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远 “这是‘那个人’出事前的‘一号工程’,”渝北区官员邹实喝得多了点,和一帮朋友谈论着正身处的重庆中央公园。三四年前,重庆官场对“那个人”通常的称谓是“一号”,中央公园应该是“一号的一号工程”。
作为西部最大的城市开放式公园,中央公园拥有10个足球场大的草坪以及可容纳10万人举办群众活动的广场。目前,这个斥资46亿元建设的市政工程正在努力收回前期投资,一家央企正和重庆接洽,重庆希望这家企业能在中央公园旁建一座写字楼,并把该企业的西部总部搬进这座楼,这将给重庆的GDP增长贡献力量。同时,这家企业也希望拿到一些“配套”的商住用地,用于开发可供出售的楼盘。
而位于重庆“富人区”的水晶郦城小区里,一家名为“熙莱酒窖”的红酒庄正在转向,装修工人把这间精致的店铺拆得七零八落。这家红酒庄营业有几个年头了,最近一年似乎经营清淡,可能跟去年年底出台的“八项规定”有关。
“熙莱酒窖”转向的同时,从5月底到6月中旬,重庆34个市级部门的39名官员陆续开始了他们在民营企业的挂职工作,这对于重庆官员来说是“稀罕事”。接受官员挂职的重庆山外山科技集团董事长高光勇说,来挂职的官员对民企的服务意识很强,已经帮自己的企业协调了一单合作项目。
官场变化
6月中旬,在新浪网和有着官方背景的重庆市网络媒体协会的组织下,“微博达人重庆行”的活动在高温袭来的山城拉开了帷幕。这类活动在两三年前颇为频繁,有“知名博主重庆行”,也有针对网络媒体的,叫“全国知名网络媒体重庆行”,但那时的活动和现在的有所不同。
那时的活动流程往往是上午看公租房,下午看女子交巡警,晚上到嘉陵江边的重庆大剧院听红歌、看“经典”诵读表演。2011年,重庆市渝中区旅游局还正式推出了“五个重庆游”。
而今,“微博达人重庆行”的主题转向了生活化,这个邀请全国30多个城市的“微博达人重庆行”活动,目的是让大家“尝尝舌尖上的重庆美食,打望重庆都市夜景和美女,乘轻轨、索道,走进普通市民家庭,做一回重庆人”。
与以往活动中受邀的那些关注时政的“大V”不同,这次微博达人团的组成人员非常“草根”,湖南卫视主持人杜海涛的母亲也在受邀之列,这个微博名为“@涛儿妈”的中年妇女对采访她的媒体说,是“奔着重庆火锅”来的。
身兼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和重庆市网络媒体协会会长的周波说,“微博达人重庆行”是一次新媒体城市营销的尝试,政府期望通过微博达人推介城市形象,这种方式让政府与网民直接互动,信息衰减更少。
事实上,一年多来,网民与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在网上的“互动”不少,直到2013年初,还不时会有网民发微博@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调侃那条著名的“休假式治疗”微博。
重庆官场也在发生着变化。
2012年3月之后不久,对重庆的绝大多数官员而言,在公开场合提到“薄、王”,一度是一个禁忌。直到2012年6月,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主持召开了重庆四次党代会,此次党代会报告说:“一方面,要把重庆近五年取得的成绩和广大干部群众付出的艰辛努力与王立军事件、尼尔·伍德死亡案件和薄熙来同志严重违纪问题严格区别开来;另一方面,要深刻汲取教训,认真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切实改进工作。”
在这次“定调”后,一些较高级别的官员开始在公开场合反思那段特殊时期的重庆。
2013年重庆“两会”期间,重庆一位副市长在与人大代表座谈时说,外界对于“薄王事件”的关注很多集中在重庆是个“是非窝”啊,会不会影响重庆的投资环境啊,其实“薄王”对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时那种“呼呼呼”的作风导致了官员政绩观的扭曲。
今年五六月份以来,官员在公开场合的讲话渐渐“放得更开”了。6月中旬,在两江新区成立三周年前夕,两江新区管委会组织了全国几十家媒体到重庆采访报道,在与媒体的见面会上,两江新区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还谈及了两江新区成立三年来历经三任领导,因为前任两江新区管委会主任徐鸣的工作经历,直到2012年年底,这在公开场合还是一个忌讳的话题。
与此同时,“少说多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也成为重庆官员奉行的行事准则,对于大多数重庆官员而言,宣传和“造势”不再是工作的重心。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内部讨论时,保税区和海关的两位官员谈到重庆的某些政策优惠已经是“西部第一”,时任重庆副市长的马正其接过话茬说,现在领导不太喜欢大家宣传“各种第一”,而是希望低调做事。
这种变化让当地一些官方媒体的记者感觉轻松了许多。
据知情人士透露,2008年时,重庆官方媒体负责撰写当时重庆市委主要领导人行程新闻稿的记者压力极大。一次,时任重庆市委主要领导对这名记者的稿子不满意,亲自执笔修改,并对该记者说,跟着我写几年稿子,相当于读了一个新闻系的研究生。
据透露,现任重庆市委主要领导对宣传工作的要求则“简单”了许多,涉及自身活动、讲话的稿件基本不用审稿,只要办公厅看了就行,要求也不多,主要是不违背中央的政策和精神。
重庆官场的气氛也逐渐轻松了起来,私底下,重庆基层官员间的谈话也“大胆”了许多,那场涉及20多名厅官的桃色案件曝光后的一段时间里,熟识者之间的寒暄往往这样开头:
“那个事情有没有你喔?”
“我不够级别,要正厅局级!”
商人心态
重庆也在努力恢复商人的信心。2010年重庆“打黑”进入高潮,不少风声鹤唳的民企老板开始做移民的打算。重庆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2010年时,一位在加拿大驻渝领馆的好友找到他,说现在形势好像紧张得很,重庆办移民的老板很多,问他要不要也办移民。
“拨乱反正”始于张德江主政重庆时期。从2012年年中开始,重庆推出一系列举措稳定和恢复当地民营企业的信心,包括重庆市政府每年拨出20亿元用于扶持民企、出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等政策,这些都被外界解读为“挺私”之举。
在重庆人民大礼堂,龙湖地产董事长吴亚军、隆鑫控股董事长涂建华,这些渝商巨贾都斜跨着红色绶带,坐在会场的前排。
孙政才履新重庆市委书记不久,就与当地的民营企业家进行了座谈。一位参与座谈的民企老板回忆:“孙书记当时说,重庆发展不光要靠顶天立地的大企业,还要依靠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这与前几年更多地重视国企和跨国企业还是有很大区别。”
一系列“挺私”的举动对重庆民企的信心似乎有所提振。
4月初,由69位重庆民营企业家共同发起组建的重庆市渝商投资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薄、王事件”后至今重庆民营企业圈内最大的动作,重庆民企似乎重拾了继续投资的信心。
5月底,孙政才在会见出席“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家重庆行”活动的民营企业家时说,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从扩大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改善发展环境、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对民企发展的支持力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不受侵犯、合法经营不受干扰,重庆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发展潜力巨大。
重庆官方在处理与民企的关系时,“服务”的成分多了起来。
在重庆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的牵头推动下,重庆推出了“干部进民企促发展”活动,不在企业拿工资的处级干部将在民企挂职半年。
山外山科技集团接受了重庆市卫生局医政处副处长向准到企业挂职。该集团董事长高光勇说,官员到企业挂职能让他们真正体会民营企业发展的难处。
对于这些扶持民企的举措,民营企业家在谨慎欢迎的同时仍有自己的看法。早年的一次经历让民企老板郑力认为,民企最需要的还是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尤其是法治环境的稳定性。
郑力是重庆一家食品企业的董事长,对重庆曾经“呼呼呼”的管理方式心有余悸。2011年5月,在时任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的推动下,重庆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食品打黑”运动。“食品生产流程和环节很多,有时难免会出一些小问题,但那时一上来就提到‘打黑’的高度,搞得我们紧张得很。”郑力说。
郑力从商前曾在国企任审计人员,在一次内部审计中查获了一名涉嫌贪污的中层官员,然而,移送检察院后,检察院将此人定性为“自首”。一位检察官告诉郑力,当时“两高”正在进行一项敦促犯罪分子限期自首的行动,各地检察院都有“自首的指标”,期限将至的检察院为了完成“任务”,只得把那名查获的涉贪干部定性为“自首”。
“这事和‘打黑’有点像,只不过是一个松一个紧,我们民企还是希望政策能够稳定。”郑力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邹实、郑力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