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生态文明呼唤消费观念变革

作者:朱艺   来源:重庆日报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得到了国内外最广泛的认同和赞赏。然而,一个新文明的建立,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是绝没有可能实现的,而全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方便、最普遍的一个渠道,那就是“消费”。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要求每个消费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反思和行动。

  用“合理消费”反对“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消费主义”的消费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虽然有人说“消费主义”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主义”,但实际上,不具备高消费能力的人群已经在极力追求或模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成了“观念上的消费主义者”,年轻人则是这个人群的主体。而“观念上的消费主义”对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是如今全社会从个人到家庭,从单位到校园,乃至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巨大浪费的根源。

  消费者必须明白,一旦掉进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对个人而言,自己会变成“挣钱”和“消费”的机器,人生会一天天变得无聊、无奈,甚至会因“贪得无厌”招致各种灾祸;对生态环境而言,自然也就多了一个个冷酷的剥夺者。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十八大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并明确提出要“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时,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消费主义”了。

  国际环保领域有一句名言:“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这应该成为我们消费观念变革的重要警示语。

  倡导重视健康消费

  消费的真正价值在于“满足人的实际、合理的需求”,而不是GDP的数字增长,但消费本身的确是可以有“增值”作用的。当消费不破坏环境资源,按其合理性满足人的需求时,就有可能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增值效应”。“合理消费”就是不该花的一分钱都不多花,该花的千万不要“抠门”,而“健康消费”是我们每个人最该花的会增值的钱。

  民以食为天,人的“第一健康消费品”自然应该是“健康的食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过高的农产品,不仅会对身体导致直接伤害,其食物的能量和营养价值也会大大降低,人的体质也会随之下降。国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指出:目前农业中最大的问题是“三个不安全”,即第一环境不安全、第二质量不安全和第三数量不安全。农业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规模养殖饲料,其造成的面源污染已经成为第一大污染源,除了对水源的破坏和水质的严重污染,土壤本身的污染和衰退也极其严重。十八大报告明确指示“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因此“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的确已是迫在眉睫的使命。而每年餐桌浪费掉了粮食年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大学食堂每年倒掉了可养活1000万人的食物,不当的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全国各种农产品的产后损耗量达1.4亿亩的产出量。农产品生产实际已经过剩,各种农产品“价贱伤农”的现象持续不断。因此,农产品的数量不安全排在了质量不安全之后。而土壤进行生态恢复后的健康农产品产量将高于化学农业的产量,已经成为国内外生态农业界被实践证明了的共识。

  因此,无论从国民健康还是生态环境保护出发,都是时候大力推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等健康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了。重庆农业丘陵、山地的特点,不适合规模农业,却恰好适合发展健康生态小农户与健康生态农产品。生态农业应该成为重庆农业的特色。

  用消费者的力量改变世界

  十八大报告明确警示:我们已经面对的是一个“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世界,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为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目前人们对消费者力量的认识,往往还局限在对GDP及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中。消费者的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消费选择权”上。市场规律决定了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家其所有生产活动必须服从消费者的选择。只要“健康意识”和“生态、环保责任”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主要观念,并融入到消费习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才会成为支持环保、生态的生产、经营,遏制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的不可阻挡的力量。

  这首先需要广泛的消费者教育,宣传部门尤其是大众传媒必须履行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的责任。2007年由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起的“新消费运动”,2011年由重庆市文明办领导的“粒粒皆辛苦——餐桌文明大行动”,已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其次,对消费者自发和互助性的公益组织的培育和扶持,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消费合作社”就是我们值得借鉴和提倡的消费者的自助与互助组织形式,可以形成对于商家而言的谈判权与监督权,也可以形成支持生态、环保生产的有效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社科院)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t/2013-07-27/22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