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会写几个古文字就能阻止台独吗?

作者:元  芳   来源:微信号“客舍青青”  

从《连战大陆行带来的反思——大学校长们,别再献丑了》说起

  

文艺作品、宣传段子,从来不是一个人、一个故事的事儿……

1.webp.jpg

端午小长假,一个同事去了台湾旅游。昨天,进办公室,他第一句话就是:“没想到台独问题这么严重了,大街上好多台独的标语。”百闻不如一见,亲眼所见,冲击强烈,故曰“没想到”。

其实,除了这个层面的“没想到”,很多朋友有另一重“没想到”。去年10月,国民党发不出工资,洪秀柱称“卖房也在所不惜”,网友一片唏嘘。再到6人竞选这个在破产边缘的党的主席,宛如闹剧,让不少曾经对台湾“高看一眼”的朋友直呼“没想到”。

2.webp.jpg

有网友跟我交流,对台湾情况百思不得其解:之前的印象中,台湾“政治上民主”、“经济上是四小龙”、“文化上比我们继承了更多传统”,“国宝都在台北故宫”,“有家族传承”,似乎哪里都比大陆好。前几年,还厉害得很的“先进地区”,怎么突然就到了这步田地?台独气焰嚣张,国民党日落西山。按照之前宣传的情况,台湾远不应到这一步——这是咋整的?

640.webp.jpg

几位网友此前这样认识台湾,显然是受了舆论宣传的影响。其实,不光是他们这么想,包括你、我在内很多人,不也是这么看的吗?

但昔日的宣传,到今日的现实,这个逻辑关系,真的走不通,这给了我们当头棒喝。

错的,是什么呢?显然,不会是事实。那么,我们就必须反思此前接受的宣传。这些宣传,说得对不对、全不全,有没有别有用心的成分?有没有刻意的引导?

在这里,先不谈政治、也不谈经济,就谈谈文化。从事实来看,台湾的当权者,如果真有文化,就不应该搞台独。不忠不义,背叛祖国,死路一条,谈何文化呢?

那么,又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台湾有文化呢?就说一个最贴近的。

4.webp.jpg

相信很多朋友都在微信群里看过、转过一个段子,题目是《连战大陆行带来的反思——大学校长们,别再献丑了》。这个段子,我看过不下几十次,都是不同的群友转的。段子中列举了连战、宋楚瑜等来访时,大陆校长们丢脸的几件事儿,让这边的没文化与那边的有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典型的以下两件事。

其一,厦大校长不认识“黉宫”——(原文标楷体

5.webp.jpg

2006年4月19日下午厦门大学授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名誉法学博士学位的仪式中,在连战先生发表了激情洋溢,博古通今,慷慨激昂的演讲后,厦门大学请连战先生题字,连战先生挥笔激书,题下了:“泱泱大学止至善 巍巍黉宫立东南”。结果我们厦门大学的朱崇实校长当场念成了;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的“黉宫”字念成了“皇宫”立东南,台下还一片赞叹声。

6.webp.jpg

hung* 洪 hóng 黉门(古代称学校)|黉门学子。“黉门”的“黉”古音与“宏”或“横”同音,与“红”不同音,后经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定下来,其普通话读音与“红”同音。若说此字为生僻字那是当然,但黉门与泮宮均为古代学校。古学均尊孔庙,黉门在西,泮宮在东,亦有“身入黉门,天子门生”的说法。传承且一直是中国教育场所的设计概念。堂堂大学校长竟然对教育领域的古老称呼和代表字不认识,实在是令人汗颜的同时又感到羞耻和悲哀。

其二,清华校长不认识“侉离”——

7.webp.jpg

这不禁又想起了一年前访问大陆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了一幅小篆书法,内容是黄遵宪的诗《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

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顾大校长念到 “离分裂力谁任后,就被 “侉”字卡住了,后经人提醒 才得以圆场,引得学生们笑声连连,相当尴尬。而当晚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教授又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宋楚瑜大陆行》节目中出语不凡,把 “侉离分裂”读成了“瓜离分裂。”真为这些清华的大师巨匠羞煞。

8.webp.jpg

以这两件事为主,再加上其他两件事,段子的结尾便感叹:“黔驴技穷乱收费而连基础的语文基础和国学常识都弄不清白的大学校长们是让人鄙视,让人悲哀的!”“把中华民族的脸丢尽了。”

相形之下,“连战先生不顾70高龄,跋山涉水再度来到大陆……为两岸的和平事业而努力。这是我们值得尊敬的一个长者,这也是我们值得尊重的一个学者,这更是我们值得敬佩的一位智者!...其名字连战源自父亲连横临终嘱曰:中日必将一战!假如生的是男孩,就叫‘连战’,唯有挺身而抗方得恢复家园。这样一个大义凛然的名字,这样一个热血沸腾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值得我们尊敬!”

于是乎,高下立判。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段子,我也被它深深地影响了。最直观的结论就是——大陆没文化,台湾有文化。

且看,台湾政客都比大陆校长有文化,人家写了书法、送了礼,咱都认不对,这不是悲哀,又是什么呢?当然,心中也暗暗泛起另一个念头:校长不好当。但这个念头很快被“文化自卑感”压了下去。“校长没文化”的印象,就这样固化了。其实,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何尝不是这样形成的呢!

9.webp.jpg

有趣的是,十一二年过去了,厦大和清华,都在正常地培养着人才,“没文化”的大陆日益强盛。如此有文化的国民党,却日薄西山,如此“爱国”的连战,竟无力阻止台独肆虐,如此“精卫填海”之心的宋楚瑜,在2015年公开表态“不相信美日会为台出兵,这是痴人作梦”,以及2016年“台湾是主权国家”http//mil.sohu.com/20161008/n469730985.shtml?t=1475918031731,“震撼”了14亿国人。

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看清些真相,再来反思这个段子,不禁会发现——这是一则充满了情绪渲染的别有用心的段子。任何事情,说到底,都要回归常识。试问,“黉门”、“侉离”,你、我认识吗?中文系的人,就一定能认识吗?到台湾找几个学者来认,保证能认识吗?古文里的字多了!

如何评价大学校长的优劣?是以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文专家为标准吗?理工科出身的大学校长,对文科不熟悉,不认识一个字,需要被扣上“耻辱”的帽子吗?就是蔡元培当年,也并非以博闻强识著称。古代的大儒大贤,冷不丁被考,答不出个什么,也很正常。

在公众场合认错字,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但因为一个细节,就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悲哀”、“文化人的耻辱”,乃至“国耻”,被反复黑无数次,这就理性、公平了吗?

10.webp.jpg

而连战、宋楚瑜来趟大陆,写几个对方看不懂的字,就被捧为“不惜跋山涉水,中华民族的智者、长者、值得尊敬”,这是否又有些滑稽呢?这则段子,逻辑混乱,指向却很明确——以一点否定全局。

而在一次次转发和情绪渲染的过程中,我们传播的,除了这几桩轶事之外,是否还有一次次的妄自菲薄?这背后,有没有圈套,有没有不自觉的陷阱呢?

一个长期以来建立的理性的认识,可以被一个感性的段子在瞬间摧毁。一篇论文,说“台湾多有文化”,可能你不会看、不会信,但一则依附于局部事实的段子,却轻而易举地抓住人们的心。这,就是宣传的力量。不独这类段子,名人的言论,有影响的文艺作品,所能起到的作用,不都是如此吗?

正因为作用太大了,这就对名家、作者提出了要求——自律。否则,如果思想空间里,负能量满天飞,我们的思想文化安全,不出问题,才怪!

不禁想到了最近的小说《软埋》。有笔者认识的人,因为批评《软埋》,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有朋友劝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批评小说《软埋》的人,多是不认识作者本人的人,为什么要批评?有人说,为了出名。都为了出名吗?我看,出名这事,颇有点“由不得自己”。多少想出名的人,一辈子出不了名,有些不想出名的人,反而出了名。被人批评,就给批评者扣上想出名的帽子,这恐怕不妥吧?按这种说法,批评家都天然地是“名家”了。

11.webp.jpg

实际上,批评小说《软埋》的人,多少是想说句公道话——替土改。

小说《软埋》,就说土改。它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说到这儿,不禁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英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之前,网络大V某某在微博上说邱少云牺牲是烧烤。后被禁言。禁言得冤吗?广大网友都看得很明白——禁得好,一点也不冤。像邱少云这样的战士,如果都要被“自由”地侮辱,且不说解放军历史上的尊严的问题,就说现在,还有谁愿意去当兵?还有谁去保家卫国?为祖国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却要落到这样的田地,这不是悲哀,又是什么呢!他不当兵,我不保家卫国,强寇难御,结果也很简单,就是1937年12月发生的事情。别忘了,那个时候的南京,可不只一座旅游文化名城,而是首都!

12.webp.jpg

英烈的问题可以理解了,理解土改也不难了。就像否定英烈就是否定解放军,否定土改就是否定共产党。其实,这个问题,高中生就能回答:为什么不能否定土改?否定土改,就是挖了共产党执政的根子。

13.webp.jpg

14.webp.jpg

不错,党不是你家的,也不是我家的,可你不捍卫党,我不捍卫党,任由它被误解、被诋毁、被侵蚀,等它变质、没落的那一天,你、我就奔向“自由”了吗?

5.webp (1).jpg

有人或许隐隐认为,肯定了土改,好像就否定了今天的企业家,否定了改革开放。这是一种谬论。改革开放的前提,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否定土改,相当于否定了四项基本原则。两个逻辑链条,不应混为一谈。

16.webp.jpg

了解土改,推荐阅读《翻身》

或许,小说的故事,是有原型存在的。可别说是存在原型了,连战、宋楚瑜访大陆的段子,还是“以事实为依据”呢,到头来怎么样?经过情绪的渲染,内容的拼接,有意的加工,结果而言,就是一颗打击我们文化自信的炮弹。

软埋》下架了,有人认为,这是对个人自由的不尊重。学过法学的人都知道,从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永远是相对的。

在谈个人自由之前,别忘了:文艺作品、宣传段子,从来不是一个人、一个故事的事儿。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7-06-02/4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