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中企在缅投资剧降引关注

作者:徐潇   来源:证券时报  

  据外媒报道,近一年来,中国在缅甸的投资额度急剧下降。虽然中国仍是缅甸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其投资额下降的幅度引人关注。

  缅甸的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31日,中国企业在前一年中对缅甸的投资仅为4.07亿美元,仅占缅甸外商投资总量的29%,此前两年的投资额分别为43.5亿美元和82.7亿美元。中国投资额的下降使缅甸上一年的外国投资总额下降到14.2亿美元,此前两年分别为46.4亿美元和200亿美元。

  有分析称,之所以投资额度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可能是由于2011年缅甸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所造成的影响。不久前,中缅双方曾计划斥资数十亿美元,修建一条连接缅甸西部沿海与中国南部城市昆明的铁路,但相关谈判因种种原因搁置。

  上周,中国移动表示,将放弃和英国巨头沃达丰联手竞标缅甸电信牌照,理由是这一项目不满足内部投资标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访问学者赵洪称,缅甸国内政治改革和紧张形势的不确定性,促使中国对缅甸的投资出现降温。

旧文:

  缅甸新局:美缅或陷"战略错位" 中企在缅遇新挑战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2011年12月6日

  

  在历时近9个月的改革推动后,以总统吴登盛为核心的缅甸新政府获得了来自国内反对派和西方社会的一致肯定。

  面对缅甸相继“解禁”西方媒体和视频网站、释放政治犯、为缅甸“民主代言人”昂山素季铺平参政道路等措施,虽然仍有美国官员表示要谨慎观望,但在战略利益和缅甸“示好”的双重驱动下,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1月30日首访内比都,已经为缅甸与西方关系的改善掀开了里程碑式的新篇章。至于缅甸内外腾挪能走多远,西方又能带给缅甸多少利好,答案似要让时间来回答

  这里的一切都在改变

  ——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新缅甸”

  从总统破例接受西方媒体采访,到昂山素季“解禁”,缅甸的变化速度之快、涉及领域之广,令人目不暇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云飞发自仰光世界在变,亚洲在变,缅甸也在变。

  缅甸联邦议会人民院议长吴瑞曼公开声言,缅甸“方方面面都在变化”;而缅甸宣传部长吴觉山则对媒体强调,这种变化“不可逆转”。

  看上去,缅甸真的变了,而其动因却由于常年披着的神秘面纱令外界莫衷一是。尽管自去年11月缅甸大选之时,军政府踏上转型之路已向外传达出了改革信号。

  “总统的破例”

  在日前举行的东盟系列峰会上,缅甸获得2014年东盟轮值主席国资格。这对缅甸来讲,是一个期待已久的好消息。

  东盟成员国担任东盟轮值主席,本来是一种权利和义务。但缅甸曾经因为国内政治原因和西方压力,放弃过一次担任轮值主席国的机会。这次东盟峰会同意缅甸担任2014年东盟轮值主席,表明了东盟和其他方面对缅甸变化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缅甸总统吴登盛11月19日在印尼巴厘岛破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参与采访的不仅有缅甸官方和私营媒体记者,而且还有部分担任外国媒体记者的缅甸人,这些人代表的外国媒体单位包括一贯支持缅甸民主派的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自由亚洲之声等。

  据缅甸私营媒体报道,吴登盛总统在这次媒体见面会上轻松愉快地对缅甸记者列举了四个好消息:奥巴马总统在峰会讲话中肯定了缅甸的改革;美方正式宣布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即将访问缅甸(11月30日至12月2日);第三,昂山素季和民盟同意依法重新进行政党注册登记;还有缅甸在东南亚运动会上取得了不少金牌。

  此间有人评论说,总统的破例可喜,这反映了他当下的心情以及缅甸的期待。

  “议会吵架”

  虽然去年大选时,还有西方媒体嗤之以鼻:“缅甸将军们不可能放弃手中的权力。”但缅甸议会中的变化,仍在悄然进行着。

  缅甸联邦议会由人民院(相当于众议院)和民族院(相当于参议院)两院组成。根据《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人民院和民族院权力相等,民族院议长、人民院议长先后各兼任两年半的联邦议会议长。

  10月28日,民族院议长兼联邦议会议长吴钦貌敏在联邦议会全体会议上提出两院的法案通过之后,在提交总统签署之前,先送联邦宪法法院审查是否符合宪法的动议。吴钦貌敏议长当场询问议员是否赞成此动议,有议员回答赞成,议长没有再追问有无反对,便宣布该动议记录在案。

  事后,议长吴瑞曼领导的人民院在议员们普遍反对上述动议的情况下,通过一项要求推翻该动议的决议案。推翻的理由是,吴钦貌敏议长提出该动议时,既没有议员发言附议赞成,也没有给议员提出反对的机会,因而认为程序不合法,动议不能生效。

  观察家评论说,表面看来,这是个程序问题。实际上,人民院与民族院在把通过的法案提交总统颁布实施前,是否需要送交联邦宪法法院审议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人民院议员坚持认为法律上没有这样的明确规定,不赞成多一道程序,多一道闸门。

  缅甸官方媒体详细报道了这次双方争执的过程和理由,对攻的味道跃然纸上。普通大众真真切切听到了“议会吵架”的消息。过了数日,联邦议会全体会议最后撤消了这个动议,也算圆满收场。

  “重返舞台”

  在内政问题上,缅甸近期最受瞩目的一个“大动作”无疑是昂山素季的“解禁”。

  11月25日,著名人士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按照新修改的《政党注册法》,正式向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提交政党重新注册申请。有媒体报道说,这表明昂山素季重返缅甸政治舞台。

  其实,昂山素季自从1988年被卷入缅甸政治以来,又何时离开过政治舞台呢?无论她是处于软禁之时,还是享有自由之身,戴有国父昂山将军光环的她,在缅甸民众心中一直享有偶像地位,民主派把她当作是精神领袖,西方国家则把她看作是民主旗帜。

  正因为如此,吴登盛总统领导的新政府面对政治现实,调整对内政策,采取和解姿态,不仅派遣联邦部长吴昂基先后四次与昂山素季对话,而且吴登盛8月19日亲自在总统府单独会晤昂山素季。

  为了使昂山素季和她领导的民盟拥有合法地位,缅甸今年对去年颁布的《政党注册法》作了特别修改,取消了对政治人物从政的限制条款。据官方消息来源,民盟政党重新注册申请有望几日内完成法律手续获得批准。这意味着昂山素季和民盟将以合法资格在缅甸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发挥更大能量。

  此外,新政府今年3月执政后,缅甸总统签署了大赦令,在提前释放的服刑人员之中,包括了200多名“政治犯”。缅甸政府还寻求与少数民族武装组织进行和谈,以期实现边境地区的永久和平和边区经济发展。

  “第四支柱”

  一方面是政治难题上尝试主动化解,另一方面缅甸在社会层面的开放也在加紧步伐。

  尽管一直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但近十年来,缅甸私营媒体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比较像样的新闻类和经济类周报有100多种(缅甸尚未批准私营日报),其中颇具影响的报纸就有30多种,唯一一份中文报《金凤凰》在此之列。

  缅甸私营媒体受到市民、商界、知识群体的普遍欢迎和喜爱。观察家们普遍认为私营媒体群至少有五大特点:贴近民众、贴近生活;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信息量大、可信度高;敢于说话、善于呛声;倾向民主、倾向自由。

  缅甸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媒体的功能和作用,经常把媒体比作为与立法、司法、行政相同的国家“第四支柱”。官方正在减少对私营媒体的管控,给私营媒体更大发展的空间。

  就影响力而言,私营媒体的影响力已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最新的例证是中国公司为主要投资方的密松电站被叫停一事,绝大部分私营媒体一边倒地反对密松项目,扮演了推波助澜的重要角色。当然,同时也有各种力量介入此事,反对民意迅速形成,给政府造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民意压力。

  参与此事的多位媒体老总事后私下表白:“这是私营媒体第一次就某一事情集体表达看法,集体显示力量。密松事件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密松项目开工几年来,中缅双方从未给私营媒体提供过基本信息。因此,小道消息漫天飞,激发了私营媒体的兴趣。在舆论和民意起来后,官方的解释乏力,类似‘尽管有反对意见,但绝不停止项目’之类的官方公开表达,更激起媒体和民众的不满,火上添油,结果可想而知。”

  也正因此,有资深媒体人发出正告:重视缅甸的变化时,不要忽视媒体的能量。

  美缅或陷“战略错位”

  假如要正确认识缅甸的新变化,那么不能不涉及到密松电站项目被叫停事件(中方企业计划耗资36亿美元,今年9月被缅甸新政府宣布搁置)。因为许多评论、许多猜测、许多误解,也都是因此而起的。

  在密松事件后,缅甸官方媒体连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缅关系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缅甸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表达缅甸政府重视缅中睦邻友好关系。

  11月25日,人民院议长吴瑞曼在议会结束会期时对媒体说,缅甸希望与美国发展正常关系,但强调说:“如果缅甸与美国的关系改善,并没有理由相信缅甸与中国的关系会恶化。”

  然而,缅方又有相反的信息发出。缅甸总统办公厅一处长11月16日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题为《缅甸和华盛顿在东南亚的新的战略选择》的署名文章说:“西方必须认识到,在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中,考虑到中国的崛起,西方需要缅甸。美国和其他国家在此关键时刻必须帮助缅甸联系外面世界。我国总统取消北京支持的密松水坝向世界显示了他代表什么。如果美国忽视这个机会,华盛顿将远离此地区新秩序。”

  这样矛盾的信息容易影响人们的判断。资深缅甸问题专家坚持认为,密松电站被叫停不仅仅是缅官方声称的顾及民意,而且还有多方面原因所致。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理由说明,缅甸已经作出了新的战略选择,即迎合美国需要,倒向西方国家。

  有专家指出,从缅甸角度看,缅美关系长期不正常,影响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缅甸改善与美国的关系符合自己的利益,但是没有必要损害长期支持缅甸的中国之利益。因为缅甸人清楚,放弃一个重要的友好邻国而“远交近攻”,显然缅甸将得不偿失。

  更进一步说,缅甸有强烈意愿改善与美国的关系,特别希望美国等西方国家解除对缅制裁。同时,缅甸执政者不可能不知道,美国的要价可不低。从希拉里到奥巴马,在一边称赞缅甸有进步的同时,一边则继续向缅甸施压,要求缅甸做更多的事情。

  而从缅甸国内来讲,民盟方面陆陆续续放出信息,提出释放全部政治犯等诉求,此外还有希望修改宪法。缅甸问题专家说,这显然是冲着宪法规定军队拥有各级议会25%非选举议席来的。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反对派究竟要的是什么?执政者又能给予什么?恐怕各自心里有数。

  总而言之,观察家认为,就目前情况和态势而言,缅甸执政者与反对派,缅甸与美国,彼此的诉求不同,战略目标也不同。可以说是各有所思,各有所需。也可以说,目前是思考错位,战略错位。

  (责任编辑:郭彩萍)

 

  西方拥抱缅甸进行时:希拉里到访大拉拢大要价

  美缅关系的松动从2009年下半年就已开始,但即便希拉里访缅推动两国关系改善渐进高潮,美国暂时还不打算对缅放松制裁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邓亚君发自北京11月3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专机在内比都机场缓缓降落,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国务卿首次访问缅甸。

  不过这或许只是个前奏。缅甸总统吴登盛11月19日在东亚峰会结束后曾透露,美国总统奥巴马可能在希拉里之后也开启访缅之旅。至此,沉寂多年的美缅关系终于在2011年岁末,高调拉开了和解的序幕。

  美高官纷至缅甸

  按照希拉里的行程单,她将会晤缅甸政府高官,还将接触当地非政府组织及少数民族领袖。外界认为,美方希望此访能促使缅“民主改革”更进一步。

  “民主改革”四个字,一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观望缅甸的“风向标”。在今年缅甸新政府推行一系列改革、修改相关法律为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参政铺路后,美国趁势从批缅转为公开称赞缅甸出现“进步苗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宋清润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美缅关系当下热络的重要原因是:缅甸自身改善与美关系的政策与美国改善对缅政策产生共振效应。

  其实在希拉里访问之前,美国今年已派出高官频繁接触缅甸。奥巴马政府新任缅甸问题特使德里克·米切尔今年9月在缅甸逗留了5天。他当时说,缅甸近期出现了一系列令西方高兴的动作,他与缅方官员进行了“非常富有成果和坦率”的会谈,同时,“我们将以行动回应他们的行动……以表明我们支持改革之路。”米切尔说。

  此番话落地未久,缅甸新外长吴温纳貌伦就成为1988年以来应邀访问美国国务院的首位缅甸外长。此外,10月末,美国国际开发署的一名高级代表专门就支持缅甸发展小额贷款和农业贷款事宜与缅方进行磋商。11月初,美国国务院主管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迈克尔·波斯纳也首次访问了缅甸。在一定程度上,美缅共同为希拉里之行充分预热。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副研究员许立平表示,希拉里访缅将侧重于政治和安全上的议题,“象征意义”更多。宋清润也认为,推动合作无疑是访问的主旋律,但能达成怎样的具体成果,尚不好评估。

  从冰点到对话

  但客观上,美缅关系已经翻开了新篇章,并且现今的交往程度在两国关系史上呈现出“久违了”的暖意。

  其实在缅甸人心中,美国人曾对缅有恩,因为在二战后期美国与缅甸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缅甸北部边陲的史迪威公路就是历史见证和友好象征。

  缅甸1948年独立后,美国时隔两年开始向缅甸提供援助。其后40年里,由于拒绝援助“附有政治条件”,缅甸不时停止接受美援。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一再宣布“尊重缅甸政府的不结盟政策”,缅美关系方逐步改善。但好景未能持续。从1988年9月18日缅甸军队接管国家政权至今的20年里,缅美关系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非正常状态。军政府成立后,美国把驻缅使馆降为代办级,停止对缅提供经援和禁毒援助,撤消给缅甸的贸易普惠制,对缅实行武器禁运,阻止国际金融机构向缅提供援助,不向缅高官及其家属发放入境签证。在克林顿和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多次加强和延长对缅制裁,还强行在安理会表决缅甸问题决议草案,这使得缅美关系长期处于冰点。

  宋清润认为,改变从奥巴马2009年初执政后开始。不过,当年美国虽然放言要评估对缅政策,但2009年5月缅甸启动起诉昂山素季违反软禁令的法律程序后,美国又发出了不同的信号。除了延长对缅制裁外,希拉里甚至在接受泰国媒体专访时爆出“美国建议东盟考虑驱逐缅甸出盟”的说法。

  尽管如此,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凯利2009年在有关缅甸局势的声明中仍然承认,仅靠制裁或接触都未能成功地使缅甸发生改变。奥巴马政府正在全面检讨对缅政策,以确保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上述目标。

  美缅关系的松动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8月,缅甸政府邀请美民主党参议员韦布访缅;9月,美国为时任缅甸总理的登盛发放了入境许可,使其得以参加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也使登盛成为14年来第一位参加联大的缅甸军政府高官;9月29日,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的坎贝尔率美国政府代表团与缅甸政府代表团在纽约举行了首次高级别对话;11月初,坎贝尔又对缅甸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

  其中,坎贝尔颇受瞩目的“对话之旅”低调谨慎,全程几乎没有回答媒体提问,这也令外界当年对美缅弥合巨大分歧并不乐观。

  西方在缅各取所需

  在小心接触了两年后,西方对缅政策才逐渐从封锁转向拉拢。

  而美缅关系松动的同时,作为美国盟友的日本也从今年3月起与缅甸新政府恢复高层往来。日本表示,将全面恢复政府开发援助,副外相山口壮11月17日对缅甸未来担任东盟主席国表示了欢迎。

  与此同时,欧盟一负责人也在今年4月间透露,欧盟决定解除对缅甸新政府机构中包括外交部长在内的4名部长和8名副部长旅欧限制和金融限制,并有可能减少对缅甸的制裁。

  宋清润等学者认为,此番希拉里访缅有三个目的,一是为奥巴马再添一笔在全球推广美式民主的外交政绩,为明年的选战加分。二是借助改善对缅关系配合美实现“重返”东南亚的政策目标。缅甸有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以奥巴马参加东亚峰会为标志,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明显走实。三是提升美与东盟关系、强化美对中南半岛和东盟的影响力、平衡中印日等国的地区影响力,使美国在东亚力量格局中获得更多主动权。

  而缅甸的战略地位和丰富资源也是日本政府瞄准的目标,有日方政府人士宣称,要通过支援缅甸民主化的进程,把缅甸变成一个不依附于中国的稳定势力,将有助于包括安全保障在内的地区平衡。

  对此,法新社发表的署名文章表示,美国和西方打开缅甸国门的意图仍在于利用其牵制中国。

  不过,中国自身对缅甸西望表现出了理解和包容。11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方欢迎缅甸同西方有关国家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加强接触、改善关系,希望缅甸政府的内外政策举措有利于促进缅甸稳定与发展。

  而外国媒体同时注意到,中缅两国的交往仍在按步骤继续。希拉里访缅前,缅甸军方高层在北京面见了中国领导人。本月早些时候,中国的佛牙舍利到达了缅甸,文化交往继续深入。

  (责任编辑:郭彩萍)

 

 

  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发达的缅甸,很容易得到西方企业的投资青睐。

  中资企业在缅面临新挑战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缅甸少数民族控制地区进行投资时,已经很难避开缅甸政府与地方民族武装的利益矛盾

  伴随着缅甸和西方互抛“橄榄枝”,这个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东南亚小国在新政府的引领下,正呈现出走向和解与民主自由的发展势头。

  而对于借机进一步实现“重返”亚洲政策目标的美国而言,觊觎缅甸的当然不只是其战略地位,还有其丰富的资源。因此,政治变化会带来怎样的政策变化,之前投身缅甸的中资企业会否受到冲击,这些问题都成为外界当下对在缅中资企业投资风险的忧虑。

  进缅中企逐步增多

  事实上,缅甸总统吴登盛今年5月访华时,经济技术合作正是缅中两国的重头戏。东盟商务专家许宁宁当时介绍说,近年来,中缅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合作领域从原来单纯的贸易和经援扩展到工程承包、投资和多边合作。双边贸易额也逐年递增,去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4.4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超过50%。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是缅甸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一季度,中缅贸易额16.7亿美元,增速居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前三位。双方贸易中,中国向缅甸出口10.86亿美元,同比增长35.8%;从缅甸进口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6.7%。

  据了解,中国企业进军缅甸的主要投资领域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矿产业、制造业,以及饭店旅游业。吴登盛访华时,有缅甸官员透露,新政府计划出台一系列新的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中国与缅甸到2015年90%以上的产品贸易关税将取消,为中国企业投资缅甸创造更多商机。

  目前,走进缅甸进行投资合作的中国企业逐步增多,但投资环境的复杂化仍是很多中资企业“水土不服”的关键因素。

  中国企业面临两难处境

  缅甸共有1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30%,而且其聚居区超过国土面积的一半,长期以来缅甸民族问题成为影响其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1948年独立以来,缅甸的民族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国内十多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别组建武装占据地盘与中央政府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少数民族控制地区进行投资时,已经很难避开缅甸政府与地方民族武装的利益矛盾。以太平江电站为例,今年6月,克钦独立武装与缅甸政府军爆发了军事冲突,为阻止政府军向位于中缅边境的克钦邦桑岗村的太平江水电站集结,克钦独立武装炸毁了太平江支流上的一座桥梁,把水电站由此控制在克钦独立军的包围中。目前,水电站仍然停止发电运行,中方人员已经完全撤离。

  其实,投资太平江电站的中国企业大唐电力集团已经屡屡吃亏,本来是得到缅甸政府的批准到克钦邦建设电站,但克钦独立军不断持武器来威胁施工人员,最后大唐被迫支付了1500万元人民币的“资源税”,而平时各种各样的小索要更是数不胜数。

  以上案例及新近的密松事件,都折射出中国企业在当地发展的“两难”境地:与缅甸政府及下属国有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得不到地方民族利益者的认可;而若直接与地方武装合作,又会遭到身份合法的缅甸政府的抵制。目前,似乎只有在缅甸政府实际控制地区的投资行为才有保障,但由于缅政府内外交困的境地尚未完全打破,便不可能像其他正常国家一样完整地履行合同。

  有学者建议,在水电投资领域,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主动与克钦独立军及宗教团体、民间组织沟通,听取、解决他们的合理要求,重点做好移民的生活和生产安排,减少对抗和摩擦;同时邀请后者参观考察中国国内在大河流域建设的水电站工程,了解建设水电站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如何解决移民安置、环保和文物保护等问题,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

  经营方式需改进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到缅甸投资,在追求合理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当地的传统,并积极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近10多年来,中国企业和商品以低价倾销的方式进入包括缅甸在内的东南亚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已是公认的事实,这样的成功深刻影响到了全球贸易,并对不少国家的产业体系造成明显的冲击。但这样的情况也引起了许多当地人的不满,致使当地人对中国企业的评价偏向负面。

  许多人认为,与中国接壤的东南亚国家普遍贫穷,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与中国相比都比较弱,不能形成互相促进。他们能够用来与中国交流的东西更多是矿产、森林等资源性物品,因此很可能越来越穷。缅甸人希望,中国企业能够把工厂建到缅甸国内,这样不但解决了当地的就业,也能够为当地培养专业人才。现在,中资企业“长虹印尼公司”正是因这种经营方式已获得当地认同,但遗憾的是,类似持续稳定发展的中国公司在东南亚寥寥无几。

  另有一些中国商人的习惯也给东南亚国家的民众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包括中资企业主千方百计地和当地政府高级官员来往,私下给后者好处来换得自己的方便。

  此外,中国企业的环保意识、环保水平及用工问题与国际大企业相比仍然有一些差距,这使得当地民众比较中资企业和西方企业时,对前者有了更多“拒绝”的理由。(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j/2013-06-07/2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