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农村教师反映,中小学教材内容过于城市化,应当引起重视!

作者:夏斐君   来源:斐君观点  

前不久,教材插画问题引起举国关注,然而,除了插画,还有一个问题同样应该引起重视,即中小学教材的过度城市化

教材都城市化了,凭什么让农村孩子们热爱自己的家乡?日前,云南省昭通市支教老师侯长亮,针对中小学教材的城市化倾向,发出灵魂拷问。他在支教过程中发现,高楼大厦、科技馆、博物馆、大商场等成为课文、习题的主角,农村孩子熟悉的乡土元素却凤毛麟角。

这位老师举了几个例子。

二年级的数学课上,学生拿着教材来问我:什么是河滨公园?我一看学生所问的地方,知道大山里的孩子是很少知道这些的。后面我就和学生们商量把题目中的几个地点换成学生们家乡附近的、他们所熟知的。

也是在二年级的数学课上,我们在讲解教材上的练习,当时我们刚翻过一页,有学生就说:老师,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欢乐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最近不是放暑假了吗,前几天我带孩子回老家,我特意翻了翻农村孩子的课本,发现城市元素的比例确实过大,乡土、三农等内容则少之又少。

一位农村中学教师对此也深有同感。“60个学生只有2个完成了作业,为什么?因为我们这里没有柠檬酸,也买不到小苏打。这位老师曾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外探究实验——“自制汽水布置给了全班学生,没想到由于实验材料缺乏,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完成作业。

实际上,不止是教材,各项考试和试卷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如果说教材的过度城市化,给乡村孩子一种疏离感、陌生感,那么试卷的过度城市化,对农村考生来说则是一种不公平。

举个例子。今年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以北京双奥之城为素材,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高考结束后,一位安徽农民公开质疑这个作文题目不利于农村考生理解和作答。这位农民兄弟质疑:农村孩子有几个去过北京的!?

有人说,不一定非要去过北京才会写这篇作文,就算这么说有点道理吧,但我想说的是:素材里提到的科技进步、智慧场馆、智能服务、智能交通等等,农村孩子根本都没见过、没体验过,让他们怎么写,勉强为之,作文分数肯定不高。这就造成一种不公平。

更直白点说,如果教材内容以城市化为价值取向,将更有利于城市孩子的学习,使他们更容易脱颖而出。乡村文化在教科书中的缺失,使得乡村文化在趋于边缘化的同时,农村孩子也在社会中趋于边缘化。

摘录几位网友对这个现象的评论:

1、我也是农村的孩子,明年高考,对于教材城市化的问题深有感触。小时候数学书上讲距离问题,经常提到少年宫。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没有去过,但为什么书本上的人物却去过呢?这是我朦朦胧胧意识到教材城市化问题的开始。

如今在政治课本上,这个问题更加明显。看着那些光鲜亮丽的人物,动辄几十万的收支,幸福感很强的社区服务……我感觉得到,教材一定参考了城市孩子的生活吧,如此贴近生活却又离我如此遥远。这时我已经高二了,我深刻意识到城乡的差距,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投入能力的高低,连教材都更偏向那一方,我不禁对我的未来感到担忧啊。

217年高考作文真的是我的痛点,好像是给了好多名词,有共享单车、高铁什么的,让选几个写一篇连贯性的作文,可是那时我都没见过,很多都只在语文课外报上看到过几次,真的不会写[流泪][流泪]

3、农村人口在中国占多数,教材却以城市生活为主。教材内容对于农村娃儿的不友好明显可见。

4、听说哪里有次升学考试题目是关于共享单车的。替村里的小朋友伤心。

5、小时候教材提到少年宫,一直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神奇的地方。还有数学考卷中提到上车起步价,我真没搞懂,因为那时还没坐过出租车。

6、记得中学英语考试作文,让写夏令营的体验和感受,根本没去过夏令营,那时候感觉很自卑。

7、小时候就是想逃离农村、远离家乡,就是觉得城市比农村好,对自己的家乡没有亲近感,觉得课本里的游乐场那些都是梦,毕业后一心想在城市扎根。长大成年后,却依恋家乡,发现家乡原来一直很美。

也许有人认为,城市化是大势所趋,代表着发展和进步,乡村是逐渐消亡的,教材内容也是反映时代变化。但我想说的是,三农是中国的根,农耕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绝大多数城市孩子基本上五谷不分了,不说别的,最起码得让城市的孩子知道五谷是什么,怎么来的,带他们认识一下粮食的来之不易,才能让他们知道粮食的珍贵和农民的不易。

农民日报最近一篇文章写得很好,摘录一段:

我们不能忽视乡土元素。城与乡始终是现代中国的一体两面,乡土文明是把握我国历史变迁、社会进步、文化发展、观念革新的重要线索,是中华民族认识自我的逻辑原点。当前城市孩子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并不在少数,作为义务教育主阵地之一的教材如果忽略乡土元素,难免会导致他们对农业资源、自然生态、乡村生活、农事劳动缺乏认知,进而对历史变迁中的三农价值、农耕文化中的优良传统、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贡献缺少敬畏。这显然与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不符。

关于教材中城乡内容的平衡,不妨把教育、儿童心理、三农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组织起来,到农村学校走一走、看一看,广开言路,去和乡村师生交流一下,听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在此基础上,适度在教材中增加一些乡土元素,把我们农耕文明的一些优秀品质和文明基因融入教材中去。

另外,这几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等国之大者,也需要融入教材,这些无论对于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显然都是不应缺少的一课。

斐君公众号影响力有限,人微言轻,真诚希望读者们多多转发,让教材过度城市化这个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因为,这真的是一件看似不紧急、但关乎长远的要紧事!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y/2022-07-08/76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