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淮海战役中粟裕凭什么被毛泽东称为“立第一功”?

作者:   来源:华声在线  

5.jpg

 1948年11月6日(戊子年十月初六),淮海战役开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战争背景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因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粟裕军事文集》第393页———394页)。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9页)。需要做出说明的是:此时粟裕的目标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第7兵团(黄伯韬部),而不是围歼整个徐州集团,这时的淮海战役设想后来也被称为小淮海战役。随着战局发展,总前委审时度势,淮海战役越打越大,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战果。与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统称解放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4.jpg

第一阶段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华野得以抄近路包抄黄兵团。由于黄百韬渡运河时没有架浮桥导致7兵团陷入混乱,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徐州方面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东进试图救援黄百韬,但是被华野阻击在大许家一带无法突破。经过12天逐村恶战,华野付出巨大伤亡后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人(仅108师一部突围),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刘伯承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成为淮海战役最关键的一步棋。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

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

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黄维兵团突围时由于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临阵倒戈导致突围失败,被迫困守,兵团副司令胡琏坐飞机飞入包围圈协助指挥。(黄维军团本归属桂系军阀白崇禧部,蒋桂两派别矛盾重重,调动白部十分不易,随后蒋介石预调来宋希濂集团遭白崇禧拒绝)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撤退试图迂回中野侧后,但由于国民党国防部间谍郭汝瑰对蒋介石施加影响,蒋介石随后空投手令要求杜集团与解放军决战。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在陈官庄。6日,敌孙元良兵团先行突围,除孙元良本人和1万人突围之外其他部队即被歼灭。此时南线国民党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迟迟无法北进增援,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人,生俘黄维,仅副司令胡琏率8000人突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

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25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6.jpg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6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共方数据),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历史点评:淮海战役的意义就如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3.jpg

1948年9月6日,地处泰山脚下、汶河之滨的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村里不仅来了许多解放军官兵,还有人们从没见过的一辆辆吉普车,新鲜的汽车自然引来大人小孩的围观。乡亲们也没闲着,送米送面,支援亲人。

1947年底,党中央作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当时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原地区打中小规模的仗,并电令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率3个纵队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粟裕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进一步发展战略进攻。为此他连续三次把自己的意见上报,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1948年5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当面听取了粟裕的汇报,采纳了他的建议,迅即调整了战略部署。豫东战役胜利结束后,我军已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想打哪儿、怎么打,已完全由我军决定。1948年8月,华野主力各纵队胜利会师鲁中南、鲁西南地区,攻取济南、彻底消灭山东境内国民党军的条件已经成熟。

2.jpg

8月20日,华野前委在曲阜孟村召开由纵队以上领导参加的作战会议,决定集中主力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由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统一指挥。攻城兵团以6个半纵队,配属特种兵纵队大部,一部分地方武装共14万人组成(占总兵力的44%),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打援兵团以8个半纵队,配属特种兵纵队一部,一部分地方武装共18万人组成(占总兵力的56%),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孟村会议结束后,粟裕于9月6日带野司指挥机关进驻大伯集崔家大院,设立了攻济打援指挥部。

粟裕之所以将攻济打援指挥部设在大伯集村,最根本的原因是大伯集村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它北距济南80公里,南距曲阜25公里,正处于两地的中心地带,在鲁中南多山地区是少有的平原村落。向北可以指挥攻打济南,向南可以指挥打击和阻止增援的敌军,不失为承前启后的战略要地。

2.jpg

位于大伯集村的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

粟裕和几位首长白天在村里办公,夜晚分散到周围的村子住宿,不了解实情的人纷纷传言是陈毅在这里指挥的战斗。地方政府从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愿望考虑,曾将集市迁到了外地。敌侦察机虽曾多次飞临村子上空,企图找到我指挥部并予以破坏,但他们完全没想到会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所以到济南战役结束也没找到。

粟裕和华野领导在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决定在打援、阻援方面,以第四、第八纵队及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第三旅组成阻援集团,在金乡、成武、巨野、嘉祥地区构筑若干道防御阵地,坚决阻击可能由商丘、砀山地区北援之敌;以鲁中南纵队4个团及第七纵队一部于官桥至滕县之间地区,构筑防御工事,节节阻击可能由徐州北援之敌。以第一、第六、第七纵队主力,苏北兵团第二、第十二纵队及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配属特种炮兵第2、第3团两个连,组成打援集团,分别集结于济宁、兖州和滕县以东地区,待机歼灭沿津浦铁路北援之敌。

9月9日至13日,华野攻城西集团和东集团分别由济宁、汶上及泰安、莱芜等地区向济南隐蔽开进,16日午夜,攻城部队全线展开攻击,敌军各线吃紧,王耀武连连告急。蒋介石于17日下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第二兵团经鲁西南北援,第七、第十三兵团由新安镇及固镇地区迅速向徐州集结,准备沿津浦铁路向北行钳形攻击。当日,粟裕在大伯集获得情报后,即令攻城集团继续猛攻,令打援、阻援兵团迅速进入阵地,作好歼灭援敌的准备。19日晚,吴化文率部起义,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王耀武便将主力全部撤入城内。国民党军南线的3个兵团在蒋介石的督令下,分别向商丘、徐州集中。

20日,中央军委指示华野:王耀武部可能突围,应从各方面部署,勿使漏网,打援兵团应立即部署,歼灭北援之敌。粟裕随即令攻城集团迅速向商埠及城垣攻击,并部署兵力防其突围;同时,详细研究了徐州国民党军北援情况,进一步修订了作战方案,以便随时准备迎歼援敌,令各地方武装及民兵控制要道,加强警戒,防敌突逃。

战役期间,粟裕坐镇大伯集,命令中原野战军严密监视中原战场之国民党军,有力地策应了华野攻济作战。9月24日,济南即被攻克,据守马鞍山、千佛山之残敌也分别于25、26日放下武器。是役,华野攻城部队经8昼夜连续作战,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10万余人的重大胜利,王耀武、山东省国民党党部主任委员庞镜塘、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牟中珩等潜逃的国民党官员被我军俘获,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坚守大城市的信心,驻菏泽、临沂、烟台守军先后弃城逃跑,山东全境除青岛、长山岛及南部少数据点外都获得解放。中共中央在9月29日致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的贺电中指出,济南战役“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最严重的打击之一”。

1948年9月24日,济南城内巷战尚在激烈进行的时候,粟裕的脑海里已有了要在江北打一场大战役的构想,于是这天一大早,粟裕在大伯集指挥部展开纸笔,写下了“……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的加急电报,于上午7时发电报给毛主席,这是最初的一个“小淮海”作战计划。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淮海战役可于十月十号左右开始行动……”

1.jpg

 

淮海战役的支援群众

1948年11月6日晚,淮海战役打响第一枪,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在淮海战役中,我参战的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经过66天激烈作战,歼灭了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刘峙集团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这场战役之后,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s/2019-11-06/59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