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思想纵横)

作者:李  冉   来源:人民网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媒姓党”并非中国特色,而是政党政治的一个普遍现象。任何政党主办的宣传媒体,都在事实上履行着“党的喉舌”功能,都在立场和导向上体现该政党的宗旨。不过,由于政党性质迥异,不同的“党媒”坚持的原则也不相同。我们的“党媒”坚持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历史使命决定的,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从历史的视角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有助于更好理解和坚持这一原则。

把政党和社会统一起来,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起点。近代中国曾在反击外来侵略上屡战屡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国人“只知有个人而不知有国家”。“一盘散沙”的中国无以凝聚起反抗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中国要走出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实现政党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唤醒民众”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奋斗,把分散的民众聚合为社会共同体,将先进的政治引领嵌入这个社会共同体。不同政党对此进行了多种尝试,最终由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科学路径:把分散的民众聚合为政治性的人民,并把人民的政治性与政党的阶级性关联起来,在政党与社会之间建立政治共同体;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关联起来,在政党与社会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把革命的愿景与党的纲领关联起来,在政党与社会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而恢弘的国家叙事。

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经验的总结与升华。1947年,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论”:“新华日报的党性和它的人民性是一致的”“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纸,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华日报》提出的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论”,是对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革命道路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性”“人民性”的理论资源,结合中国实际、总结中国革命规律,对“做什么样的媒体、如何做好媒体”的重要探索。尽管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论”最初是在新闻领域提出的,但这一主张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沃土,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探索“政党与社会相统一”的历史进程。

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常常使用党性、人民性这两个词语,但并没有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界定,也没有具体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论”的提出,使党性、人民性的话语属性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强调其“批判功能”转向强调其“论证功能”,即从对非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反党性、反人民性问题展开批判,转向对政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建构并加以理论确认,以此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这一转变适应了“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内在逻辑。在经典作家笔下,党性、人民性被视为应然的政治原则,以此对现实中的思想建构、理论论战、党的建设等提供指导;而党性、人民性在新闻宣传领域“落地”后,增强了党性、人民性相统一的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彰显与弘扬。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6-06-19/3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