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5月27日晚发生的两件“大事”,均与北京未来的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建设密切相关。
第一件事情是,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第二件事情是通州实行京籍人口落户临时性限制措施。这两条消息叠加,让人对通州区下一步的发展产生无限遐想。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何升格为中央级议题
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央高度重视,这次拿到了政治局会议上商议。
5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作为会议主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梳理后发现,会议主题多集中于反腐、党建和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这次讨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实属少见。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何会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李国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原因很简单,京津冀,一盘棋,建设副中心不仅关乎北京,更关系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首棋落子,便旗开得胜。
在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看来,这是由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不仅仅涉及到北京空间发展格局的调整,而且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口经济密集区域开发模式的重大探索。目前提升到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体现了中央对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视和寄予厚望。”
2015年11月30日,北京市规划委对外发布,行政副中心规划基本确定: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远期将带动约40万人疏解至通州。
这应该是北京市2017年乃至整个北京市发展史上最大的事情之一。据此,李国平认为,北京的行政职能总体或者部分转移到通州,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核心工程,“北京市政府搬迁至通州这件事就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能不能推进的一个‘牛鼻子’工程了。”
“三个示范区”示范意义重大避免摊大饼的做法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一大亮点是打造“三个示范区”的提法。
这次会议强调,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杨开忠说,打造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意味着通州要避免以往北京“摊大饼”的做法。
目前划定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通州新城的范围,面积约为155平方公里;而整个通州的区域面积是906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0个镇、1个乡,常住人口109万人。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新城155平方公里,还有更多的区域是乡村。中央政治局提出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成为应有之义。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之所以提出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因为通州定位实现的过程,恰好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因此通州的建设要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更高层面实现城镇化。
“通州的乡村接壤河北、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地区。通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做一个示范,即打造成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可以为更多的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提供借鉴,并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与标杆作用。”李国平说。
人民城市为人民: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为本
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广大市民需要出发”。
不仅此次会议,习近平在2015年12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就已提出了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强调“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
杨开忠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就是要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为本。“一切城市建设只有围绕人民需求,回应人民期待,才有意义。”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日前在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上,透露了正在编制中的北京市总规划和城市副中心规划的进展与亮点。
在绿色出行方面,提出建设一个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区,通过加密路网、形成小尺度地块、林荫路比例达到70%等方式,创造连续和舒适的步行系统,建立独立安全的自行车系统。
通州运河核心区加强工地扬尘监管。《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在宜居社区方面,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通过增加路网密度和临街面积,促进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向居住区有机渗透。
在公共服务方面, 城市副中心社区的教育、医疗、养老配套指标将全部高于中心城。构建步行可达、实用舒适、智能高效的“一刻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在公共空间方面,建设完全对市民开放的滨水绿色空间,实现每个街区拥有一处高品质的集中公园绿地,实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保障市民步行10分钟到达公园。
当这些场景在城市副中心成功建成后一一呈现,你难道不想在那里居住生活吗?想,但有条件,首先户籍限制便是一道槛。
通州出台8项人口防控措施
“史上最严”户籍限制措施
5月27日的重大新闻中,另外一条与大家的生活更为直接和具体:当日晚间,北京市通州区政府网站发布了《对通州区户籍人口采取临时性限控措施的通知》。
落户通州临时性限控措施共计8项(见右侧图表)。据了解,此次出台限控举措,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人口规模调控和户籍管理工作。
记者注意到,在通州区出台的8条措施中,全是限制其他区(主要是北京城六区)的人口流入和控制通州区户籍人口,有两条注明不含城六区。
京籍人口落户通州尚且如此,非京籍的就更不要说了。也因如此,这条规定被坊间称为北京“史上最严”的户籍限制措施。
其实不仅户籍,在此之前,通州对楼市的限购政策也在5月火速升级。自去年8月通州区域的住宅产品限购后,5月5日晚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通州区商务型公寓和商业、办公项目销售管理的通知》,决定从5月6日起,该地区的商务型公寓和商业、办公项目也将执行限购政策。这在国内尚属首例,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限购措施。
有学者分析认为,通州对户籍进行收紧,和2017年即将到来的四套班子搬到通州有直接关系。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郑国表示,如果四套班子搬迁过来,将带动数十万人口的迁入,人口的急速增长,必然为医疗、教育、交通等带来沉重压力。提前预防胜过亡羊补牢,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州区开始先行出台相关政策,随后还会有其他配套或者相关的规定出台。
此外,通州区对户籍进行收紧,还与城市副中心建设密切相关。李国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果不收紧户籍,本来不一定往通州放的项目,却进到了通州。短时间内,这个地区的人口等其他功能都会增加。“在没有出台正式的法律文件之前,采用临时性措施来避免出现人口聚集的问题,这也是一项举措。但是,我认为,对于已经有北京户籍的人口,未来在空间转移方面还是要给予相对宽松的政策。”
人们对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建设充满了美好期待。但专家也提示,重视通州区的城市建设没错,但也要注意避免与北京其他区域建设的失衡。
“一个城市应该均衡发展,不能由于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政府投入得比较多,别的区域就被忽视。我们要避免在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形成太多新的落差和差异。”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建议说。
通州区八项人口限控措施
1.冻结本市他区迁入通州区的非直系亲属投靠落户;
2.对通州区现有废弃地址户籍人员进行清理,并冻结废弃地址落户;
3.对通州区引进的人才,已在本市他区(不含城六区)购置房产的,应在实际购房居住地办理落户;
4.对于在市内有两套或多套房产的本市居民,申请在通州区房产落户时,严格审查是否在通州区居住,对不在通州区实际居住的,不予办理落户;
5.对现有通州区单位集体户进行清理,对其中已在本市他区(不含城六区)购置房产的人员,动员将户口迁走,对单位不配合的,集体户口予以冻结;
6.冻结单位已不在通州区的集体户口落户;
7.通州区不再受理未经市政府批准的单位集体户立户申请;
8.通州区域内的商业、办公等非住宅房屋一律不批准落户。
资料来源: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制表:《中国经济周刊》采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