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用革命传统之魂凝聚中国力量

作者:王浩雷   来源:红旗文稿  

  用革命传统之魂凝聚中国力量

  ◎ 王浩雷

  五四运动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它所体现的伟大精神、所开创的革命传统、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却并没有消逝、没有过时、没有走远。能否站在历史巨人的臂膀上仰望天空、谋划未来,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将优良传统化作现实力量,指导具体实践。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时期。各种思想、思潮涌现,各种观念、观点激荡,形成思想空前活跃的历史文化局面。那么,我们究竟要继承五四的哪些精神和传统呢?

  继承的本质要义在于对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进行汲取,对仍具价值的思想精髓进行弘扬。继承五四精神和传统,首先要科学把握其历史本质和主流,弄清楚哪些是对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并仍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精神财富,哪些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哪些是早已被历史和时代所抛弃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潮观点,哪些是附加在五四光环下的别有用心者的错误论断,将五四时期的那些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精髓继承下去。

  继承五四精神和传统,还要正确梳理其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认识到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孤军奋战到与工农群众紧密结合,是五四以来中国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方向和重要路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继承五四传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宝贵传统,转化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鲜明精神气质继续传承下去。

  当代青年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他们接受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学校教育,有比较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都比较强。同时,他们的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缺乏对基层一线和人民群众的深入了解,只有尽力补上社会实践这一必修课,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才能真正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

  诚然,继承五四精神和传统有多种方式,那么,怎么继承才最有效呢?

  首先,发展即是继承,而且是最好的继承。时代不同,条件不同,任务不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五四精神和传统,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五四精神和传统的思想内涵和精髓,勇于和善于将五四运动的宝贵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在五四时期,爱国主义的根本体现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今天,爱国主义的根本体现则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说,在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五四精神的根本体现和实践载体是救亡;那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五四精神的根本体现和实践载体就是建设。今天,继承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人民群众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岗位,竭诚奉献,在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体现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在五四时期,进步精神集中表现为反对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旧思想、旧体制。而今天,进步精神则首先表现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去。

  在五四时期,民主精神主要表现在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而奋斗。而今天,民主精神则表现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和地位,有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五四时期,科学精神除了提倡自然科学以外,开始表现为接受和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而今天,科学精神则表现为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适应知识经济和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其次,要将五四精神与其他优秀革命传统有机衔接、相互贯通,并不断改进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继五四精神之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还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弥足珍贵的精神传统。这些精神传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也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实践经验表明,越是在价值观、利益格局日益多元的趋势下,越需要用革命传统之魂凝聚精神力量。

  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青年思想政治状况指出:“不少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国和新中国加以比较,不容易深切了解我国人民曾经怎样经历千辛万苦的斗争才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劳动。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对于革命历史和传统的认知,距离革命战争年代较近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青年一代尚且存在很多不足,更何况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当代青年。这就对当前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提出了现实必要性和迫切性。

  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治环境、生活环境和历史任务发生根本变化,这对人们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甚至从某种角度看,当前人们的价值观在趋于多元和务实的情况下,已从过去单纯的“信仰符号”变为一定程度的“利益符号”,而革命传统教育的任务却是要将“利益符号”还原回“信仰符号”。随着历史记忆的远去和现实环境的变化,这些精神传统能否继续被人们所认同,并对实践产生积极作用,就成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加以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难题。而且,当前革命传统教育在内涵挖掘、联系实际、方式创新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形势的需要,停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特色的问题较为突出,也存在着“说大家都会说的话,讲大家都懂得的道理”的“软肋”,这直接影响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需要强调的是,特色是宣传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无论是一位先进人物,还是一种精神传统,之所以能被人们想得起来、记在心头,关键在于其能体现时代的特征、群体的特色和有别于一般的特点,也即实现了“时代最需要什么、社会应追求什么和深刻反映了什么”的统一。

  关于宣传教育的特色问题,党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延安时期,有一次党中央表彰王震、习仲勋等22位在干部群众中有威望的模范干部和生产英雄,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和每个人不同的事迹特点,分别凝练出各自最突出的特色,并由毛泽东亲笔为每位受表彰者题词。为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王震的题词是:“有创造精神”;为关中地委书记兼关中分区专员习仲勋的题词是:“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为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的题词是:“密切联系群众”;为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王世泰的题词是:“忠实,努力,不夸不骄”; 为华池县县长李丕福的题词是:“面向群众”……这样的做法,既容易让广大干部群众记住,便于学习和效仿,也能够有效激励被表彰者,增强表彰的实际效果,值得今天汲取和借鉴。

  总之,任何历史精神和传统,只有与现实使命和具体实践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焕发威力、凝聚力量。广大宣传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注意将精神传统与当代人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形式和载体,拉近精神传统与受众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精神传统不是虚幻抽象的,而是实在具体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弥足珍贵的;不是距离很远,而是离得很近。

  (作者: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本文摘自作者专著《国家大势》)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y/2014-05-09/2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