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论担当精神的时代内涵

作者:徐月高   来源:《红旗文稿》2014/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并带头示范、以上率下。敢于担当作为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明确要求,是领导干部职责所系、从政准则和成事之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赋予领导干部的一个历史“大担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担当既是时代的考题,也是人民的期待。

  担“责”不推。担责不推,是党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领导干部担当精神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作为领导干部,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领导干部主政一方,谋一方发展,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就必须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不愿担责就不该当领导,不会担责就不能当领导,不敢担责就不配当领导。问题是时代的号角,作为领导干部要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遇到问题就要担责、负责,出了问题还要追责、问责,决不允许推诿和逃避责任。担责就要敬畏责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对党负责、对事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有机统一起来。权力是履责的重要条件,领导干部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越要勇于担当。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是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相互贯通,相互依存,要坚持“一份权力、一份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担“事”不躲。担事不躲,是领导干部践行为民宗旨的根本途径。领导干部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谋事、干事、成事”上,聚焦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上。要坚持干事导向,防止出现“怕出错不愿干事、怕麻烦不愿抓事、怕吃亏不愿揽事”的现象,避免一见好事、喜事、有利的事就“抢篮球”,一看是难事、烦事、棘手事就“踢皮球”的问题。要树立“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的理念,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不搞“一个艄公一道河”,坚持“一棒接着一棒跑”。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正确的事业观,杜绝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有始无终的烂尾工程和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力避“不深入调查的盲干、不精通业务的瞎干、不遵纪守法的蛮干”。要在干事中锻炼考察检验干部,让担当精神蔚然成风,真正让“吃苦的吃香,实干的实惠,有为的有位”。

  担“学”不辍。担“学”不辍,是领导干部应有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实践表明,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选择学习就是选择成功。不重学则怠,不好学则退,不善学则衰。非学无以立德,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履责。“一年都不读几本书,甚至几年都不读一本书”的领导干部,就不可能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种神圣职责,这不仅是领导干部应有的精神状态,而且是助其成就事业的必然要求。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就要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贯穿于工作生活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就要突出学习重点,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要改进学习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要增强学习意识,健全学习制度,把述职和述学结合起来,切实让学习成为领导干部的“刚需”。

  担“难”不怯。担“难”不怯,是考察领导干部担当精神的试金石,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担当精神,不仅要观其日常工作表现,更要看其攻坚克难作为。千难万难,畏难才真难;这难那难,克难就不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无论其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属罕见的。有效应对困难和挑战,需要领导干部切实担当起历史使命,勇于跳进矛盾的旋涡,直面困难、化解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干部就是为破解难题、化解急难险重任务而存在的。领导干部只有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把党的事业扛在肩上,才能做到问题面前不回避、压力面前不躲闪、困难面前不推脱、挑战面前不畏惧、逆境面前不退缩,才能做到平时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前进的路上,向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各级领导干部要克服求稳畏难的思想,敢于亮剑,勇于创新,舍我其谁,立马横刀,在破解难题中练本领,长才干,经风雨,受历练。

  担“险”不畏。 担“险”不畏,是新时期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现实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有风险和挑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应对挑战、化解风险的担当。改革的攻坚期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风险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割自己的肉,动别人的奶酪,啃硬骨头、涉险滩,突破陈规,开拓创新,敢闯敢试。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敢于攻坚不怕压力,善于突破不怕挫折,对于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对于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只要有1%的可能,就要作100%的努力。面对失误敢负责也是担当,敢于冒“险”,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缩手缩脚,而要敢于担“过”,能够容“错”。

  担“忧”不惧 。古今大业成,皆自忧患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获得明显提高。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情状堪“忧”。取得成绩固然可喜,但这只是万里长征中前进的一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而沾沾自喜,没有任何理由满足而畏缩不前,没有任何理由自满而不思进取。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和高度警醒,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自鸣得意,忘乎所以。面对忧患, 担“忧”不惧,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觉悟和气度。 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之心,善于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机遇中看到挑战,从有利中发现不利,从成绩中看到差距,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要时刻保持对形势的清醒判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始终保持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的强烈忧患,同时增强必胜的信心。要坚持发奋图强,强化为党尽责、为国奉献、为民分忧的担当精神,把忧党忧国忧民统一起来,为党和国家分忧,为人民群众排忧,为弱势群体解忧。“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记心头”,作为领导干部,在风险和忧患面前,更要砥砺家国情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

  (作者:中国组织人事报总编辑)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4-12-01/29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