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上,人民网舆情研究室发布的“2014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显示,“尼玛”、“屌丝”和“逗逼”位列前三。其中 光“尼玛”在2014年原发微博提及量近2.5亿。此外,诸如“你妹”、“撕逼”、“滚粗”、“小婊砸”等,也是榜上有名。(6月3日新华社)
低俗语言的存在和使用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并且不分时代和国界。澳大利亚语言学家路丝·韦津利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脏话文化史》,探究低俗语言的 演化过程。开放的互联网社会,表达去中心化的特点,让语言无论在创造性还是传播度上,更为活跃。而这样的环境,也为低俗语言的制造和流行提供了便利。网络 语言活跃的同时,网络低俗语言随之活跃起来。
不过很显然的是,无论是现实中粗鲁地表达,还是网络的低俗语言,与介质载体固然有关联,但真正密切相关的还是语言繁殖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社会土 壤和文化生态粗鄙化,那语言的低俗化则在所难免。因此,净化网络语言,关键并不在于网络,而是在于低俗语言。而净化低俗语言的核心要义,又在于改变社会土 壤和文化生态的粗鄙化。
多年前,学者邵燕祥认为“普遍粗鄙化已成当代的社会病”。在社会粗鄙化的环境下,“节操掉了一地”似乎已成习惯,绅士风度、耻感文化更是荡然无存。 或自嘲、或宣泄,皆惯于用低俗语言来表达,似乎成了某种流行的社会病症。而通过网络的集聚和放大效应,低俗语言更有呈泛滥成灾之势。
语言的粗鄙化与社会风习与民众的生存状态几乎是共生的,而粗鄙低俗的语言是文化落后的伴生现象。因而,从根本上而言,要净化低俗语言,关键还在于培育文明的土壤,改变制造社会粗鄙化的生存环境。
认清低俗语言这个怪胎孕育生长的根源,净化网络粗俗语言才能避免陷入简单的网络整治上,才能洞观整个社会的形态,发现低俗生长的土壤和生态,从而通 过改良和完善,抑制粗鄙土壤的滋生,遏制低俗文化的生长。净化网络低俗语言,不是简单的治网,而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文明构建和社会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