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心所向 >

网友

打印

响亮的回答:读“改制全面完成 新通化钢铁集团活力倍增”

响亮的回答:读“改制重组全面完成 吉林新通化钢铁集团活力倍增” 
[ 云淡水暖 ] 于2009-07-27 21:53:53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人民网: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93468228

近在眼前的新闻大概不方便怎么说,大家都有难处,草民就不勉强打字了,免得打了半天,为难了人家版主,草民找到一则旧闻,权当是一个注解,或者说算是新闻对旧闻的一句响亮的回答:此路难通!

这是发表在“振兴东北网”上的一篇报告,标题很长“改制重组全面完成 吉林新通化钢铁集团活力倍增”2006年3月22日(http://chinaneast.xinhuanet.com/2006-03/22/content_6535334.htm),看到这个标题,就不自主地联想到了眼前的悲剧,悲剧是双方的,作为工人群众一方,苦于无法找到一个能够理性说理,争取自身权益,捍卫国有资产的方向,只好激烈起来;作为资本一方,苦于无法营造出在所谓“重组”、“转制”中既占了好处,又立起了牌坊的理想,承担了最终的代价。

引用《中国证券报》7月27日的报道:7月24日,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建龙钢铁集团将永不参与通钢集团重组。但是,与3年半前宣布的“改制重组全面完成”,这个“永不参与通钢集团重组”似乎显得突兀矛盾,莫非有两次重组?

果然,据《中国证券报》报道: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通钢出现巨亏损。2009年3月,建龙集团与通钢正式股权分立。且不论亏损的原因是什么,仅看结果,给人的印象就是,企业一亏损,私人资本就跑了,3年半前宣布的“改制重组全面完成”成了废纸一张,一句话,分手了。

但是,在3年半前的报告中重组的美景并非如此:

2005年9月,在吉林省委省政府支持下,通钢集团与吉林铁合金集团和民营股份制企业建龙钢铁公司签订了合作重组框架协议,11月28日三家企业资产重组协议正式签约,12月30日新的通钢集团正式揭牌成立。…民营企业建龙钢铁公司以资产和货币资本进入新公司,2005年末通钢集团总资产达到157.7亿元,增加57亿元。其中,省国资委、华融公司、建龙钢铁公司分别持有46.64%、14.60%和36.19%的股份,通钢管理层持股2.57%。成为具有多元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机制灵活、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带动力的区域性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改制重组全面完成 吉林新通化钢铁集团活力倍增”)

看看,分明是建龙的进入,带来了“具有多元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机制灵活、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带动力的区域性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这样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而且,“通钢管理层持股2.57%”表明,底层职工最多是“转换身份”,而管理层是有股权激励的

经济学家、贤达显贵们告诉人们,股份制的“产权明晰”,活力无限,而且,各方股东是“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的,共担风险,共谋发展,怎么会金融风暴一来,建龙就像《西游记》里头的猪八戒,有点事儿就要分家当,各走各的了?至少,金融风暴是不以中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灾难,金融风暴来了,企业亏损了,大家都要咬牙挺住,不是说“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么?国资在挺、特别是企业的数万职工在挺,民营资本却比兔子跑得还快,真不招人待见。

“股权分立后,4月份通钢大幅减亏;5月份微亏,6月出现赢利6000万元。7月前20天,通钢粗钢产量创历史新高。”(《中国证券报》),客观地说,这与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增长不无关系,企业开始有些转机了。但同时,猪八戒又回来了,“7月22日,从吉林省国资委传出消息,建龙集团将再度入主通钢集团,持股比例将从36%提高至50%以上,而吉林省国资委持股比例降至36%。该计划遭到通钢职工的强烈抵制。”

区区6千万元盈利,并不一定代表企业就此会“大发”起来,就这么一点“蝇头小利”,已经宣布分手的建龙,却像鲨鱼嗅到了血腥一样,再次猛扑过来,还是跑得比兔子还快,而且力度更大,要控股,要独吞了。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做派,怎么能够服人呢?人家数万人的衣食饭碗、数十万妻儿老小,都寄托在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上呢,你想来就来,想撤就撤,上百亿资产像儿戏一样,怎么建立起信用来,怎么体现“企业家的血管里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怎么践行“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而且,3年半前的报告中说:

产权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效激励和劳动监督问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和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对诸如外购原料掺假、跑冒滴漏浪费、盗用公共财物等现象的制止成为自觉行为,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实施改制的2005年当年实现生铁产量279万吨,同比增长25.7%;钢产量294万吨,同比增长16.3%;钢材产量297万吨,同比增长17.5%;实现利税9亿元、利润2.6亿元;全部产品总成本降低3%。在钢铁行业获利空间大幅萎缩的形势下,通钢保持了生产经营的健康平稳运行。(“改制重组全面完成 吉林新通化钢铁集团活力倍增”)

说明什么?说明就在2005年,如果数据为实,建龙已经在实现利税9亿元、利润2.6亿元;全部产品总成本降低3%这些数据背后,拿到了丰厚的回报。既然“产权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效激励和劳动监督问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和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建龙应该颇有成就感么,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管理、经营的难题,简直是企业的“救命菩萨”了,那么,有困难来的时候,该担当的就要一起担当嘛,那才叫做“同舟共济”,特别是当“救命菩萨”,也要表现在“共患难”的时候才来得真切。

还应该讨论的是,在“2009年3月,建龙集团与通钢正式股权分立”的时候,对于第一次重组时候的责权利是怎么分割的,国有资产有没有变相流失到私人手里?

3年半前的报告中还有一句话“通钢对集团公司机构和人员进行了瘦身整合。管理机构由原来的34个部门精简到现在的18个部门,剥离冗余的人员16000人。” (“改制重组全面完成 吉林新通化钢铁集团活力倍增”),草民想,在第一次“重组”中被“剥离冗余的人员16000人”,绝大多数并非“管理层”,而是底层的普通工人、职员,而且,极有可能是已经步入中年、老年的,开始体弱多病、开始成为“包袱”的那批人,因为在历来的“改制”案例中,中老年职工是首当其冲的“冗余”,是首当其冲地被“剥离”的。

国企在改制中所“剥离”的“冗余”们的境遇,用“窘迫”、用“难熬”、用“不堪”来形容,是一点不差的,记得央视有一个节目好像是说过为下岗失业工人“送温暖”的,讲的是东北的事情,其中一户工人家里,交不起供暖费,家里“值钱”的东西,是一部旧旧电视机而已。也许正是如此,尚在岗的工人,惧怕“新通化钢铁集团活力倍增”之后,又来一次“剥离冗余人员”,或者说不“剥离”,却大幅度降低工资,才有了被迫的吼声。

事实已经对3年前所下的结论“改制重组全面完成 吉林新通化钢铁集团活力倍增”,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民营股份制企业建龙钢铁公司在改制重组国企的过程中,除了赤裸裸的利益追逐,什么“道德的血液”,什么“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都是虚幻的。

相关方面为什么在建龙无情无义地背弃了当初的承诺之后,又再一次出让更大的控股权给建龙?同一个地方,为什么要再摔倒一次?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2/716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通化钢铁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