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央视《追查转基因大米》背后:转基因大米滥种已很普遍

作者:   来源:澎湃新闻  

 央视曝光转基因米被指避谈安全性 记者称其次要

央视制作的《追查转基因大米》仅关注了转基因大米种植和销售过程的违规之处,并没有涉及转基因本身的危害。

    随机购买5种大米,3种都查出了转基因,央视制作的《追查转基因大米》引发网友关注,但挺转、反转人士均对这一报道表示不满,认为没有就转基因作物安全性展开调查。该报道记者王志安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把滥种的现实调查清楚,由此反衬出监管部门的失职,其他都是次要的”。

    转基因调查两边不讨好,王志安坦言节目遭删减

    7月27日上午,央视新闻的微博发布了新闻调查栏目制作的《追查转基因大米》,引发大量媒体转载和网友讨论,截至28日8时,该条微博的转发已经超过了16000次。

    根据央视记者王志安的调查,他在湖北武汉的超市里随机购买5种大米,其中3种都查出了转基因,转基因成分是华中农业大学研制的Bt63蛋白。而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从未批准过任何一种转基因大米的商业化种植或进口,因此销售转基因大米属于违法行为。这一新闻播出后,挺转、反转之争再次沸腾。

    在挺转人士看来,这则新闻揭露了中国转基因滥种的现象,但没有向观众解释转基因本身的安全性,因此容易让公众产生误会并造成恐慌。在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看来,这则新闻的“角度有问题”,王志安“选择性”的使用了他需要的数据。而在反转人士眼里,记者的调查浅尝辄止,仅关注了转基因大米种植和销售过程的违规之处,并没有涉及转基因本身的危害,因此在云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顾秀林看来,这是“小骂大帮忙”。

    王志安告诉澎湃新闻:“我心里素质超好,完全不在意”。他强调称,“对于本期节目而言,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把滥种的现实调查清楚,由此反衬出监管部门的失职,其他都是次要的”。

    王志安进一步解释称,其实节目中本来有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讨论,还就安全认证过程等事宜采访过权威专家林拥军、陈君石等,但“节目在后期编辑过程中,有个篇幅取舍的问题”,这些“都因为篇幅删掉了”。当问到这期节目播出后的效果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时,王志安回答称“差不多”。他表示,“指望一期四十五分钟的节目解决所有问题,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转基因滥种现象普遍,监管部门执法不力

    《追查转基因大米》于7月26日晚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在调查中,记者不仅发现在超市购买的大米被测出含转基因,还发现种子商店能买到转基因水稻种子。而当记者向管理部门投诉时,却被告知领导去开会了,执法人员都下乡了,无法前来。正是因为这样形同虚设的监管,使得转基因滥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上海某食品加工企业的总经理告诉记者,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转基因大米已经扩散,很难收回,一发不可收拾。湖南、湖北、安徽、福建一带的米,基本上大部分都被转基因污染掉了”。因为市场上销售的大米来源众多,尽管有检测环节,企业也是防不胜防。近年来,中国出口欧盟的大米、米制品屡次被测出含转基因而被退货,便是转基因滥种的恶果之一。

    科普作家云无心向澎湃新闻分析称,转基因滥种、监管不严的原因一是“转基因的研究、开发与产业界,缺乏自律”,二是“监管部门对法规的执行并不得力”。

    在云无心看来,转基因是否安全,这是科学问题,应该通过专业评估来解决,通过科普来传播;但是否能够上市,却是社会问题,只能在取得社会共识,不同态度的人群互相妥协的基础上推动。转基因水稻没有通过种子审定获得商业化种植许可,并不能说明其不安全,但只要没有通过审定,就不应该允许种植。

    云无心告诉澎湃新闻,“转基因是一项很好的技术,它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但对于多数人而言,转基因是一项陌生的新技术。人们对陌生事物往往会保持谨慎态度,常会根据一知半解或望文生义就确定自己的立场。绝大多数民众对转基因技术都不了解,而转基因研发、宣传和推广中的一些不恰当做法,又加剧了公众的疑虑。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4-08-03/2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