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说明,回应了最近备受关注的“终止聘用副教授夏业良”一事。说明称,因教学评估成绩以及学生投诉等原因,学院2012年10月对夏业良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投票结果为不续聘。2013年10月,学院再次进行确认投票,之后决定终止对夏业良的聘用合同。
夏业良对此表示,这是一个“无理的决定”,目前正在考虑是否采取申诉措施。
院方:学生批评意见有340多条
这份《关于对夏业良终止聘用合同的说明》落款为北大经济学院人事代理制度教师考核与聘任委员会。说明中称,近年来该学院副教授夏业良的“教学评估成绩连续多年处于全院倒数第一,从2006年以来,学院持续收到学生对夏业良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工作态度等有关教学工作的批评意见多达340多条”。2012年10月26日,按照北大有关规定,前述委员会对夏业良进行了考核和续聘的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为不续聘。“为了给夏业良进一步改进的机会”,学校作出给予其延展一年处理的决定。2013年10月11日,委员会对“是否维持去年的表决结果”进行了确认投票,“应到委员37人、实到委员34人,投票表决结果为:30人反对续聘、3人同意续聘、1人弃权”。为此,经济学院人事代理制度教师考核与聘任委员会决定终止对夏业良的聘用合同。
之后,北大经济学院官网又发布了一份《聘用合同终止决定》,称自2014年1月31日起终止对夏业良的聘用合同。
根据北大经济学院官网上的简历,夏业良曾在安徽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学习和交流访问。先后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工作,目前在北大经济学院任教。
此前,《环球时报》报道,夏业良在推特网站上宣称自己因“反专制”面临解聘,以下是《环球时报》报道全文。
北京大学教授夏业良近日在推特上不断发帖,宣称自己因为“反专制”面临被学校解聘。而据本报了解,目前高校刚刚开学,北大一年一度的教授聘职工作正在进行中,夏去年就未能通过教授岗位考核,他现在“主动出击”,大概是自己心里没底,因而“以攻为守”。
夏的推特账号上充满了攻击中国现行政治体制的言论,他抨击现行体制“反民主”、“反法治”、“反人类”,称当下的中国为“专制”。我们不知道他是否在北大的讲坛上也这样说话,但推特的记录显示,夏的思想和政治立场都很极端。
知道自己同主流价值观是对立的,在道德要求上与教授的职位不达标,夏本应在保持本人教授职位的其他硬指标上做得尽量好些,但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夏通不过上年度的岗位考核,是他自己的问题。
北大对教授的年度考核要由学术委员会进行投票,夏宣称教授们支持他“并无实际好处”,“需要勇气”。他把学术委员会的工作一口咬定成政治性的,将对他的任何评价都当成人们的政治态度。
极端自由派人士如今有了这样的通病:只要自己是宣扬“民主”和“自由”的,自己就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于法于规都应拥有“豁免权”。社会不仅不能“迫害”他们,而且需要对他们给予特殊照顾,法律和规定都要绕着他们走,社会要处处看他们的脸色。否则,不特殊照顾他们,就等同于“迫害”。
他们所在的机构或许应当理直气壮地对这样的人说:你是谁?请你遵守所有规定,否则就请换个地方。
夏通过推特攻击北京大学,试图为自己保住北大教授的职位构建一道政治屏障,网上有消息称,已有一些海外教育界人士声援他。我们希望北大不要受夏本人态度和外部其他声音的影响,坚持按照正常程序对待夏的问题,决定是否续聘他。
北京大学是国立大学,又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抛开此次风波,夏这样的教授显然给北大出了一道难题。一方面北大应当鼓励校园中思想的活跃,一方面又应是传播、凝聚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坚固阵地。不仅北大,大概中国的大学都需要分清教师个人思想同他们向学生施教之间的界限。如果一些极端的政治观点在大学里可以任意传播,这决非中国社会之福。
世界上不会有哪个大学鼓励教师们把课堂变成反主流的讲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07年邀伊朗总统内贾德演讲,在美国舆论中激起轩然大波。即使校方强调他们不同意内贾德的观点,还是无法平息舆论的激烈反对。这件事足以说明大学讲坛的敏感性。
一些极端自由派人士现在希望鱼和熊掌兼得。他们一方面强烈批评体制,以推翻体制为公开目标;一方面个人又舍不得告别体制,在政治思想和个人利益之间严重患得患失。由于价值观的决裂,他们对承担日常工作往往有抵触情绪,并且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打量周围的一切,一些人因此难以通过正常考核。夏业良与北大的冲突似乎就属于这一类。
北大是否续聘夏,只能由北大决定。北大说到底是个搞教育的地方,不是政治斗争的场所,在那里从事政治斗争,那是把北大重新推向中国动荡、混乱时代的那个角色。这决非北大和北大人的利益之所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名牌大学是靠“搞政治斗争”立足的,在北大当教授,应为北大和国家做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贡献。
北京大学教授夏业良自称“反专制”面临解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