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晚间新闻联播得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的情景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痛快、敞亮、给力。“痛快”是在座谈会上席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诸多与会者的发言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敞亮”是会议明确指出了新时期有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给力”是它分析了当前文艺发展现状,肯定了成绩,指出了不足,发出了号召。连日来,我在反复思考: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一名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如何身体力行,从我做起,认真学习和落实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呢?
一、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努力提高分辨大是大非、坚持正确人生方向的能力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9月1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郑重宣示的两句话。时间过去60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军事的彼此对抗和制衡,文化的相互冲击和渗透,都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生活质量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嬗变。那么,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呢?有的。比如,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没变,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没变,科学地反映并指导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原则、基本理论没变,等等。就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来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样的历史和现实也没变,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党服务人民的宗旨、领导中国人民奔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没有变。正是由于这种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实践,才赢得了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进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令世界瞩目和翘首的辉煌成就。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对我们当今的大学师生而言,应着重学习和领会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从宏观上研究和解决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的学说,其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思维又能能动地作用于物质、存在。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在确立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时,在制定和践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同时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特别是在二者发展不相适应,影响到社会发展和革命深入的紧要关头,就必须面对现实,从哲学的、革命全局的高度找出问题的症结,给出解决的办法。以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进程为例。早在红军苏区时期,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就非常重视思想意识和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党的高级领导者瞿秋白就曾在苏区负责教育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当时非常活跃的创作和收集革命歌谣活动以及红色戏剧活动、绘画活动,曾有力地配合了武装斗争。在文艺工作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要算72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了。前一个文艺座谈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要关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最残酷最艰苦的时刻,也就是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召开的。会议针对当时革命形势和全局对文艺(化)事业的要求和呼唤以及文艺(化)实际,明确了文艺在整个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从革命的全局出发,投身人民群众的抗日战争和生产运动,转变不适应形势要求的思想感情,努力创造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文艺作品,推进和实现了革命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72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是符合实际的,是科学的、具有真理性的。坚持它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革命文艺事业就发展,就繁荣;偏离了它,违背了它,文艺事业就混乱,就萎落。72年的实践同时也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当年所没有遇到的新情况、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我们又处在民族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时代再一次呼唤文艺(化)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为社会注入强大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其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座谈会,重申并进一步强调文艺为人民的发展方向。指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号召文艺家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写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次座谈会的召开,实在是顺乎时代要求的英明之举,也是从哲学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把握和驾驶社会发展的必然抉择,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列文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讲,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不仅能适应自然,而且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在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因此,研究人的本质、人的特点、人的需求、人的创造,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课题。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作为人类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则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群体和基本力量。动员和团结人民群众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斗争,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最大满足,直至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共产党的坚定不移的活动宗旨和力量源泉。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在明确文艺事业是整个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还进一步指明了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从马克思、恩格斯鼓励当年的进步作家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揭露旧的社会制度、表现穷人和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到列宁指出的文艺要“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从毛泽东于72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明的革命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艺学说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中,文艺为人民服务是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而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使这一思想更加纲领化,更加系统化而又具体化。为了服务人民,文艺工作者就要精心打造自己的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为了服务人民,文艺工作者就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同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了服务人民,就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为了服务人民,就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善美战胜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为了服务人民,就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并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作到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为了服务人民,文艺工作者就要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了服务人民,就要营造有利于文艺家发挥创造个性和艺术才智的环境和条件,就要坚持“双百方针”,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为了服务人民,就要努力克服、纠正、杜绝文艺现状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和问题等等。总之,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和人民史观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其主旨是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创作导向,创造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快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方向。
三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美的本质、美的种类、美和审美、美的鉴赏和创造、审美主客体关系等等都有深刻阐释。对于文艺,它在强调文艺的意识属性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对文艺的审美属性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思想。无论是广义的美学思想还是文艺美学思想,都与人的艺术实践(包括美的发现、美的欣赏、美的创造相联系。马克思说过:“植物、动物、石头、空气、水等等,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就是说科学家注重研究和揭示它们的自然属性,使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改进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艺术家则注重研究和揭示它们的审美属性,使人们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乃至创造美,以实现自己的审美享受,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片面强调文艺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而忽视乃至无视其审美特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若不是无知,便是有意歪曲。不用说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狄更斯等艺术家的评价和对“莎士比亚化”、“席勒化”的论述以及用“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来评价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不用说列宁对托尔斯泰作品艺术成就的赞赏,以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关于“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论述,仅从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足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何等看重文艺作品的审美属性了。习总书记在讲话中鼓励文艺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期望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这些鼓励与期望,既强调了文艺作品思想意识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辨证统一,也表述了对文艺的审美属性及审美功能的充分重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而辩证的艺术观,对文艺创作、文艺鉴赏乃至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 、认真学习社会发展史和传统文化,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这过程本身而言,因其是曾有过的存在和现象,是“过去时”,我们无法直接去把握和认识它,这实在是极大的遗憾。所幸我们的祖先和前人做了件天大的好事,即把他们当时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大至天文地理、社会变迁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小至人际交往、家庭琐事和个人言行,多用文字做了尽可能真实详尽的记录,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历史提供了极好的文字依据。这实在又是我们的一大幸事。我们所说的历史,主要指这些有文字记载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除古人的记述外,也包括近人乃至今人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而撰写的史著。学习其中的社会发展史,既可从宏观上了解自古至今社会的发展过程,并科学预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可了解社会发展特定时段的真相和特征,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比如从社会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和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中,可以汲取经验教训,从而办好今天的事情;又如用可靠的史料可以矫正人们对历史认识的偏颇,揭穿别有用心者对历史的恶意歪曲和篡改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历史,不仅要学习官方组织编写和审定的“正史”,也要学习私家记述的“野史”。这不仅因为二者观察和记录史实的角度、视野、取舍和繁简会有很大区别,更因为有的“正史”的编审者往往出于某种政治的需要而故意掩盖、否认甚至歪曲、篡改史实,以制造混乱,混淆是非,实现其不可告人的阴谋。只有两相参照,才能有效地分辨真伪,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面目。
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社会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中,积淀着世代相传而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习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学习传统文化,当然也是提高人的文化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至于具体读哪些史书,学习哪些传统文化,则应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毛泽东当年给儿女们所开列的读书单,从中或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毛泽东曾在1941年为在苏联读书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写信并寄去一批供他们阅读学习的书籍,书单和具体册数如下:
《精忠岳传,《官场现形(记)》,《子不语正续》,《三国志》,《高中外国史》,《高中中国史》,《中国经济地理》,《大众哲学》,《中国历史教程》,《兰花梦奇传》,《峨眉剑侠传》,《小五义》,《续小五义》,《聊斋志异》,《水浒》,《儒林外史》,《薛刚反唐》,《何典》,《清史演义》,《洪秀全》,《侠义江湖》,共21种60册。
其中的《子不语正续》是清乾隆年间袁枚所做的笔记小说,正24卷,续10卷。内容多为怪异的民间故事,主人公多为神狐鬼怪和三教九流。而《何典》则是清乾嘉年间张南庄用吴语方言写的讽刺滑稽小说,内容为阴曹地府的活动。刘半农校点后,鲁迅曾为之做《题记》和评论。
列出这一书单的目的,不是让大家一定也去读这些书,更不是说仅读这些书就够了,而是以此作为一个参照,来选择我们今天更需要读的书。此书单所列书目,除《大众哲学》和《中国经济地理》各一册外,大体可分为四类:历史知识;古典文学名著;历史小说;武侠小说。哲学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地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与天地山河等自然环境的关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记载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兴衰原委;古典文学名著是一定时期人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武侠小说则运用奇特想象和高度浪漫的手法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总之,这类与“历史”紧密相关的文化艺术样式,不仅记载着大量的历史事实,而且充溢着丰盈的人情事理和社会风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特点和道德风范,延续着华夏儿女的基因和血脉。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十分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从来都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开拓。我们今天所倡导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正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要求和行为指南。为了更好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为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为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途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不仅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认真学习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虚心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习近平所说“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们的文艺才能更好地繁荣发展起来。”这里所说的“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当然包括优秀的传统文艺(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有历史的认识价值,还有当今的传承价值,不仅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还有极强的践行意义。从历史和传统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进而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 、学习古今中外文艺精品,提高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情操品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这既是古人读书经验的结晶,也是对世人读书兴趣的鼓励。然而,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国度,不同的人,会有相同的或不同的回答。此次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以很浓的兴趣谈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以及所喜欢的诸多艺术样式,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首先是为什么读书?习总书记对读书的重视和酷爱,概源于他对社会、对文艺有非常清醒、非常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一个民族要经受苦难,铸造辉煌,文化的支撑力量不可或缺。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艺则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天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受到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正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创造的中华文化在为我们的民族提供了精神支撑。”“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响,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可以使人懂得什么是肯定的赞扬的,什么是否定的批判的”。这种对文化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使他养成了读书的高度自觉——读书既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为了装潢门面,更不是为了单纯的感官娱乐,而是为了感受和领略“时代的风貌”,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温润”;是为了得到人生的“陶冶”和灵魂的“洗礼”,进而“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是为了获取更有力的“精神支撑”,进而坚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他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读书已像吃饭、睡觉那样地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不用人提醒,不用人布置任务,更不用人督促。这是一种完全自觉的高品位的精神活动。
其次是读什么样的书?当然要读精品。习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的讲话中,特别是在今年2月、3月在俄罗斯索契和在法国巴黎的外交活动中,曾向媒体公开过自己阅读过的经典名著,涉及世界著名作家有30多位。在这次文艺座谈会上,他再次谈到了自己读书的话题,谈到了自己读过的文艺作品,包括了俄罗斯、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拉美和印度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及音乐、绘画、电影、舞蹈精品,乃至人民群众喜好的说唱、歌舞等民俗艺术,也涉及到我国古典文学和五四以来的文艺精品。并对不少经典名著进行了引用和点评,显示了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及吸纳百川的宽阔视野和文化胸襟。习总书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毫不夸张地说能找到的我都看了”。读文艺精品,广泛涉猎群众喜爱的、有生命力的文艺样式,是习总书记的读书经历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特别是在当下,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迫切要求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以满足自己日益迫切的精神需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分析并指出了当前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倾向。诸如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有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有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等等,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的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等等。这些分析和论述,既是对这些问题和不良倾向的不满,进而对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人们阅读和鉴赏文艺作品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习总书记读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投入而又能将所学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为了能读到心仪的书,他可以千方百计,多方奔走。而一旦见到了,便如饥似渴,手不释卷。为了了解艺术信息和创作情况,他可以和知己作家通宵畅谈;为了深入感悟经典作品,他甚至在紧张的国事访问活动中,仍不忘拜访作家活动过的地方和作品描写过的场景。他读过许多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主人公、主要事件、主要特色都能深深地记于心间,印在脑子里,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之中。比如他在做报告或进行调研时,常常恰如其分地引用古今中外的经典文艺作品的思想和语言,特别是其中的格言、成语,显得既有深厚的历史感,又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既高屋建瓴,又接地气。据有关材料统计,习近平2012年11月5日至2014年10月5日发表的重要讲话42篇(全文39篇,非全文3篇),其中5次提到读书,直接或间接引用来自各类书籍文献的语句有300多次,涉及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哲学、小说、杂文、诗词、党的领袖的讲话,古今爱国人士名言以及民间谚语等等。引用最多的是来自儒学经典的名言。《论语》36次,《孟子》10次,《礼记》、《尚书》、《荀子》也均超过5次。这些引用,不是炫耀学识,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助力表达和阐释新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理想愿望乃至人生哲学和治国方略。比如引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全党要有忧患意识;引用《论语》中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表达对和平的期许并凸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引用《韩非子》的“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来阐释干部遴选的路径和机制;引用《尚书》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来劝励青年志存高远,勤奋治学等等。(以上材料,转引自《作家文摘》第1783期的《习近平的300余次引用》,作者孙行之)这些恰如其分的引用既凸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特点及强大的生命力,又彰显了其在当下的“现在进行时”的意义和作用,令人认可和信服。这样的引用,充溢于习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时段的讲话和文章中。即使在外交活动中,他常常与外国领导人谈及他们国家的伟大文艺家、伟大的文艺作品,既显示了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的谦和美德及博大开放的胸怀,也拉近了两国间的地理距离和民族情感,为国事会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至于习总书记从传统文艺中汲取营养,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气息,构建切实可行的从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则是更高层次的“学以致用”了。这种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同样是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高扬马克思主义而又切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我国当前文艺实际相结合的讲话,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讲话。是在新的时期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向性、纲领性的讲话。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无论就当前还是对今后党的文艺事业乃至各项事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和导向引航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并以其为指导,努力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文化艺术素养,自觉提高抵制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工作。
(2014年11月20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