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中国追寻和平发展的定力与逻辑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今年7月下旬,中国军方发布了自1998年以来第10部国防白皮书,亦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发表的首部综合型国防白皮书,阐释新时代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向国际社会更好地介绍中国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实践、目的、意义。

放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历史坐标下审视,这部白皮书既向外界表达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不会丢掉“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传统,国防政策依然为“防御性”,同时愿向国际社会放大透明度,加深对中国国防和军队的理解,并通过政策宣示中国决不走追逐霸权、“国强必霸”的老路,无论将来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谋求建立势力范围。

而在不久前,太平洋对岸的美国,百名专家学者及政商界人士在美国媒体上发表一封致总统特朗普及美国会议员的“纠偏”公开信,表示“敌视中国对美国无益,这种做法或将孤立美国”。

对于这封题为“中国不是敌人”的公开信,中方表示肯定,并称“绝不能让矛盾和分歧来定义今天的中美关系,更不能让偏见和误判来左右明天的中美关系”。

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积淀、在文化基因中渗透和平与兼济理念的中国,“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理念已深深溶化在人民的血脉中,形塑为一个国家的处世之道。

如果说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取向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而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则需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阐释道。他还强调,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事实上,无论重温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亦或检视中国近年来在国际舞台的政策主张,和平与发展,始终相得益彰,互为注脚。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至少20次提及“和平”,并用1400余字的篇幅阐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亦反映出在中国领导人的施政“字典”中,坚信只有和平安宁才能繁荣发展。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习近平曾这样强调。

沿着和平发展的路线图,中国70年来的各项发展指标发生了巨变:经济规模跃升至全球第二,全球占比约15%;中国逐步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还有世界最长的高铁线路、最多的新增路桥,最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群体。

就世界而言,中国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接近世界20%的人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达到约30%;中国还是联合国常规预算和维和预算第二大出资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从各方面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中国本身,乃至全世界,都带来巨大好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今年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这样说。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越发展,越能为世界作贡献,这一朴素的逻辑关系,在广袤的历史时空中越发清晰显现。

1949年至2019年,历经70年的复兴之路,中国在和平发展路线上的精准定位、施政纲领的自我调适,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亦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中国道路使世界力量结构发生变化,促进力量转移,进而重构着世界新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平衡,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这是‘和平性贡献’。”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韩庆祥说。

而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一方面要为14亿人口推升幸福指数,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复兴路上要为下一代人跑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共赢空间不断被压缩的背景下,中国以实际行动加大对世界开放力度,主动开放的逻辑更加清晰,不断为世界创造发展机遇。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习近平这一对中国的定位,打消世界对中国开放进程会否继续、中国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的疑虑,为处在变局之中的世界注入来自中国的确定性力量。

当然,从世界视角来看,面对一个从沉睡到崛起的国家,各国也必须适应一个更具影响力的中国。世界和平,孤掌难鸣。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需要中国与各国形成合力。

如李显龙所指,大家必须接受中国会继续壮大的事实,并且了解阻止中国不断强大是不可能的事,更非明智之举。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拥有合理的利益和期望。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9-08-05/57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