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人民时评:绽放历史文物的时代风华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文物只有融入现代社会,融入当下生活,才能在历史与时代的互动中获得重生

曾在《千里江山图》特展现场,看到人们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地观看国宝,生怕落下细节;也曾在荒无人烟的田野文物保护点,采访基层文物保护者,一个帐篷、一口土灶,清苦的生活条件却动摇不了他目光中的坚定;还曾在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听到我方人员生动地介绍着中国文物,言语间透露着对中华文明的满满自豪。那份对文物的珍视、对文化的尊崇,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据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以及数量众多的民间收藏文物,全国博物馆5000余家。然而,将文物保护利用变成社会的共识,转化为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聚焦文物工作的重点难点,为更好地保护利用文物指明了方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中央政策文件,可见党中央对文物保护利用的高度重视,更折射出一个文明古国的深沉文化自信。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的火热、《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热播、文物领域与教育的联动加强,说明文物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保护利用文物,不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正因此,《意见》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正是要通过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等,探索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这说明,文物的保护利用应该与时代脉搏相联动,用时代气息为文物赋予新生命。这些年,从对文物的妥善保护到对文物故事的深入挖掘,从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到对文物的活化传承,从对文物犯罪的打击到文物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文物的保护利用实践,正在不断丰富。这次《意见》提出,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深化“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满载着文化记忆,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新时代走来,文物只有融入现代社会,融入当下生活,才能在历史与时代的互动中获得重生。文物注入时代要义,赋予新的内涵,才能焕发出风华。

文物不只是课本中的图片,也是鲜活的“生命体”,让文物“活起来”的前提是要把文物保护好。文物安全是文物利用改革的前提,是红线、底线和安全线。前段时间巴西国家博物馆的火灾,使得2000万件藏品仅有10%幸存,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对我国的文物安全也是一个警醒。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需要各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为文物保驾护航。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相信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能够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价值作用,将文物工作融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真正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8-10-16/5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