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创作取向
——记庄千慧散文作品研讨会
11月20日下午,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主办、昆仑策研究院协办的庄千慧《远山上的一盏灯》散文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举行。陈先义、曾镇南、黄传会、王立华、胡澄、陈俊、苑利、蒋建伟等20多名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史学专家、教授和媒体领导到会指导,从不同角度对该书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和点评。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庄千慧长期致力于地方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曾就职于浙江日报、温州都市报、平阳电视台等媒体,现为温州日报记者、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他数十年初心不改、扎根基层,深入社会、笔耕不辍,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采写了大量现实题材作品和文化散文,写作领域从新闻通讯、民间文学、学术论文到文学作品等,涉笔广泛、功力深厚,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出版过《瓯越风情行》《浩歌长吟》《远山上的一盏灯》等作品集,形成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的创作价值取向。
【庄千惠 著《远山上的一盏灯》,九州出版社2022年出版】
《远山上的一盏灯》是庄千慧多年深耕的硕果之一,去年下半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孙禺作序。该书的散文作品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红色文化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品带有鲜明的浙南温州地区红色印记和故事情节,以史实和生活原型为基础,或以地方红色元素为阐发点,通过作者的思想过滤和别出心裁的构思创作,加以精妙的文字表述和文采藻饰,遵循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逻辑,艺术感染力强。在创作特点方面,作者善于揉合各类文化要素服务于文章主题,使作品内容更丰富,意象更生动。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作品主题思想更鲜明。同时这些散文作品词藻丰富,语意深邃。所有这些方面,使红色题材能充分而深刻地展现温州一带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公而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作者文化散文风格让人感受到大开大合的气势,融文史哲论述于一体,让人领略了作品意境。从庄千慧的散文中看到了作者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的创作态度。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肩负起一位新闻记者和文化人的使命和担当,承担着社会责任和道义。作者不作闲文,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思想性和艺术性归属于简约的文章作品中,给读者带来艺术和思想的熏陶,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认知水平,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该书获温州市文艺精品基金扶持,并荣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集奖”。
研讨会开始之前,《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辑、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为研讨会致贺词。他在贺词中指出,庄千慧同志是一位红色作家。凡是红色作家作品,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都给予全力支持。他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的同时,还祝庄千慧同志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各位专家、学者从作品的题材、主题思想、文章立意、艺术构思技巧,到语言的遣词造句等角度,作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并充分肯定了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
【著名文艺评论家、军旅作家、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先义在会上发言】
陈先义老师首先从文学创作思潮谈起,指出目前很难看到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看到《远山上的一盏灯》一书有眼睛一亮的感觉。该书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作者热爱生活,立足基层,这些散文作品小故事宣传大情怀,挖掘了浙南人民爱国家、爱家乡、守正义、向往光明的那种可贵品格,给人一种深刻的启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体验生活。比如浙南地区的一座亭子,一个墓穴,一件小事物,作者都能挖掘出无限多的感人的故事来。作品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正能量,我们如果沿着这种创作路径走下去,才是中国文化的方向,才是我们中国作家应该遵循的一种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文学道路。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己最爱阅读的,就是五六十年代杨朔的散文,秦牧的散文等名家的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情感。庄千慧散文给他留下印象很深,庄千慧散文的风格,就是继承了我们五六十年代的这种创作的风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原副主编曾镇南在会上发言】
曾镇南老师评价《远山上的一盏灯》一书内容非常丰富、非常充实,有些篇章也写得非常饱满,并以古代文学创作的经典理论为镜鉴对作品作了分析。他谈到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关于文章“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的文理定义,以及毛主席曾经讲过的“事出于沉思”是指文章的思想性,“义归于翰藻”是指文章的艺术性的论述,分析肯定了作者对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追求。他说,在创作风格上,虽然作者也有抒情化倾向,但实际上还是以写实的内容构成了他的散文创作的坚实风格,笔下都是言之有物的文章。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作者的笔是比较及物的,所写的都是事物,而在下笔的时候,做了一些理性的思索,在及物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接地气。另外就是能够看得出来,在散文创作上,作者在古典文学方面,在古代写作的技巧方面,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尤其是文字方面,能表现中国文学独特的语言之美。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高级研究员,红色历史专家王立华在会上发言】
王立华会长从多个层面,对庄千慧的散文作品和他的人格作了评价。他首先认为,通过庄千慧的作品,对温州地方有了新的认识。过去认为,温州作为经济发达之地,是产生很多经商奇才的地方。通过《远山上的一盏灯》的阅读,认识到温州还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非常厚重之地。庄千慧生长于温州这个经济发达之地,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来描述事件、描述人生、描述事业、描述自己的种种感受,创作出一篇篇美文,表现了文章的价值和功力,给无数的读者带来感动,显示了一位新闻文化战士的坚守。
同时他指出,庄千慧散文的思想性推高了文章的意境升华,这是一大特色。他举《家国情怀铸义行》为例,实业家宋上楠前辈义捐家资沉船抵御日寇入侵的壮举,就是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他还举《青街的竹》和《棕榈湾的二重奏》两篇散文为例,前面部分叙事海阔天空,不经意间文章最后都升华到家国情怀的思想高度。王立华认为,作者散文中的这种家国情怀的风格,也是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的理念传统。他指出,在当今的文人学者当中,庄千慧记者有这样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坚守不容易、不简单。他说这样的坚守才是我们民族的精华。他希望作者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添更多的财富,使我们国家和民族后代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精神营养。
【著名军旅作家、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黄传会在会上发言】
黄传会老师着重从提高和追求精品意识对作品作了评价和对作者的创作路径作了提点,并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作了肯定。他说这些作品读起来非常亲切。他指出,散文要做到形散神不散,追求境界,这是散文的艺术体现。比如书中《青街的竹》《桔坡山下的风尚》,棕榈湾的抗倭营寨、黄汤茶与粟裕将军的故事,还有充满家国情怀的宋上楠老前辈等等,这些散文里面都体现出一种灵魂,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很不容易。写散文,你总是要给人家一点东西,或是精神方面的,或是情趣方面的,所以觉得作者在这方面是比较注意的。他说,在看到《远山上的一盏灯》一书中大量好的作品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并未用文学创作笔法写作的篇章。他觉得作者近年来已实现了从记者到作家的转身,希望作者今后在创作的道路上能更专注一些,在题材开掘方面能更深一点,写作更从容一点。
胡澄老师说,举办这个研讨会,正当其时。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复兴是主要的一面,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也必然是以文化复兴为主要标志的。他认为,作者庄千慧作为一名大众文化、大众文学和大众文明的传播者和承担者,他的作品能深刻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文化的大众性。他继承了我们党的文化,就是这种大众特色、人民立场、工农情感和他自身的知识分子的那种品德完美的结合起来,在世事喧嚷之际,能静下心来,孜孜矻矻,为我们的文化坚守阵地,为我们的社会大众耕耘一片绿地。用总书记的一句话对庄千慧记者评价,叫“赓续历史文明,谱写当代华章”。
他例举作者的散文创作特色,如《新绿的遐思》这篇文章,写的地点是中共浙江省召开 “一大”的地方,文章开头就对当时那种场景的绿色着墨非常浓重和丰满,然后又把中国共产党这种青春之色予以了渲染,后来又把毛主席的伟烈事迹插入了文中,最后又归结于中共浙江省的“一大”,文章起起伏伏、波澜壮阔,文情并茂、文彩斑斓,在温润之中有波澜,在尺幅之中有万里山川之势,将严肃的党史话题通过文学形式表达出来而易于被大众接受。这是一篇红色文化和党史文化中的上乘之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报记者、一个大众化的文化学者的品质。
【北京今日潮流企划公司董事长、香港凤凰卫视特约经济评论员、北京浙江商会原副会长陈俊在会上发言】
陈俊董事长说,参加这次作品研讨会,使我想起了几句话。一句话,叫做“一部优秀的作品能教育人,能鼓舞人。”还有一句话是说,作家要深入生活,创作的作品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过去说我们的作品要与工农兵相结合,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与劳动群众相结合。记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讲了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的党很缺乏一种人,一种用普通的群众语言来解读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观点用群众语言向群众一讲就明白了的这种人才。
他对庄千慧记者作品读了几遍,圈圈点点,发现有这么几个特点,最鲜明的就是“三个没有”:第一个“没有”,是没有高耸入云高不可攀的难以读懂的这种语言,反而是用很朴实的群众语言来写散文,显得很朴实,能让群众看得懂,一看就明白的,适合于群众不断对文化的需求。第二个“没有”,是没有空洞的口号式的语言,而是把一些情节、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第三个“没有”,是没有说教式的灌输,没有硬绷绷的说教的东西,写得生动活泼。
马上要参加庄千慧记者的散文作品研讨会,陈俊在自己微信上发了一个消息,引起很大一部分浙商的共鸣,其中点赞的就有好几百人。其中一位大学教授给他留言,说记者报道他人和周边世界者居多,但像庄千慧同志这样能够构建自己文化空间的人太少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在会上发言】
苑利教授用艺术的语言谈了对庄千慧散文的感受,他说,在过去那个时候,给我的感觉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看了千慧的散文之后,我就觉得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为什么?因为我发现在那茂密的森林里,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或者在那山窝窝里,原来居然有一个石棚子,里面有几个人正在印小报。然后再看水中间,我就想当时那十多条船,船的桅杆露在水面上,让这日本鬼子没有办法闯进来。这叫什么?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苑利教授说,文化这个东西很奇怪,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和空气一样,越是看不见,越是摸不着,它越重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如果有了文化,你再看这个地方,它就是不一样。所以他觉得,千慧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千慧不是在写一个人,而是在写整个一个温州。苑利教授认为,文化在于有心人去做。他举例2700年前像孔子一样,当时民歌很流行,他觉得好,别人也觉得好,但是他比别人多了个想法,这么好的东西,像风一样的流走了太可惜,于是他就开始收集民歌,最后出了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这就是孔子的文化情怀。
苑利教授还结合自己搞“非遗”工作田野调查的经历,希望作者能继续深入田间地头,采写普通民众,服务民间文化。
王孙禺教授曾经担任过清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党委书记和院长,因为和庄千慧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去年为作者《远山上的一盏灯》一书写了序言。王教授读过这些作品,认为其鲜明的思想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沉的哲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现实题材文章,紧扣时代主旋律,让丰富的素材去表达崇高的意境,去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这些文章的风格,又一次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同时展现了作者一方敞亮的心灵窗口,可以架构思想沟通的桥梁,可以反映作者的情感的依止。
王教授说,千慧是一位长期奋斗在基层的新闻、文化工作者,三十多年的磨砺,成果可称丰饶。他从平阳新闻、文化部门起步,后来考入温州都市报,到浙江日报,再到温州日报,几十年文字生涯,锱积铢累,面对清贫,甘于淡泊。特别是在温州这样的沿海开放城市,这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繁花似锦,经济压力往往使人乱了方寸,模糊了人生目标。但千慧做到了不忘初心,生命定力坚强,最终成为一位精神的富裕者。阅读他的散文集,描写的多是家乡温州、平阳的历史、山川风物、人情,文化内涵也是非常丰富,很能感动人,具有正能量,感染力强,其作品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柳深扬总编在对庄千慧记者的工作评价中,给大家回答了《远山上的一盏灯》这本书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好作品的因果逻辑关系。他指出,庄千慧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从业已经30多年,他无论在浙江日报这样的省媒,还是在市级新闻单位,无论是在苍南分社担任负责人,还是文化副刊的记者,无论是党报还是专业报,他都能以记者勤快的脚力、敏锐的眼力、深邃的脑力和稳定的步履,长期耕耘在新闻工作的第一线,写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新闻作品。
柳总编说,难能可贵的是,千慧持之以恒的坚持文学追求和文学创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走遍温州的南北,市井和乡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我手写我心,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能在新闻和文学创作上能自由切换无缝衔接,这个是非常难得的。柳总编希望借助各位专家老师宽厚的肩膀,千慧记者的文学之路能越走越宽,越走越高。
【著名散文家、《海外文摘》执行主编蒋建伟在会上发言】
蒋主编说,《远山上的一盏灯》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文章都是经我的手发表出来的,而且这么汇集以后,一看起来非常有感触,甚至觉得里面的某些句子某些话我都看过,所以非常亲切。
蒋主编介绍,《远山上的一盏灯》一书经过他的推荐,去年下半年参加了由《海外文摘》杂志社等方面主办的2022年度的中国散文年会评选,获得年度“十佳散文集奖”。
蒋主编评价,作者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坚持散文创作,默默无闻在创作,创作采访的过程,还有写作的艰辛,都可以在文章当中让人深刻的领会到。他认为尤其是散文当中的一些采用新闻的纪实手法来进行散文的写作,觉得这是发挥作者的特长。蒋主编还肯定了书中一些篇章采用纪实手法或报告文学手法采写的做法。蒋主编评价《远山上的一盏灯》,包括作者以前出的《浩歌长吟》一书,两本书题材丰富,各种题材几乎被作者试了个遍,建议一个作家要找到自己熟悉的题材和擅长的题材去采写创作。还提醒作者一定不要忽视文章标题的重要性,在题材上下功夫。
这次研讨会的举办,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毛泽东思想旗帜网对这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由著名党史专家胡澄老师带来致意。
另外,著名作家卞毓方、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温州广电新闻综合频道肖波记者获知这次研讨会在京召开,因事未能出席,特地书面致语研讨会。卞毓方老师说,我认识千慧已二十年,他在商贾辈出的温州是个异数,他一心倾慕文道之美、文心之美、文字之美,全不把争名逐利的时尚放在眼里。他执着,他凛然,他温驯,文亦如其人。我今在外地,不能赴会,谨化用两句成语为赠:“淡泊寂寂明志,宁静默默致远。” 祝福研讨会成功,并期望,不久,千慧从岗位退休后,能安心地、全职地拥抱他喜爱的文学创作。我愿意为他提供写作的素材与发表的平台,祝他有个更文而化之的未来。
肖波记者致语研讨会说,在传统文学逐渐式微的当下,能够有这样思想性、学术性很强的作品问世,而且能够在北京举办研讨会实属不易。由此看到了这些同志背后的执着与坚守,向庄千慧老师和与会者表示敬意!
研讨会现场,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辑柳深扬和作者庄千慧,将数十本该散文集赠送给北京市海定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北京市通州区大杜社中学等京城5所学校供师生们阅读,将温州的红色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在京城作了深度推广。
这次研讨会由《海外文摘》杂志社和温州日报承办。中矿建设集团辽阳分公司驻顺峰矿业项目部支持举办。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助理张福俭主持研讨会。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