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李云雷:探索中国美学的新元素

    我想从一个大的问题来切入对付秀莹作品的讨论,那就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现代文学的中国化问题。我们知道,发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新文学,是在借鉴西方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鲁迅一直到1980年代的莫言、余华,都从西方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但是另一方面,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借鉴西方文学发展起来的中国新文学,能否充分表达出现代中国人的经验、情感与心灵?于是,在“新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条脉络,那就是以沈从文、张爱玲、萧红、孙犁、汪曾祺为代表的一些作家,他们所走的是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借鉴传统中国文学的经验并加以现代化,这些作家的艺术风格各异,但是他们的作品却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充分表现中国经验与中国式的情感,并探索中国文学独特的美学元素。我认为,付秀莹的作品继承了这一传统,即她所表达的是中国人的独特经验与情感,而她在表达方式上也发挥了中国美学的特长,含蓄,优美,余味悠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强调,付秀莹的作品也是充分现代化的,她所表达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这些经验与情感不同于传统中国人,也不同于现代西方人,而是在探索着现代中国人情感与心灵的幽深之处。我认为,付秀莹写作的意义就在于,她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表现出了现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探索着中国美学的新元素,而这一点,在当前的中国文学界可以说具有典范意义。

     我们知道,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一个目标就是“走向世界”,而具体的表现则是文艺新思潮的不断涌起,我们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外国作家作品,我们的作家也模仿了不同文艺流派的外国作家,这一风气至今不衰,很多作家都以嘴上挂几个外国作家名字为荣,很多作家也都在追逐新翻译过来的某个作家或者某本书,好像没有读过某个作家的某本书,就根本不具备写作的可能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并不反对学习与借鉴国外作家的作品,但我认为仅仅满足于学习与借鉴却是没有出息的,我也反对这种追逐外国新作家的风气,我认为这是失去自信力的一种表现。我认为,学习与借鉴当然可以,但对于文学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对生活的新发现,以及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我们应该在学习与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我们这个民族的新美学,而不能按照西方的标准去写作。按照西方的标准去写,一方面我们永远也写不过西方作家,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表达出我们独特的经验、情感与心灵世界,我们应该在尊重我们的经验、情感与心灵的基础上,去寻找或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能反过来,以某种所谓新潮的艺术形式来规范或切割我们的经验与情感。在这方面,付秀莹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可以看到,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生硬或夸张的经验与情感,她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然而然的生活,自然而然的经验,无论是描述乡村生活,还是描述都市中不同阶层的生活,她的作品都让我们感到“不隔”,似乎是作者以自己的艺术视野从生活中剪裁出了一小块,并加以升华,形成了一幅幅优美隽永的艺术品。

    付秀莹的写作,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学传统,她所表达的是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普通情感,这样的写作是一条开阔正大的道路,它不像“先锋文学”那样深刻、极端,在很多“先锋文学”中,我们无法看到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另一方面,付秀莹的作品也不同于“寻根文学”那样冷僻、刻意,很多“寻根文学”刻意寻找不同于西方的经验与情感,从而自我“东方化”,走入了生硬怪癖的道路。付秀莹的作品所表达的只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细节,他们情感与心灵的隐蔽幽深之处,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红楼梦》到萧红、张爱玲的文脉传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而这些,又都是以中国式美学所表现出来的,含蓄蕴藉,给人留下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这不仅在《爱情到处流传》、《旧院》等描述乡村与童年的作品中体现了出来,在《花好月圆》、《蓝色百合》等描述都市生活的作品也表现了出来。她的小说,可以说在探索着中国美学的新元素。

    另一方面,付秀莹的作品又是充分现代化的,她所表达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而不是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她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在现代世界的生活与心灵状态,以及其内在的变化、矛盾与冲突,她的表达方式也是现代化的,在她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古典小说中的程式化因素,也看不到儒释道思想的刻意说教,她所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在《六月半》中,我们既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幽微心思,也看到了现实中打工生活所带来的苦难,在《千亿个夜晚》中,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置身于都市情感纠葛中的青年女性的心路挣扎,正是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描绘中,付秀莹将传统的美学元素重新组合,并探索着传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道路。

     再回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话题。我认为,依靠追逐西方最新文艺思潮的“先锋文学”,我们无法走向世界,因为我们只不过重复了他们的道路,而没有发掘出我们经验与情感的独特性;同样,依靠自我东方化的“寻根文学”,我们也无法真正地走向世界,因为这只不过是对西方文学的一种点缀与补充,可以让人猎奇,但无法让人真正地理解中国与中国文学。我认为正确的方向,是充分尊重我们的生命体验与中国经验,在此基础上继承传统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借鉴西方文学的长处,这才能够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新的中国美学,才能写出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在这方面,付秀莹的努力与探索是值得尊重的,我也祝愿她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1179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中国美学  西方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