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面对外国技术封锁,周恩来对上海工厂说:“我们要争气!”

作者:黄坚   来源:党史镜报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组织下,上海的科学技术取得较大发展。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科技基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积极响应中央“向科学进军”和“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号召,提出抓尖端科学技术与解决当前生产技术问题并重方针,并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基地,逐步形成以发展尖端科技带动全市科技水平提高的思路。

党中央对上海寄于期望,周恩来总理更是多次来上海调研,希望上海科技界在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中作出应有贡献。

提升工业生产技术水平

面对外国技术封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局过程中,确立了上海工业向高级、精密、尖端方向发展的方针,以及把上海建设成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目标,并将原材料工业列为“二五”计划重点投资的领域之一。

为及时了解上海钢铁工业发展情况,1958年7月14日至18日,周恩来总理冒着酷暑,连续视察上海第三钢铁厂、上海第一钢铁厂、上海标准件三厂、上海矽钢片厂、上海永鑫无缝钢管厂、上海中一电工器材厂、上海钢铁研究所、上海新华五金轧制厂等企业车间和工地。

其中,上海第一钢铁厂总理去了3次;上海第三钢铁厂和上海钢铁研究所各去了2次。周恩来不仅了解工厂改、扩建情况,还察看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并询问出钢的时间、炉内硫、磷的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工厂干部、工人对加快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的意见和建议。

周恩来称赞上钢三厂的技术改造成果“土办法很好,这是蚂蚁啃骨头”;称上海无缝钢管厂试制成功无缝钢管是“草窝里飞出金凤凰”,明确要求推广连续铸锭这项新技术;他勉励上海钢铁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这场炼钢革命很重要,你们应该好好地、认真地把这项技术搞下去。”他鼓励上海矽钢片厂的工人们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要争气,一定要把矽钢片搞出来,越多越好。”

在视察中,周恩来了解到新华五金轧制厂是当时上海钢铁加工公司唯一的出口单位,他们依靠自力更生生产出0.5mm打包铁皮,出口到新加坡、中国香港的情况后。周恩来要厂里写个发展规划给他,并在他过问下,一个月后,该厂获得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47万元,缓解了该厂资金短缺的情况。

到了1965年初,周恩来在视察上海时,在了解到上海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时,特意抽出时间听取上海市委汇报,并把该规划带回到住所进一步研究。周恩来同意上海市委的思路,并根据上海原有科技基础,加上新型炸药、高级染料和高效避孕药三项新技术,进一步完善上海的科技发展规划。

周恩来的调查研究,使上海工业更加明确发展方向,提高了上海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积极性。上海不仅完成“二五”和三年继续调整时期国民经济的建设任务,而且发展了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制万吨水压机等一大批高、精、尖新产品,提升上海工业生产水平和能级。

重视开展基础研究

周恩来总理在上海调研期间,重视基础研究。1958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出开展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的设想。同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参观上海科技跃进成果展览会时,听取相关汇报。

周恩来询问了当时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了解到世界上仅美国和联邦德国已开始该课题的研究。同时,他询问了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措施和科研力量。在此基础上,周恩来肯定和支持上海科研人员开展这项世界前沿科研课题的研究,认为“这个设想很好,希望快一点完成。”

周恩来的肯定和支持,鼓舞了上海科技人员,也为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迅速组建起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1959年,该课题被列入国家科研计划(草案)。

经过全体科研人员近7年的努力,1965年9月17日,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在上海诞生了。它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跨进重要一步,表明中国在多肽和蛋白质合成方面位居世界先进地位。

大力发展国防尖端科技

“两弹一星”是国防尖端科技,也是周恩来关心项目。1960年春经周恩来批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在上海建立导弹试制技术基地。

当时,上海仪表厂承担着导弹生产中最为关键的部件之一——导弹驾驶仪的研制任务。导弹驾驶仪被称为掌握导弹飞行方向的“灵魂”,技术要求极高。1962年经过日夜奋战,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完成导弹驾驶仪最关键的陀螺马达研制任务,同年出产首台样件。1963年1月27日,大年初三,周恩来在上海市副市长刘述周的陪同下,赶往位于市郊的上海仪表厂视察,专门了解陀螺马达的研制工作。

在上海仪表厂,周恩来视察厂房车间,观看陀螺马达样件,听取上海仪表厂同志对该产品性能和技术要求的介绍,以及该产品的研制和生产情况。他勉励参加导弹生产的科研人员“要真正把技术掌握好,为国防科研成果作出更大的贡献。”到了1963年底,上海地空导弹试制基地初步建成。1964年底,完成首批“红旗一号”地空导弹的试制任务。1965年11月,进行打靶试验3发3中。

这一重大国防科研成果,标志着上海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技术取得巨大进步。为进一步加强上海导弹试制基地的科研力量,在周恩来关心支持下,1965年,专门从事导弹设计的国防部第五设计院由北京迁往上海,使导弹的设计、试制和生产在上海一个地区就能完成。上海随之相继开展了“红旗三号”和“红旗六十一号”等导弹的研制任务,为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组织下,上海的科学技术取得较大发展。截至1965年,上海共取得17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开拓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激光和原子能技术等一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国防尖端技术,确保了我国“两弹一箭”的发射成功。与此同时,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上海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到1965年,上海的科研机构已经从1956年时的29家发展到88家(中央的52家、地方的36家),拥有科研人员11748人;全市自然科学技术队伍也从1956年的4.7万人发展到15.7万人。上海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能适应当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展要求的科研体系。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3-08-15/8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