大作,但都比较浅显。”说着便从口袋掏出一个纸条说,这是他刚抄写的中国古诗。
周总理对此感到十分意外,此时的田中角荣因为过度劳累,上了飞机便睡着了,太平外相说:“请总理放心,这次在北京承诺的事情,我们一定会履行到底的。”
在飞机上的谈话十分愉快,周总理表示,在上海为几位日本客人摆酒送行。
晚上,田中角荣足足喝了十几杯茅台,而酒量很大的周总理却一滴酒都没有喝,后来工作人员才知道,原来当时周总理已经被查出癌症,医生不允许周总理喝酒。
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同志也坚决不允许周总理再喝酒,但在外宾面前,丝毫不让客人看到自己正在和病魔斗争,周总理的这种精神令人折服。
第二天,在上海虹桥机场,田中角荣即将登上旋梯时,周总理走上前说:“请问候天皇陛下。”这是两位政府首脑最后的一句话。
田中角荣简介:
田中角荣,1918年5月4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刈羽郡,毕业于私立中央工学校,1957年出任邮政大臣,1972年出任日本首相,日本政治家、建筑师,日本第64任、第65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1990年从政界引退,1993年12月16日去世。
如今,中日关系已走过整整半个世纪的历程,步入了知命之年。这些离不开当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付出的努力。
每每回想起周总理他们高超的谈判技巧和人格魅力,总会不禁感动。
回顾历史,启迪后人。不忘历史,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