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这,才是某网红的真正秘密!

作者:坏土豆   来源:坏土豆趣科普  

这几年,张文宏写了多少本书?

我们从2020年开始计算,仅仅我找到的有如下10本:

1.张文宏教授再支招 新冠疫情常态化下健康生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复旦大学出版社

3.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人民卫生出版社

4.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张文宏说传染-中信出版集团

6.超级大脑在想啥?-中信出版集团

7.病菌简史 张文宏献给广大青少年的第一本传染病科普读物-上海教育出版社

8.疫苗简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9.张文宏教授解惑奥密克戎防控日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感染病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这还不算他参与出版的书,那些都浩如烟海,随便例举,比如记录他历史的书:

张文宏医生-上海文艺出版社

还有他领衔审校的书,如

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还有他主审和翻译的书,如

病毒、大流行及免疫力:探寻新冠后时代我们如何战胜传染病-人民卫生出版社

仅仅这3年时间,不算参与的,他自己就写了10本书,我们就算一本书30万字,张文宏3年时间写书就写了300万字!

即使是最畅销的作家,也没有他这么能写……

他不仅要自己写,还要指导别人写,到目前为止,张文宏是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的副主编、肝脏杂志副主编、美国肝脏病学、中华传染病杂志、微生物与感染常务编委,还是中国病毒病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Translational Respiratory MedicineIntractable & Rare Diseases Research等的编委!

但是写书和编书应该仅仅是他的次要工作,主要工作还要发表论文……

张文宏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篇,而且还在世界多个顶尖期刊如Science上发文。

遗憾的是,这3年张文宏发了多少论文我已经查不出来了,因为似乎很多论文已经404了,如在CDC周报上发表的重要论文,指出了:

重症率0.065%,高危组无症状比例76.2%,非高危组无症状比例78.6%,发烧4%……

这都不算啥,除了写书、做编辑、写论文,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是制造话题。

在互联网上搜索张文宏称,总共有27项,每页20个话题,共540个话题。

也就是说疫情3年时间,一共1068天,张文宏需要每两天搞一个研究出来……

这还不算啥!

在百度上搜索张文宏说,一共有1880万个搜索结果,而这些话基本上都是这3年时间说的!

3年说了1880万句话!

知道这是啥概念吗?

毛主席雄才大略著作等身,一辈子也才说了1710万句话!

而且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今天下午开始,搜古今中外的名人,从希特勒到拜登,从普京到秦始皇,全球5000年历史,怎么也有几百亿人吧,全部被张医生完败。

没有一个人热度能超过他!

妥妥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真的,你去找,你找到算我输……

我们就以正常人的语速,30秒钟说一句话,说1880万句话,需要15.6万个小时!

平均到3年,每天需要说19个小时的话,而且基本上是不带重复的!

而且,张文宏可不仅仅是聊病毒,是从历史、人文、科技到文学、经济,无一不精,无一不谈!

张文宏谈文化,说中国人别觉得自己牛逼哄哄的,什么五千年文明啦,这都是瞎扯!

张文宏谈经济,说如果再不放开,经济就要崩溃了,如果发生经济危机,死的都是穷人。

张文宏谈历史,说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一次疫情真正地击垮人类。

张文宏谈人性,说不要欺负老实人,但老实人也要懂得吃亏,吃亏是福,自己就是一路吃亏过来的。

张文宏谈政治,说党员先上,我同事去了,就等于我去了。

张文宏谈创新,说如果所有人都只是盯着产业转化的一亩三分地来做科研创新,而不是凭借自身对于某个感兴趣领域的终身热爱,那么这种科技创新很难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张文宏谈市场,说让科创回归科创,让市场回归市场,一切都应该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张文宏谈管理,说绣花针般的管理能力,比大无畏的勇气更重要。

张文宏谈心理,说生活总是焦虑与希望并存,流水要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

张文宏谈女性,说女性的力量值得引以为傲,不管是在中国抗疫期间还是全球协作中,女性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文宏谈美国,说美国有全球最顶尖的医学和科技,对美国控制疫情完全有信心。

……

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每天说完19个小时的话,就算不吃饭,也就剩下5个小时睡觉了……

上一个全民偶像还是马云,动辄马云说,被广为流传,但是马云10年来说的话也就是1200万搜索结果,被张文宏3年的成果完败!

看完这一切,我沉默了。

3年时间,出了10本书,参与编辑的书不计其数,还是10多个杂志的编委,发表了无数的论文,还要每两天搞一个报告上头条,还说了1880万句话……

还要动不动上节目、录视频、做嘉宾、搞访谈……

我估计他每天最多只能睡一个小时不到!

哎,为啥黑眼圈?就这样的工作强度,能不黑眼圈吗?

搁我们普通人,3年时间别说干这么多事情,能够干百分之一可能就趴下了。

996还抱怨,人家3年如一日,天天007的干活……

这就是新时代的铁人!

这种勤奋的精神,秒杀了99.9999%的中国人,如果能有2%的国人能如张文宏这样努力,民族何愁不复兴?国家何愁不崛起?

我知道,很多人对张医生有意见,认为张医生没去武汉,认为张医生做临床时间太少,去一线看病的时间也不多。

拜托,人家每天都在玩命好不好,你给我3年时间出10本书,说1000多万句话,搞540个话题,你还有时间去武汉?

你早累得吐血了好不好。

我原来最佩服的是老胡,老胡可以做330个俯卧撑,完胜99%的国人,

但是对比张文宏,老胡就要完败,我认为也就只有金刚狼和美国队长能有这体格可以胜任……

很多人说张医生10次预测错10次,而且数据老不对……

我说啊,同志们啊,说话要凭良心,张医生那么忙,哪有时间去搞医学研究?而且我看很多人吹毛求疵的挑张医生的错误,也就挑出来一百来个,可是人家这3年搞了540个话题研究啊,那至少是不是有400多个话题是没问题的?

其它全国的所有专家们,他们3年最多也就是搞10来个话题,就算他们全是对的,也就只有张医生贡献的四十分之一都不到……

你们挑张医生说话的毛病,最多也就挑出来一万多个,可人家说了1800万句话,你找出来的问题能千分之一都没有,那你还有啥好说的?

2022年的时候,很多人说,都怪抗疫,我没赚到钱。

现在,新的一年已经到了,我想说,大家只要跟张医生学习,肯定能赚到钱。

学习什么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发挥铁人精神,玩命工作。

3年时间出10本书,干10个编委,研究540个话题,说1800万句话……

我不要求你全部做到,这4项你只要做到1项,你要事业不成功,那绝对没天理!

其次,绝对不要纠结于过去,永远向前看!

什么上一个话题错了,什么研究报告的数据有问题,你理都不要理,只要你搭理就输了,你就接着搞下一个话题,下一个研究,只要你话题足够多,根本没人在意你说的是啥,大家满脑子都是你说的话,根本没功夫想对错。

大家都在留意你下午说的啥,你上午说的是啥早被人忘记了。

你只要对数量负责,绝对不用对质量负责。

你只管说话,对错算个屁!再说了,有谁会记得啊!

而且,对错和结果,其实从来不重要。

媒体引用谁的话,绝对不是看对错,而是看热度和流量。

就像他们当年热捧吴亦凡,难道是因为吴亦凡演技好?还是吴亦凡作品多?

当然不是,是看谁的热度高!谁制造话题的能力强!

最后,你要有绝对的自信。

最近,不是很多人说张医生的研究报告有问题吗?包括很多预测都错了吗?还有啥论文抄袭什么的。

尤其说那个发烧4%被很多人质疑。

张医生的脑残粉们很紧张,找了一堆原因,什么当时上海疫情的时候病毒浓度不足啊,什么上海疫情的时候是全国医疗团队支援重症率低啊,生怕冤枉了张医生。

我只能说,他们还是太天真了。

你看张医生,从来不搭理这些,人家压根没想过这么去回应!

3年说了1800万句话,我哪里有时间去管你们?我还要接着说呢!

而且不管前面错了多少,张医生永远以后绝对的信心告诉你他的下一项预测!这些质疑和事实从来不能动摇他的信念。

这就好比一个巫师,信誓旦旦的说明天会下雨,结果第二天艳阳高照,你以为巫师会给你解释?

不,巫师走上神坛,充满信心的告诉你:

请相信我,明天要下雪!

其实吧,他昨天说了啥,他自己都不记得了!

所以,你学会了吗?

你只要和张医生一样努力,和张医生一样不纠结过去,并且有绝对的自信,做到这3点,2023年,必定旗开得胜!

看了这些数据,你就明白了,为啥张医生有那么多的粉丝。

这样的强者,他值得拥有!

其实我很恍惚,我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另外一个网红。

2月份俄乌战争以来,乌克兰丢掉了20%的领土,原来4400万人口现在搞得3000万不到,多个城市成为废墟,基础设施被炸得稀巴烂,后方的乌克兰人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前方的乌克兰士兵在战壕冰冷的泥泞中打滚。

而在1228日,泽连斯基在议会发表了年度国情咨文,坚定而自信的说到:

乌克兰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之一!

你听好了,泽连斯基不是说乌克兰将要成为领导者,而是说已经成为了领导者!

人家说的就已经是事实了!

听完泽连斯基的话,议会全体起立,掌声雷动,所有的乌克兰人感到了深深的自豪!

我们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全球领导者之一!

是的,事实和真相,从来不重要!

看到脑残粉们如此如醉的跪舔,听到山呼海啸的拥护声,我只能说网红的世界我不懂。

我等凡夫俗子,只想说一声:

你丫闭嘴吧!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aq/2023-01-05/7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