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我的基层调研:为什么说乡村振兴是大国博弈的压舱石?

作者:夏斐君   来源:斐君观点  

今天的文章不谈热点,谈一谈大国博弈与乡村振兴。大国博弈已经到了拼内力的时候,内力不仅仅是科技和工业,更多要看基层和神经末梢。因此,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

乡村振兴关乎三农,关乎数亿弱势人口的生计和未来,关乎粮食安全,关乎内循环,关乎城乡融合,关乎区域均衡发展,关乎战略缓冲和战略备份,是应对极端情况和外部挑战的压舱石。而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

新形势下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我准备写成系列文章。今天的乡村教育是第一篇。乡村教育不兴,脱贫攻坚的效果要打折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面临阻碍;乡村教育一旦衰微,读书无用论一旦长久弥散于乡村,乡村是绝不可能振兴的!

今天文章主要内容,来自我2020年的一个基层调研报告。时间虽然过去了两年,但报告内容和提出的问题仍不过时,仍然很有现实意义。考虑到隐私,人名和地名做了化名处理。以下为正文。

调研地点是中部省份S县,该县是人口大县,2021年末户籍人口120万人;曾是农业大县,目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三农仍占相当比例;另外,该县GDP和财政收入在全省都处于中等。因此,该县乡村教育现状很有典型性。

一、关于读书无用论

罗店村是S县一个普通村,与城镇化大潮下的众多乡村一样,村民谈论最多的是土地流转和拆迁并村,是到哪里哪个厂打工挣钱多,是谁家孩子在外面做生意发了财,唯独不讨论谁家孩子上了重点中学和一本大学,因为已经多年没有这样的喜报了,读书无用论一度蔓延在村庄上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罗店村和附近村几个应届毕业生都是二本三本院校毕业,工作很不好找,有几个已经去城里送快递、开网约车。

二、一位老校长的忧思和感慨

山桥镇曾是教育强镇,有勤耕好学之风,历史上教育有过辉煌,曾经多年中考、高考升学率在全县都名列前茅。

但随着城镇化发展,该镇的教育也不免走向萎缩,生源流失、教师出走、学校萎缩,导致乡村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在一次次进村入户调研中,山桥镇中心学校林校长感到身上担子越来越沉重。

留在农村学校读书的,一般都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孩子。有条件的都去城里买房或者租房陪读了。留下来的这群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无法辅导学习,因此其学习兴趣和成绩,完全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但乡村教师流失率也很高,经常有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问我,校长啊,我家孙子今年怎么又换老师了?面对他们的疑问,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调研时,这位白发苍苍的校长对我说。

作为一名老教育,林校长对乡村教育有很多思考。在他看来,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多,隔代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更多还得依靠学校和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时候,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乡村教育的意义就更加凸显。林校长坦言,但这也是个矛盾,虽然每年县里给我们分配了不少年轻教师,但像流水一样,干不了几年就走了。教育不是短平快的行业,要有积累,没有个三五年,教学质量很难保证,教学上不去,农村孩子就更输在起跑线上

三、教师流失和乡村教师队伍老龄化

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不足,年轻老师难以引进来,一部分年轻教师又选择走出去。年轻教师留不住,造成乡村教师梯队建设不合理。

某镇120名初中老师,大多数是60年代中期出生。去年暑假,中心学校做了一个摸底,近5年大概要退休30个左右,其余大部分都在40多岁。

教师队伍的老龄化,又将一个新的难题抛了出来——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一方面,教师老龄化,信息知识储备不够,一些老师怕用;另一方面,班班通等信息设备更新慢,不敢用,怕一用之后设备坏了,没得用

说到乡村教师留不住,顺便提一件事情。与教师收入挂靠最紧密的是职称。长期以来,受岗位比例限制,很多农村教师等白了头都拿不到中级职称。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的倾斜政策,但大多停留在文件上。

四、外县教师是乡村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据统计,目前在S县农村学校的外县教师(即户籍不在S县)达600多人,绝大多数是新招聘的年轻教师,由于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这一群体流失较为严重。

外县教师留不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居住条件差,青年教师大多临时安置在闲置已久的校舍,生活设施奇缺,不得不在中心镇租房,并频繁搬家。另一个原因是农村教师性别比失衡,存在很多大龄单身女教师,在当地无法成家导致流失。

五、关于农村教学点

农村教学点被称为麻雀式学校,喻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近几年,S县撤并了很多教学点,但考虑到个别乡镇的交通和偏远乡村孩子就近入学,仍然保留了不少教学点。

义岭镇白云小学教学点,一幅升国旗的画面,让人久久难以忘怀:1位校长,4位老师,11个学生,立正、敬礼、升国旗、奏国歌、行注目礼,所有程序,一个不少。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师生那一脸庄严肃穆的表情。

白云小学11个学生中,有2个一年级,2个二年级,7个四年级。3公里之外的老桥小学教学点,8个老师,19个学生,分布在六个年级,每个年级3个学生左右。这样的小学教学点,全县还有44个。

老桥小学二年级学生吴昭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他说自己要勇敢地追梦,就像教学楼上的标语一样:我们都在努力地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作为农村学生,而且是留守儿童,要实现这样的梦想无疑很难,但我祝他圆梦。

六、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待遇差、地位低,成为乡村教师被学生和家长看不起的原因。

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乡村盛行,不少人认为当老师的工资还不如打工挣得多,这让老师在一些高年级学生面前缺少威信,甚至被学生嘲笑。老师在缺少尊严感的同时,也淡化了责任感。

同时,隔代教育的溺爱,加上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有的学生比较沉迷手机,玩到很晚,白天上课基本睡觉,如果老师叫醒他,可能还会吃他一点起床气,跟老师顶嘴甚至骂老师都是常有的事。有的老人溺爱孩子比较严重,甚至因此与学校发生冲突。

收入不高、工作辛苦没成就感、家长不配合、学生不尊重,是乡村教师群体较为普遍的感受,也是他们管不了、不敢管的重要原因。

在各种无形的枷锁下,乡村教师不得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管理孩子多是倾向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于是,课堂纪律在部分农村学校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少数地方,课堂上甚至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有心学习的孩子不得不纷纷逃离,留下的学生更难管教,乡村教师的成就感、价值感被消解消耗,从不敢管变为不想管……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七、县中塌陷

S县一中,曾经是省内名校,一本达线率长期在80%以上,每年考取清北复交等985高校的也不在少数。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一本达线率猛跌到50%,考取985的人数也锐减,连续几年清北复交零录取

众所周知,有没有清北录取生,对一所县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为这就是学校招生的招牌和底气,也是留住优秀教师的最根本之一。

因为连续几年清北零录取,S县一中和许多县中一样,成为陷中,县中塌陷的恶行循环由此形成——优秀的生源都到了市区中学、省城中学,优秀的教师也被市区、省城以及民办超级中学掐尖,留下的都是中等生源、中等师资,相应的,高考升学率和教育质量继续下滑,与市区中学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好不容易考进县中的寒门学子,表面上在班级和年级里名列前茅,但是高考时,却往往很难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对于少数中考成绩优异的农村学生,为了到市区乃至省城上高中,家庭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且越是好的高中,内卷、拼辅导越厉害,对于经济实力较差的农村家庭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在市区省城读高中,各种压力可谓山大。

县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单元,县中教育是县域发展的精神寄托与希望所在。县中一旦塌陷,不仅会影响到县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会加速人口外流和乡村空心化。重振县中,是提高县域教育质量、推动县域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好的教育生态,不应是一个学校站起来,一片学校倒下去,而应是百花齐放。毕竟,教育公平是中国家庭最看重的公平。

八、一位让人尊敬的农村小学校长

说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看到希望的例子。

谈及留守儿童,罗山镇中心小学许校长非常感慨,说实话,这是一个让人动感情的话题。长期以来,外界对留守儿童的印象是冷漠、自闭、叛逆、厌学这些不好的字眼。

但是,一项体育运动给这个小学的留守儿童们带去了开朗和阳光。怎么回事呢?

轮滑如今风靡城市,留守儿童寒暑假到城里务工的父母身边,看到城里孩子穿着轮滑鞋风驰电掣,非常羡慕。于是,有几个孩子怯生生地问体育老师,能不能在学校上轮滑课?

体育老师跟学校反映之后,校方非常重视,在校内搞了一个问卷,结果70%的孩子想参与。于是,学校向上级打报告,邀请专业轮滑教练来校上课。结果出奇的好,参与学生越来越多。

这其实是一种教育公平,农村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轮滑,想学的话只能去县城,一年光学费就近万元,一般家庭是舍不得的。现在家门口就能学,还有机会去大城市参加比赛,不仅锻炼了身体,通过参加比赛赢得信心,更重要的是走出乡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这些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许校长感慨道。

只要孩子们想玩,我们尽可能满足,不但孩子们身体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一种参与感和感受到公平关爱,这些对于留守儿童特别重要,也算是我们的一份良苦用心。这也花不了多少钱,县财政还是能够支持的。你只要想去做,总能做成,能尽一份力就尽一份力。

但愿这样的校长能更多一些,留守儿童们没有别的依靠,靠的就是老师和校长的用心和良心。

九、S县的努力

为稳定乡村教师队伍,S县使出了浑身解数,放宽编制、加大招聘力度、政策和福利待遇倾斜、农村青年教师安居工程等。

为了最大限度留住乡村教师,S县在已有财力条件下,把对教师的厚爱做到了极致。尽管是吃饭财政,但S县对教师待遇毫不吝啬,每年新增财力相当一部分用于改善教师待遇。

然而,由于财力有限,新增的那点收入根本无法与城市、城区教师收入相比,依然缓解不了教师的流失。加上这几年县域经济普遍困难,财力更加捉襟见肘,新增财力向乡村教师倾斜,是难以持续的。

更重要的是,不是每个县领导都重视乡村教育。S县当初对乡村教育如此重视,大力投入,是因为当时的县委书记是教师出身,家里几代都是教师,因此对教育有特殊的感情。一旦继任者没有这种情怀,重心自然不会放在教育上。

调研中,有乡村教师和校长认为,治本之策是在各级政府主官考核中,加大教育均衡、乡村教育投入等指标的考核力度,毕竟,由于我们的国情,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是最有效的。

是否管用,我也无从知道。文化是乡村的根,教育是乡村的魂。没有教育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乡村;没有教育振兴的乡村,无法承担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时代使命。期待有识之士和社会各界能够群策群力,给乡村教育止血。这是一件看似不紧急、但关乎长远的要紧事!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22-09-25/7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