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雷:艰难中的新生——读《豆选事件》
——读《豆选事件》
李云雷
在“底层叙事”的文艺思潮中,曹征路既是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最为独特的作家,在那么多描写底层的作品中,他的小说总是与众不同,显示出了鲜明的个性。现在的“底层文学”,大多只是在渲染底层生活的悲惨无助,在此基础上抒发人道主义的同情,很多人只是将底层作为一个题材,却没有自己独到的观察、体验与思考,因而不少作品只是在低层次上重复,甚至出现了新的公式化、概念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底层叙事”毫无价值,任何文艺思潮都不乏跟风者,在中国尤其如此,但真正有追求的写作者总能既在潮流之中又超出潮流之外,曹征路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不少作家都写过乡村选举,但《豆选事件》却有着独特的观察与思考。小说着重描写选举过程中村民对恶势力的反抗,写出了这一事件中不同人的心态。方继仁是个敢怒不敢言的农民,在他身上存在着农民几千年来“精神奴役的创伤”,面对村长方国栋一家的无理欺压,他一直退缩着、沉默着、隐忍着,甚至鼓励与默许妻子与方国栋的哥哥、乡长方国梁私通,以换取对自己较为有利的生存环境,当堂弟方继武鼓动他起来竞选村长时,他不仅自己退缩,也劝他们不要拿鸡蛋碰石头,但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对村干部的欺压是很不满的,但他的不满只停留在内心,而没有表现在行动上,因为在他看来,面对强大的利益集团与盘根错节的关系,反抗是毫无意义的,不仅不可能改变现实的社会状况,反而会为他们个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是一种典型的想法,大多农民在面对欺压时都会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方继仁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旧式农民”懦弱、自私、胆小怕事的心理,这是鲁迅与高晓声笔下“国民性”的代表,但这种心理并不是农民特有的,也不是天生如此,其形成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教训,是在无数次的侮辱与欺凌中逐渐形成的。要打破这样的心理状态,不仅需要政治上翻身,也需要思想上的“翻心”。
方继武就是这样一个“翻心”的带头人,在文学史的意义上来说,他可以说是一个“新人”,他勇于反抗,勇于追求民主、公平与正义,他在精神上是解放的,不像方继仁那样因袭着历史的负担,他组织护地队,反对村长随意卖地,也积极准备参加竞选,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施政纲领”,在他的周围团结着一些“小字辈”的年轻人,他们肯思考,敢于维护自身的权利。面对村长的欺压,他们选择了反抗,选择了组织起来,这是“弱者的武器”,是改变现实的唯一途径。这是一种新的农民,如果说方继仁的存在显示了农村现实的复杂与几千年历史的重负,那么方继仁的出现则代表了农村的新希望,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他们不仅改变着农村的现实,也在同时改变着自身的性格,他们不再是懦弱、自私、退缩的“农民”,而是在现实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崭新的性格,在历史中创造着农民的新“本质”,正如《三里湾》中的王金生、《创业史》中的梁生宝、《艳阳天》中的萧长春一样,他们是一种全新的农民,代表着时代的步伐,但与《创业史》等小说不同,曹征路充分认识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所以《豆选事件》并没有对农村进行诗意化与简单化的描述,也没有将方继武这个“新人”加以拔高,而是既写出了现实的复杂性(这不同于《创业史》等50—70年代的经典作品),也写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不同于当下的“底层小说”),曹征路不仅认识到了改变现实的艰难,也认识到了改变现实的必要与途径,这是《豆选事件》的成功之处,在小说的结尾处,方继武失败了,但他虽败犹荣,为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光明的前景。
方继仁的妻子菊子,介于方继仁与方继武之间,是一个从逆来顺受转而反抗的典型,这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农村女性,为了家庭环境的改善,曾经被迫“献身”于方国梁,但她的内心隐藏着人性的尊严与美好的记忆,她从屈辱的现实中逐渐觉醒,对丈夫方继仁的退缩从顺从到不满,对方继武的反抗从同情到参与,这个普通的农村女性爆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小说的最后,她将自己吊死在了方国梁的门前,促使选举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她唯一拥有的只是自己的身体,但不同的是第一次“献身”是屈辱与退缩中的无奈之举,而最后的“献身”,则是觉醒之后的选择,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击打着人们的良知,敲打着公平、正义的历史大门。这一悲剧性的举动,写下了农村民主化进程中惨烈的一页,在她身上,铭刻着历史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选举的结果是方继仁这个“乡人大代表”当选,这是一个平衡的结果,出了问题的方国栋不可能再继任,“闹事”的方继武当然不可能为乡里相中,菊子的死唤起了村民的同情,于是方继仁这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人物便走到了前台,在这里体现出了当下农村政治生活的复杂性。还不止如此,方继仁的爷爷方大勤,这个腰里带着粮库的钥匙而饿死在家门口的村支书,联系着村庄对集体化的记忆,显示了历史上的合作精神对当下的影响;“豆选”是乡书记年大安的一个试点,这位考察过韩国、美国选举而对延安时期的“豆选”情有独衷的人物,体现了理论与历史经验面对现实时的困境;而最值得深思的是小说最后方继仁的心理活动,“他记起来,大武子是讲过的,他说不定什么时候豆选,他还要家来,还来捣乱,叫你坐不稳,叫你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生怕出错,汗毛凛凛。又一想,老子又没做错什么事啊?老子不贪不腐的,老子怕你个鸟啊。”这一段话看似简单,却暗示了历史反复的可能性,曹征路没有将方继仁的当选简单地看作是一场胜利,而是看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危机,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但同时他仍对历史的进步保持乐观,尽管悲剧有可能重演,但毕竟前进的步伐是不可遏制的。正是在以上多重复杂性中写出了新生的力量,曹征路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艰难,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1176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