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为何中国人勤劳而西方人懒?
作者:刘仰 来源:红色文化网 日期:2013-05-02 点击:
为何中国人勤劳西方人懒? (2011-08-22 22:05:00)转载标签: 共同富裕 中产社会 小农经济 一次分配 二次分配 中庸 财经分类: 经济
说起共同富裕,作为对比,人们很自然会说到欧美国家,他们可简单称为“福利国家”。虽然欧洲美各国的福利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国民福利显然是别国“共同富裕”的一种向往和参照,当今中国也不例外。然而,欧洲最近麻烦不少: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原因之一是福利开支太大;法国想削减福利开支,已引发多次游行抗议;英国此前也同样,最近又发生低收入人群的骚乱;福利较高的挪威还发生了疯狂杀人事件,原因之一是高福利制度下的移民问题;美国为了维持繁荣,当然也包括福利,例如奥巴马力主的全民医保,使得国家欠债越来越多,成为全世界的麻烦。
西方学者早就提出,西方福利社会的模式难以为继,这是从宏观上的整体判断。从微观上说,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都面临一个难题:高福利下,懒人越来越多,不得不引入大量移民。但如果给移民同样的本国国民待遇,移民也会变懒,国家财政更加无法承受,只好默认移民处于“非法”状态。这种现象在欧洲存在,在美国更严重。西历2009年,非法移民在美国生育的孩子超过400万。非法移民的存在,等于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共同富裕”之外,用他们在低收入状态下的“勤劳”,保证某些社会功能的正常运行。这一现象既不符合“共同富裕”的要求,也不符合欧洲国家宣扬的道德。但它确实是欧美福利国家的必然,因而也成为高福利国家长期无法解决的阴影。中国呢?
在讨论中国当前“共同富裕”的话题时,专家们常常会提到几个术语,一次分配、二次分配。有专家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从一次分配入手,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资。说实话,我至今没看到哪个经济学家用比较通俗的方式向大家讲清楚“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实质。专家在运用这些概念时,有时用的也不对。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
中国古代常被称为“小农经济社会”。在工业经济背景下,小农经济基本上是负面的,例如效率不高、规模不大等。我很早就指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实际上就是今天很多人大力提倡的“中产阶级社会”。但是,中国古代在“共同富裕”原则下形成的“小农中产社会”与现代社会有较大不同。“小农中产社会”的典型是:它将土地这一主要生产资料做相对平均地分配。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一次分配”的相对平均。既然大家拥有私有土地数量差不多,那么,只要不发生大的土地兼并,从土地创造财富源头上的相对平均,基本导致大家的收入状态也差不多。
税收制度可简单理解为“二次分配”。由于中国古代小农中产社会在“一次分配”上已经比较平均,因而,“二次分配”保障共同富裕的功能不是很突出,并非没有,而是不如工业经济那么重要。以税收来说,中国古代一般赋税较轻,很少有现在的累进制,多按土地数量或人头、户头征收,也有对特殊人群免征的。现代工业社会与中国古代的不同在于,除了矿藏等极不平均的资源外,土地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低于工业。即使土地相对平均分配,农业财富已不足以同工业财富抗衡。加上资本必然导致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一次分配”的平均化在工业经济中较难实现,因而,“共同富裕”主要靠“二次分配”。所谓二次分配的实质是:绝大多数人不拥有生产资料,除了成为附庸,没有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政府从少数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那里收税,将一部分税款转移给穷人。
简单说,中国古代“小农中产社会”是“一次分配”上的“共同富裕”;现代欧美中产阶级社会是“二次分配”上的“共同富裕”。两者有何差别?试想,中国的农民拿到土地并不等于拿到财富,他必须通过劳动才能从土地中产生财富,因而,“一次分配”的共同富裕造就了中国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人们常说的“勤劳”。相反,“二次分配”拿到的直接就是财富,社保补助、医药费、义务教育等,各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劳动转换,都是现成的。因此,欧美国家“二次分配”的共同富裕必然造成很多懒人。当然,这样描述为了理解的方便,多少有点绝对化,但本质上没错。
中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先对照西方的两种方式。共产主义是在“一次分配”上完全平均,公有制彻底取代私有制,理论上人人平等拥有生产资料;“二次分配”未必平等,但差别也不算大,因而,人们的竞争心消失。在精神动力不足的时候,社会效率降低,懒人出现,“共同富裕”变成平均主义,甚至变成“共同贫困”,大家得过且过。资本主义早期基本上不管“一次分配”,生产资料完全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现在以“二次分配”为主,兼顾“一次分配”,即提高员工收入。但员工高收入缺乏保障,随着大的经济形势变动而不稳定。主要靠二次分配的结果是造成很多不劳而获的人,共同富裕变成富人直接或借政府之手的“慈善”施舍,还要穷人感恩,结果懒人同样出现。
对于中国来说,西方这两种“共同富裕”的方式都不可行。前者偏公平而失效率,后者偏效率而失公平,都难以持续。中国应该怎么办?中国古人有一个原则叫“中庸”,在今天它应该是:既不搞公有制的平均主义,也不搞私有制的高度垄断,使得公平和效率实现最佳平衡。辩证地看,平均主义没效率,差距悬殊同样没效率;劳而无获没效率,不劳而获同样没效率。恰到好处才是最佳。这种“中庸”,没有一种西方教科书能够给我们答案,只有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中才有这种智慧。
中国“共同富裕”从原则到细节并不简单,本文不能一一展开,简要只说一个问题。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否定私有制,但始终避免私有垄断;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也始终存在公有制。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基本上一直是私有制和公有制的混合经济。我一直说西方人历史短、没经验,至今依然在理论上强化私有制和公有制两个极端的对立,中国的历史经验他们没有。可惜的是,在西方中心论影响下,很多中国人也觉得自己的历史经验毫无用处,实在是目光短浅。我们应该明确私有制与公有制的混合是必然的常态。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为了共同富裕需做到:
1、保护私有制是为了效率,它是天然的积极性。
2、避免私有垄断,以实现“一次分配”的相对平等,而不仅仅是专家主张的加工资;
3、避免私人垄断的方式之一就是公有制;
4、税收调节是实现“二次分配”公平的手段之一,但需适度,不能完全靠它;
5、公有制的主要责任除了国家安全外,就是弥补“二次分配”基本保障的不足。
这些原则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例如,私有制、公有制的在不同经济领域的分布;私有制、公有制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一次分配相对公平的多种方式,如股票;二次分配保障的范围和程度等等。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自身可以制定更详细的相关制度设计,但是,与国际上的合作怎么办?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欧美国家的做法就是我们的榜样,不按照欧美国家的做法,我们甚至难以生存和发展。那么,未来,中国就应该在自己实践良好的基础上,向西方输出我们的思想,让西方至少在中国境内遵守我们的规则。他们自己那里能否延续我们不管,别把他们的混乱带到中国。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大前提是:绝不盲目相信西方永远是正确的,绝不盲目自卑我们自己永远是落后的。
13亿中国人的共同富裕,只能靠中国人自己,西方没有药方,他们自己正在抓瞎。
说起共同富裕,作为对比,人们很自然会说到欧美国家,他们可简单称为“福利国家”。虽然欧洲美各国的福利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国民福利显然是别国“共同富裕”的一种向往和参照,当今中国也不例外。然而,欧洲最近麻烦不少: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原因之一是福利开支太大;法国想削减福利开支,已引发多次游行抗议;英国此前也同样,最近又发生低收入人群的骚乱;福利较高的挪威还发生了疯狂杀人事件,原因之一是高福利制度下的移民问题;美国为了维持繁荣,当然也包括福利,例如奥巴马力主的全民医保,使得国家欠债越来越多,成为全世界的麻烦。
西方学者早就提出,西方福利社会的模式难以为继,这是从宏观上的整体判断。从微观上说,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都面临一个难题:高福利下,懒人越来越多,不得不引入大量移民。但如果给移民同样的本国国民待遇,移民也会变懒,国家财政更加无法承受,只好默认移民处于“非法”状态。这种现象在欧洲存在,在美国更严重。西历2009年,非法移民在美国生育的孩子超过400万。非法移民的存在,等于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共同富裕”之外,用他们在低收入状态下的“勤劳”,保证某些社会功能的正常运行。这一现象既不符合“共同富裕”的要求,也不符合欧洲国家宣扬的道德。但它确实是欧美福利国家的必然,因而也成为高福利国家长期无法解决的阴影。中国呢?
在讨论中国当前“共同富裕”的话题时,专家们常常会提到几个术语,一次分配、二次分配。有专家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从一次分配入手,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资。说实话,我至今没看到哪个经济学家用比较通俗的方式向大家讲清楚“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实质。专家在运用这些概念时,有时用的也不对。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
中国古代常被称为“小农经济社会”。在工业经济背景下,小农经济基本上是负面的,例如效率不高、规模不大等。我很早就指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实际上就是今天很多人大力提倡的“中产阶级社会”。但是,中国古代在“共同富裕”原则下形成的“小农中产社会”与现代社会有较大不同。“小农中产社会”的典型是:它将土地这一主要生产资料做相对平均地分配。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一次分配”的相对平均。既然大家拥有私有土地数量差不多,那么,只要不发生大的土地兼并,从土地创造财富源头上的相对平均,基本导致大家的收入状态也差不多。
税收制度可简单理解为“二次分配”。由于中国古代小农中产社会在“一次分配”上已经比较平均,因而,“二次分配”保障共同富裕的功能不是很突出,并非没有,而是不如工业经济那么重要。以税收来说,中国古代一般赋税较轻,很少有现在的累进制,多按土地数量或人头、户头征收,也有对特殊人群免征的。现代工业社会与中国古代的不同在于,除了矿藏等极不平均的资源外,土地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低于工业。即使土地相对平均分配,农业财富已不足以同工业财富抗衡。加上资本必然导致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一次分配”的平均化在工业经济中较难实现,因而,“共同富裕”主要靠“二次分配”。所谓二次分配的实质是:绝大多数人不拥有生产资料,除了成为附庸,没有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政府从少数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那里收税,将一部分税款转移给穷人。
简单说,中国古代“小农中产社会”是“一次分配”上的“共同富裕”;现代欧美中产阶级社会是“二次分配”上的“共同富裕”。两者有何差别?试想,中国的农民拿到土地并不等于拿到财富,他必须通过劳动才能从土地中产生财富,因而,“一次分配”的共同富裕造就了中国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人们常说的“勤劳”。相反,“二次分配”拿到的直接就是财富,社保补助、医药费、义务教育等,各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劳动转换,都是现成的。因此,欧美国家“二次分配”的共同富裕必然造成很多懒人。当然,这样描述为了理解的方便,多少有点绝对化,但本质上没错。
中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先对照西方的两种方式。共产主义是在“一次分配”上完全平均,公有制彻底取代私有制,理论上人人平等拥有生产资料;“二次分配”未必平等,但差别也不算大,因而,人们的竞争心消失。在精神动力不足的时候,社会效率降低,懒人出现,“共同富裕”变成平均主义,甚至变成“共同贫困”,大家得过且过。资本主义早期基本上不管“一次分配”,生产资料完全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现在以“二次分配”为主,兼顾“一次分配”,即提高员工收入。但员工高收入缺乏保障,随着大的经济形势变动而不稳定。主要靠二次分配的结果是造成很多不劳而获的人,共同富裕变成富人直接或借政府之手的“慈善”施舍,还要穷人感恩,结果懒人同样出现。
对于中国来说,西方这两种“共同富裕”的方式都不可行。前者偏公平而失效率,后者偏效率而失公平,都难以持续。中国应该怎么办?中国古人有一个原则叫“中庸”,在今天它应该是:既不搞公有制的平均主义,也不搞私有制的高度垄断,使得公平和效率实现最佳平衡。辩证地看,平均主义没效率,差距悬殊同样没效率;劳而无获没效率,不劳而获同样没效率。恰到好处才是最佳。这种“中庸”,没有一种西方教科书能够给我们答案,只有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中才有这种智慧。
中国“共同富裕”从原则到细节并不简单,本文不能一一展开,简要只说一个问题。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否定私有制,但始终避免私有垄断;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也始终存在公有制。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基本上一直是私有制和公有制的混合经济。我一直说西方人历史短、没经验,至今依然在理论上强化私有制和公有制两个极端的对立,中国的历史经验他们没有。可惜的是,在西方中心论影响下,很多中国人也觉得自己的历史经验毫无用处,实在是目光短浅。我们应该明确私有制与公有制的混合是必然的常态。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为了共同富裕需做到:
1、保护私有制是为了效率,它是天然的积极性。
2、避免私有垄断,以实现“一次分配”的相对平等,而不仅仅是专家主张的加工资;
3、避免私人垄断的方式之一就是公有制;
4、税收调节是实现“二次分配”公平的手段之一,但需适度,不能完全靠它;
5、公有制的主要责任除了国家安全外,就是弥补“二次分配”基本保障的不足。
这些原则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例如,私有制、公有制的在不同经济领域的分布;私有制、公有制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一次分配相对公平的多种方式,如股票;二次分配保障的范围和程度等等。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自身可以制定更详细的相关制度设计,但是,与国际上的合作怎么办?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欧美国家的做法就是我们的榜样,不按照欧美国家的做法,我们甚至难以生存和发展。那么,未来,中国就应该在自己实践良好的基础上,向西方输出我们的思想,让西方至少在中国境内遵守我们的规则。他们自己那里能否延续我们不管,别把他们的混乱带到中国。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大前提是:绝不盲目相信西方永远是正确的,绝不盲目自卑我们自己永远是落后的。
13亿中国人的共同富裕,只能靠中国人自己,西方没有药方,他们自己正在抓瞎。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2/17679.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