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小岗村里的新鲜事 探访新时代的大包干精神

作者:   来源:中安在线  

雨后初霁的小岗新村,久违的阳光洒在村落每一个角落,空气中氤氲着化雪的清凉。记者们驱车前往小岗的这一路,红色门楼、平坦大道、徽派楼房、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沈浩先进事迹纪念馆、金昌食府、农家饭馆、家庭农场……随处可见的小岗元素,彰显着这个村庄在中国历史上非同寻常的身份和地位。

40年来,小岗村承载着国家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探索和实践。40年过去,昔日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已是耄耋老人,当年破败的小村庄在不惑之年交出一份靓丽的改革发展成绩单。而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赋予新鲜定义的新小岗精神,也在今天绽放出新的光彩。

记者们深入小岗村,带您感受新时代小岗新村的新变化,听一听小岗村的新梦想。

新农人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如今幸福生活

时值寒冬的小岗村,虽然下了暴雪,但阳光普照,门口晾晒的腊肠咸货,将年终岁末的团聚感瞬间升腾了起来。快过年了,小岗村的这一年发展的怎么样?

干净整洁的街道、宽阔的文化广场、美观雅致的二层小楼,漫步村中,你很容易发现,这里俨然是一派新农村繁荣的景象。

上世纪70年代,这个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的偏僻村落,18位年轻人以“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几十年,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22元增长到2015年14700元。随着经济发展,中央相继出台系列农村优惠政策,农村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全所未有的新高度。

当时33岁的严菊昌也在现场。1月15日上午,小岗村友谊大道商业街前,已是73岁高龄的严菊昌老人坐在自家大包干农家饭馆前晒太阳。

大包干农家饭馆因为曾接待过历任国家领导人,而生意火爆。而这家店的主人,也是严菊昌的老伴——正是这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江。

40年过去,如今,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已经从热血青年变成耄耋老人,安度起自己的晚年生活。他的四个孩子和孙子孙女全在外面工作读书,老两口把家里土地承包出去,大包干农家饭馆现在也交给自己的儿媳在经营打理。

隔壁不远,严菊昌的哥哥严金昌,也是当年小岗村分田到户的18个带头人之一,开了一家遥相呼应的金昌食府。已经七旬高龄的严金昌戴着帽子,两鬓微霜,却依旧精神矍铄。他和五个儿子现在在街上开了餐馆、超市、浴室。特别是金昌食府,随着小岗金字招牌的带动,生意越来越好。全家一年的营业额能达到好几十万。

走在小岗商业街上,记者看到了不少跟大包干农家饭馆、金昌食府一样的新商业店铺,超市、营业厅、电商等基础设施,这里应有尽有。

关友江家对面,一家新开的中国电信小岗营业点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走进营业点,宽带、电视、电话业务应有尽有。老板周慧是一个年轻的小岗媳妇,今年25岁。周慧对这里的印象格外深刻。

周慧说,小时候听讲小岗又穷又破,嫁到这里一看,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家家都通宽带可上网,根本不像农村。她还说,营业点开张仅三天,前来咨询的村民络绎不绝。对未来的生意充满信心。而营业点的与时俱进,也进一步印证了小岗村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我是农民,我会种田

“要吃饱”到“吃得好”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手里有地,心中不慌。过去,种地是为了填饱肚子,如今,种地是为了解决更高的生活追求。

2014年,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创新之路,种粮大户程夕兵开始进行新的探索。

踩着这片土地,程夕兵把一辈子的汗水都倾注在田家地头。“刚开始家人对于流转土地是不同意的。”程夕兵说,但形式逼迫我们农民把土地集中起来向种粮大户转变,搞高效农业,这样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程夕兵凭借自己多年的种田经验,反复走进农户家中联系交换土地,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自己花钱进行平整,近三年光土地平整就花掉十几万元。

流转土地后,他通过自筹、优惠贷款购买耕种、收割设备,现在除了水稻插秧环节,他流转的土地全部实现耕种收机械化。

日常田间管理中,他起早贪黑,经常天不亮就到田里劳作,然后再到村里上班,下班后又跑到田里看庄稼长势,看看缺不缺水、生没生虫、要不要施肥。

顶着压力搞土地流转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程夕兵在春秋的交替中,慢慢地经营和付出,在与土地的接触中,用一滴汗水一抷土获得土地的回馈和慰藉。

现在,程夕兵共流转代种土地近600亩,整成4300亩高标准农田。这片高标准农田的集中流转,一方面家里可以有稳定租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提升了土地价值,原先的地八分一块,五分一块,很零碎,现在集中整治后,田是田,路是路,机耕、灌溉更方便,收入也明显提高了。

程夕兵说,从土地来,到土地去。土地不仅给了小岗村农民温饱,更给小岗村农民带来了骄傲。下一步,他要打造一个农业产业链,申报家庭农场,建设烘干房和米厂,从粮食种植、烘干、加工,再到消费者的餐桌,实现一条龙的服务,用标准化生产的粮食打造小岗粮食品牌,让消费者吃上绿色放心粮食产品,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奔小康。

程夕兵的一句“我是农民,我会种田”的背后,是小岗村新农人传承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再创新再创业的故事。

新探索

他们在进行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新实践

以人民为中心,凸显改革大逻辑,40年来,这里的一切变革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临近春节,小岗自家的草莓上市。一座座温室草莓大棚的“保温被”徐徐升起,漆黑的大棚射进来一缕阳光,青翠的草莓秧上结着颗颗红扑扑的果实。

1987年出生的杨伟个子不高,干活却利落,性格开朗的他,四年前,看到了土地流转的商机,开始学习起大棚蔬菜的种植。

四年的摸索和努力,让这个新生代小岗年轻人迅速成长。随着小岗名气的不断攀升,小岗基建的不断完善,到小岗游玩的外地人越来越多,蔬菜种植的生意越来越好,如今,他开始向草莓采摘旅游转型,试图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农业发展。

杨伟的愿望也是新一代小岗人创新创业致富发展的缩影。去年,在县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杨伟还注册了凤阳县新时代家庭农场。按照他的小目标,他是打算带动更多的小岗人发展经济。

据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后,为切实抓好农村改革,持续擦亮小岗名片,目前小岗村各项重点项目建设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像杨伟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越来越多。三产的持续拉动将有助于小岗农业的二次创业。下一步,村里还将重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三权分置改革、“三变”改革、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增强发展动力,实现从“户户包地”到“人人持股”转变,推动小岗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取得新突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杨伟的创新故事,阐释着新时代小岗人创新创业精神。当年以包产到户的大包干精神,现在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是小岗村新农人传承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再创新再创业的故事。

40年,一批批小岗人、无数个像小岗人这样的中国新农人,满怀“惟改革创新者胜”的信心决心,凭着智慧、勇气和创造,把一块块农田打造成活力澎湃的热土,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鼓点,在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上昂首阔步、奋勇前行。(记者 顾继月、许梦宇、彭旖旎、陈成、郑武文杰、王宣)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8-01-16/48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