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牛棚生活”怎么成了他的人生财富?
习近平的“牛棚生活”怎么成了他的人生财富?
[ 许远国06 ] 发表时间: 2008-10-18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立即前往江西调研考察民众就业、就医、居住生活等情况,在调研的过程中,习近平专程瞻仰革命旧址,向革命烈士陵园敬献了花篮、花圈,看望慰问了老红军,饱含深情说:“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然而,好象这还不仅仅是一个看点,最让人值得思考的是,习近平去看望了大学生村官,而且同大学生村官们谈30年前“村官”经历,并感慨地说,当年的经历,他视为人生宝贵财富。
习近平来到赣县茅店镇洋塘村罗坑社区活动中心,询问村官们的毕业学校、家乡;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当“村官”;在基层工作有什么感受体会;在农村工作有什么困难;待遇怎样等。听完大学生“村官”们的回答,三十多年前曾在延安农村插队的习近平说:“农村基层是一个锻炼人的平台,这种锻炼是人生中宝贵的一笔财富。我自己当年也在农村基层干过。”习近平说“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大学生‘村官’们要珍惜现在的机会,不断地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与素质,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公开的资料显示,一九六九年,不到十六岁的习近平前往延安市下属的延川县农村插队。由于工作积极,在当时到延安插队的近三万名北京知青中,习近平很快成为当时“第一个当生产大队支书的”。而据网上有些知情的网友写文称,习近平在插队当知青的时候,与百姓关系处理的很好,能吃苦,挖渠时,天气很冷,他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渠水里,干活的时候,他总是走在前,所以,被选上大队支书,在离别那里的时候,因为与百姓建立了真诚的感情,把他当成亲人,百姓请他吃饭,还十里相送,愿他们结成亲戚关系,让人们看出,这种友谊浓厚的,没有任何做作的。
但是,回顾那个岁月,因为人生观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总有些人得出不同的结论的。比如,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缓解就业的问题,也更是让城市的孩子到农村锻炼,接受新的知识,培养城市人与农村人的感情问题。对干部,下放到农村,是接受再教育,防止干部和知识分子脱离工农,形成新的官僚主义,对这样的举措,通过这些年来的观察,发现此做法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对此耿耿于怀,并且还诅咒为是对他的迫害或者是关牛棚。可是,据农民们说,当初,因为农村人文化低,没有什么知识,这些下放的干部知识分子,被纯朴的农民们看成是宝贝,把最好的房子腾给他们住,把最新的农具及生活用品送给他们用,为他们提供便利的生活、工作条件。当年,毛泽东提倡干部、知识分子到农村,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要做到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这样的指导思想,这样的做法哪一点对不起这些下放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呢?可是,他们却一直怀恨在心,一直把这种锻炼看成是对他们的迫害,被讥为关牛棚,甚至有的人还做痛苦不堪状,写下什么牛棚杂记,后来被有人捧成什么国学大师后,立即抬出孔子,并要求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抬出孔子像之类,无非是这些人满脑子等级观念,唯上智与下愚不能移,或者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等级思想在作怪罢了。因为这些人对农民、农村、农业毫无感情,下放时也不可能与平民百姓在一起,更谈不上打成一片,因为打破了他们的等级距离,所以,把百姓看成是仇人,甚至是敌人,他们当然怀恨在心,才把这段历史看成是对他的迫害的!
然而,这样的事对习近平来说,同样的生活经历,却得出不同样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一个心系百姓,珍惜眼前的的机会,不断地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与素质,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的人,就会走到哪里就想到那里的最普通百姓,都会在哪里不断地为民造福,就会发挥光和热,就会在那里搞活,带好一班子人,就会越是艰苦,越是经得起磨练与考验,越会珍惜这份人生难得的经历,越是把这个难得经历看成为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而那些远离最普通的群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人,他们是绝对得不出此结论的,也难怪他们把这样的生活看成迫害,因为他们不是一个道上的人么,然而,当有的人认为那是一个人生难忘的经历和宝贵财富,当然说出话来,是襟怀坦荡的,那种认为是迫害的人的满脑子不就是痛苦的回忆,而且陷入痛苦不可自拔,只能天天看着天,不住地向过往人叨叨着的精神不大正常的人么?这是因为,这种痛苦,是因为他自己在无端地折磨着自己的痛苦。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1/5015.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