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王伟光: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作者:王伟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伟光: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学习《文化强国之路》的几点体会

  【核心提示】《文化强国之路》全书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10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动记录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走过的不平凡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宝贵经验,全面反映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记录,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启发性。

  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万众一心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李长春同志的《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书出版面世了,真可谓正当其时。

  《文化强国之路》全书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10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动记录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走过的不平凡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宝贵经验,全面反映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记录,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启发性。本书的出版,对于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宣传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综观《文化强国之路》一书,自始至终突出了科学发展的主题、改革创新的主线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一是自始至终围绕一个主题——科学发展。我们从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李长春同志的具体指导下,文化战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社会发展趋势和重要历史机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了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推动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丰富的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简而言之,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是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改革创新。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的10年间,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大体经历四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初到2005年12月,主要是开展试点、探索经验。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推动改革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从2005年12月到2010年7月,在试点基础上扩大范围、逐步推开,改革的目标任务不断细化、政策环境日益优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进展。第三阶段,从2010年7月到2011年10月,主要是加快推进、全面展开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展开、纵深化拓展,部分领域基本完成改革任务,重点难点取得重大突破。第四阶段,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成为指导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此后,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六中全会重大部署,迅速兴起文化改革发展的热潮,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文化强国之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这10年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并取得重大进展的辉煌业绩。

  三是自始至终突出一大主体——人民群众。《文化强国之路》一书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力求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该书的字里行间都让人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心与人民群众的心是紧紧贴在一起的。

  

  《易经·贲卦·彖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领域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通过认真学习《文化强国之路》一书,我们深刻地认识到,10年间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波澜壮阔,成就可圈可点,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文化战线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全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李长春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借鉴和启发意义的理念和举措。

  一是注重知与行的相互促进。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深化了对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目的、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思路、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这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顺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改革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并落实到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转化为广大文化工作者理解、支持、投身文化体制改革的坚强决心和巨大动力,不断地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是突出魂与体的辩证统一。任何文化都包含“魂”和“体”两个方面。其中,文化之“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文化之“体”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纵观古今中外,每一次文化的大发展都是“魂”与“体”的完美统一。在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层次的内容;文化之“体”的主要形式,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之“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始终牢牢抓住文化的“魂”,创新和善用各种文化的“体”,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做到了形神兼备、强“魂”健“体”,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新高潮。

  三是坚持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为了抓好文化建设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作者虽身居高位仍身体力行,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和文化单位进行调研、考察,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与广大文化工作者共商文化改革发展大计,谋划文化改革发展蓝图,制定重要方针政策,推动改革步步深入。这不仅体现了李长春同志务实的工作作风,也饱含着他对文化事业所寄予的感情、热情、真情。从这本书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既积极又稳妥,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统筹兼顾”,又注意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而且,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步骤也有具体的设计,即改革之初重在抓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拓展,待形成共识时再全面铺开。与此同时,一手抓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手推文化产业发展。如此点面结合,左右开弓,层层推进,增量促成,体现了李长春同志的领导艺术,正所谓“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强盛。文化强国建设首在自觉,贵在自信,重在自强。李长春同志的这部论著,为我们探索和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探索未有穷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任重而道远,文化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两个全面”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行者常至,为者常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定自信的步伐,谱写更加壮美华丽的篇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4-01-06/2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