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斯大林与赫鲁晓夫,谁更可爱些?

作者:和满   来源:红色文化网  

       

        斯大林时代的苏共,没有“不要民主”。我们站在斯大林的角度看:工人民主能监督党的干部,有工人民主监督,斯大林就不用冒险杀那么多党的干部了。
  
  但是,斯大林时代的苏共,还要“超工业化”,当时的苏联工人,无“能”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工人占了劳动者的多数”,不等于“多数工人有能力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别说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就是在当代中国,是不是“多数工人有能力管理社会化大生产”?
  
  为什么斯大林杀了那么多党的干部,苏联的“工人民主”在斯大林执政期间破产,斯大林在苏联党内外的声望却不断提高?因为,当时足够能力实力的苏联人,对“超工业化”的利益诉求更迫切,超过了对“民主”的诉求,也超过了对个别干部生命的诉求。从苏德战争看,这个优先的利益诉求是正确的。苏德战争期间,苏军使用过的飞机、大炮、坦克,总量是德军的三倍。尽管苏军装备的质量、指挥水平都不如德军,苏联还是赢得了胜利。我认为:苏军对德军的唯一的优势,就是有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做后盾。
  
  赫鲁晓夫最早批判斯大林时,毛主席是支持的,后来邓小平作为中共代表,与赫鲁晓夫交涉时候,讲得很清楚:“我们不反对批判斯大林,我们反对的是苏共中央目前对斯大林的批判。”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错在哪里?我认为:
  
  1、不讲斯大林缺点的客观原因。
  我们设身处地想:斯大林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需要对苏联的主权,与广大苏联人民的生命负责,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他还能怎么办?当时斯大林面临的客观情况是:
  
  列宁的“工人民主”实践,与“超工业化”目标不一致,甚至发生尖锐矛盾。苏联大多数工人的能力,与其“工人民主”中的权利,差距很大。
  
  托洛茨基对“不断革命”的具体建议,更离谱。托洛茨基对外主张苏联派遣一个骑兵军远征印度,解放印度人民。那是赤裸裸的武装侵略,印度人民需不需要那样的解放?恐怕那样“不断革命”的结果是红军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苏联,苏联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公敌。托洛茨基对内主张在党内外政治斗争的实践中,完善“工人民主”。这个大道理是对滴,在政治上,实践经验最能教育人,资产阶级的执政能力也是实践出来的,资产家与封建贵族、工人、农民互动折腾了几百年,才成为统治阶级的。但是,时间不等人,既然在实践中提高,就需要试错,苏联当时没有那么多时间,让工人们去试错。
  
  2、只讲斯大林的部分不足,不讲斯大林的功绩。
  斯大林没能继续列宁建立起的民主实践,没能“不断革命”,马列主义宣传造假。从当时绝大多数苏联人的利益看,及苏联境内上百个民族的长远利益看,这些都比斯大林杀党内干部,更重要。赫鲁晓夫对此一直回避,后来不仅继承了这个不足,还加大了这个不足。赫鲁晓夫真的记不得曾经的“工人民主”,真不懂“不断革命”才能实现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吗?
  
  斯大林的不足,是为广大苏联人民的利益,为苏联各民族的长远利益,鉴于当时客观条件,迫不得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就开始苏联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理论探讨,斯大林公开提出“商品经济与公有制一定矛盾吗?”这一问题,并辞去苏维埃最高主席团主席的职务,为他人探索苏联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提供权力空间。
  
  赫鲁晓夫的错误是为一小撮人的利益,隐瞒真相,南辕北辙。
  
  斯大林与赫鲁晓夫,相对来说,谁更可爱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立场,不同观点,思想自由,不强求。但我知道:曾对斯大林深痛恶绝的索尔仁尼琴,前几年公开表示:斯大林对俄罗斯并非没有功绩。
  
  对混淆“斯大林模式”与“毛主席道路”的人,我痛心疾首地指出斯大林的不足。
  
  对“民粉”,我提醒你们:要不要民主,是对有一定自由的,活人有意义的问题。假如当年苏联按你们的想法发展,1943年以后苏联就不存在了,苏联的领土会成为第三帝国的“生存空间”,大量苏联人会被杀掉,剩下的苏联人绝大多数会成为比苏修平民更没选择自由的奴隶,极少数北欧血统、德国血统的苏联人例外。



https://www.hswh.org.cn/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1/4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