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农民为何重新喜欢有机肥?

作者:蒋高明   来源:红色文化网  

农民为何重新喜欢有机肥?

蒋高明 李媛媛 李静

本文于2010年8月13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3版

        由于今年大蒜、土豆等蔬菜价格上涨,种植大田蔬菜作物效益高,山东一带农民“种地养地”的积极性高涨起来。最近,从山东弘毅实验农场传来好消息:一百多头肉牛产出的牛粪供不应求,许多买不到的农户前来预订牛粪。

        今年5月,我们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即弘毅生态农场所在地)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看好的不仅仅是养牛本身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更看好的是牛粪带来的粮食与蔬菜增产等间接效益,如在大量有机肥还田的前提下,种大蒜可实现亩毛收入五六千元。从2005年起,在科学家带动下,蒋家庄共有9户农民养牛,总规模在150左右。饲料就地取材,多为农户遗弃的庄稼秸秆,以玉米、花生、小麦秸为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民之间相互送秸秆和牛粪,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农户互助模式:养牛户得到非养牛户富裕的秸秆,非养牛户得到牛粪,用以添加沼气池或种地。据调查,如果不计劳动力,每头牛养殖成本2000~3000元,利润也在两三千元之间。有了大量牛粪,农民买化肥的少了。由于尝到了甜头,多户农民表示扩大规模继续养殖。

        肉牛是消耗秸秆最多的大型家畜,每头牛日消耗干秸秆5公斤,年消耗1.8吨,但能够产生多少粪便呢?按日产鲜牛粪12.5~15公斤计算,年可积肥4.5~5.5吨。牛真实名副其实的“造粪机器”。由于养牛带来了大量有机肥,养牛户每亩地施牛粪达到2吨; 每亩减少化肥25~75公斤,最多的户化肥使用量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每亩节约成本100~200元,尚可增产75~100公斤。如果种植大蒜等经济作物,增产效果更明显。

        市场上充斥有各类化肥,农民为什么不全部用化肥呢?买化肥国家有补助,甚至送货上门,而买有机肥得自己上门去拉,还得自己装车、卸车,且有机肥价格也不菲,有些地方牛粪价格达到150~200元/吨。即使如此,农民在种植能够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的作物时,他们还是选择少买化肥而多买有机肥。中国农民是务实的群体,他们懂得只有有机肥才能够养地,能够让他们的土地持续保持肥力,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

        中国有上千五千年历史,中国农民在同一土地上持续耕作,耕地质量并没有退化,反而养育了大量人口,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实现的呢?一百多年前,有位姓金(F. H. King)的美国农学家,揭开了这个迷,他在其著作《四千年的农夫》里详细介绍了中国人精耕细作、用有机肥养地等做法。遗憾的是,过去30多年来,我们采取西方现代化农业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耕地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退化:除了土壤酸化、氮素过量外,中国耕地里增加了重金属等污染物。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肥力只有依靠大量使用化肥来弥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们懂得,提高产量必须从有机肥抓起。而由于大量饲料添加剂使用,农民对鸡粪和猪粪也不那么看好了,开始青睐牛粪,这就是山东一带农民大量购买牛粪肥田的真正原因。

        实际上,蒋家庄的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将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通过有机肥的形式埋葬在地下。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如果将中国18亿亩农田的有机质提高1%,那么约有301亿吨二氧化碳被埋葬在耕地里。即使我们用3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有机质增长过程,那么耕地固碳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大量秸秆“过腹还田”,还可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焚烧问题。在蒋家庄,由于养牛户增多,秸秆焚烧越来越少,既利用了生物质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国家为解决秸秆焚烧,推广秸秆发电,每利用1公斤秸秆补助0.3元, 如果用同样的钱来补助农户养牛增肉、增产、增收、产肥、产能、固碳,那么其带来的综合效益肯定是非常巨大的。

        土壤有机质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是无容置疑的。有人估计,每亩地提高0.1%的土壤有机质,可增收40~53公斤粮食。今年夏天,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仅利用常规化肥量的25%,其余亏损的氮以牛粪补充,在中产田上实现了小麦产量483公斤,比传统纯化肥农业模式增产13.6%。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山东农民“用地养地”做法,将用来补助化肥行业、搞“配方施肥”、发展生物技术的大量资金、各种“三农”资金、各种“碳汇”资金、农村环保资金,直接用来补助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民“种地养地”积极性,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政府引导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循环农业道路。

(李媛媛为山东农业大学环境学院本科生,李静为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硕士生)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3-05-02/1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