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司马平邦:中国文化已经在影视产业重整河山

中国文化已经在影视产业重整河山

司 马 平 邦

昨天,开封一盘新得的电视剧DVD,高满堂编剧、孔笙导演的《钢铁年代》,以新中国建立后重建鞍钢为主要描述内容,第一个镜头就震撼了我:全黑底色上两行闪光的金字——谨以此片献给中国一亿四千万产业工人。一种温暖和感动油然而生,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在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上看到为“工人阶级”这4个字以及后面的人群写的献辞了!一种久违的回归感和崇高感油然而生。  

接近20年来,我一直在与娱乐业有关联的媒体业里讨生活,所以也会明显觉出,大概是以2000年前后为分水岭,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产业相继走过了从前的迷茫和低靡。近10年来,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发展几乎呈现井喷状态:电影产业的全国票房统计从2002年的10亿人民币已经跃升到2010年的超过100亿人民币;而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就更为迅猛,除了内地电视剧几乎收复了从前被韩剧、港剧、台剧抢走的半壁江山,剧集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影响力亦有相当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说,现在,一部优秀电视剧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已经远远超过20年前一部茅盾文学奖小说。  

2000年之后,中国电影和电视剧文化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与20多年前第五代导演和他们创作的探索电影在全世界为中国赢得的文化影响力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现在的作品不但有深刻的立意、精致的艺术水准,更有强大的商业赢利能力,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已经和它们的商业价值可以直接划上等号,而躲在这种商业价值背后的其实是这些作品在大众消费层面上的成功。而且,从眼前之种种,从2010年的电影产业和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势态看,这种趋势是真正的高歌猛进势如破竹。  

在规律上说,现在中国最有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电影电视剧作品,都在沿着所谓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轨道运行。而同时,市场现在又用这些作品所获得的口碑和效益证明,涵盖在这些作品里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共产党文化主流价值观又都是相当贴合中国最大多数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们的口味和性格。归因到理论上,我觉得10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电影产业和电视剧产业的这种势态也正体现了所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红旗文稿》杂志2010年夏秋之交连续三斯刊登的 云杉 先生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如下的定义: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中国的影视产业,以及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什么时候、于什么地点、由谁手里丢掉了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或者也是一个颇难考据的事,但我们在获得了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之后得到的精神和物质上的丰厚回报是眼前的可触可摸和实实在在的。  

2009年10月有两部由内地、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人合作创作,且风行两岸三地,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中国大片:《风声》和《十月围城》。
    前者,许多观众都被片尾女主角、共产党地下特工顾晓梦遗书里的一段独白感动得稀里哗啦: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而后者,虽然表现的是清末的资产阶级革命,但片中 孙中山 先生那一大段演讲一样在今天听来催人泪下:
    十年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为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革命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我从他乡漂泊重临,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革命两字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日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也是在2009年,有一部叫《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电视剧(张黎导演)在全国观众和全行业里都影响颇大,其中以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为原型的职业革命家瞿恩在剧中说过一段这样经典台词流传最广:
    理想有两种。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而实现。什么叫理想主义?什么叫共产党人?什么叫利他主义?这就是。我们应当集合起这样的人,全中国的劳苦大众跟随他们,一定能战胜一切内外敌人,开创世界的光明时代。  

再向前推,给我印象深刻且感动至深的是2006年柳云龙导演并主演的电视剧《暗算》里有一段共产党特工钱之江临死前夜的怆然读白:
    我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这是你。而我,生来死往,像一片云彩,为太阳的升起,宁肯踪影全无。我无怨无悔,心中有佛,所以即便是死,也是如凤凰一般涅盘,是烈火中的清凉,是永生。  

以上影视作品都是以中国革命史中的人与事为原型创作的大制作,作品在审美和价值观方面选取的角度亦对“正史”既有的结论并未有太多的出离;反倒,它们是新一代电影和电视剧艺术家回过头来用更新的方法和语言“包装”和“美化”那些已经写在历史里却往往显得不那么鲜活和不那么生动的故事与人。虽然现在回头再看,连纯粹的“革命”二字也离当代人的生活已经十万八千里了,但被这些艺术家们重新建设出来的艺术作品对当前最广泛的大众一样具有从前、甚至超过从前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当今影视作品里的革命英雄与之前者之异样是他们的性格更丰富、更显真实,而与之前者之同样是当改革开放带来文化创作更富活力和更富个性之后,那些从前的革命情怀和英雄情结并没有被推翻和遗忘,反倒得到更成功的展现。  

这或寓示,中国的文化,一旦得到更自在的创作,被给予更个性的空间,它朝向的主流方向一定是奔向更崇高和更完美!这该是中国人的人性的自觉和自信。又或者说,所谓的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是终该由中国人的人性的自觉与自信来推动吧。  

为此,我还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2007年底,台湾籍导演李安拍了一部描述抗战时日伪统治区内中国的爱国青年暗杀大汉奸的一段故事的《色,戒》。这部海外投资的华语电影其实在商业和艺术上都获得了相当大的世界性成功。但是,它在中国内地(后延续到港台地区)却因模糊的民族立场和扭曲的政治价值观引起了知识精英和草根大众的巨大争议,虽然那场全媒体海陆空动员的文化争论早已过去,但它表征的大众在获得了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的能力之后同样会拥有的强大免疫力和修正力,这尤让人记忆犹新;在这个无数人被自觉卷入的争议洪流中,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普通人对国家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国家革命历史的珍视与保护,其情之切,其意之诚,更是发人深省。若套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那也可称为“文化自愈”。  

互联网的到来,草根文化的乍然兴起,也是在2000年以及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共产党文化的主流意志曾经受到过一阵阵的震荡。但终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随着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的文化自觉,更强大的维护、坚持和保护这种文化精神和主流意志的草根力量也愈发强大。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用户量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这样的的用户数量其实是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衍生出了全球最大数量的终端与通路。现在,中国的互联网无论是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还是文化内容本身,都在时刻随时支持着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亦可以展望中文互联网或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文化在全球收获更大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最核心平台,因为它不但是中国文化最强大的传播通道,又是当代最有魅力的中国文化本身。  

有了中文互联网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再结合那篇宏文第三部分论证到的“文化自强”和当前一样突飞猛进中的中国电影、电视剧产业,或者我们可以对所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再一次崛起做出更大胆、更自信和更准确的描述了。  

2010年夏天,以34年前新中国史上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唐山大地震为故事原型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公映。这是一部完全诉求中国人的爱情观、生活观、家庭观和审美价值的大投资电影,在其中你已经完全看不到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好莱坞或者欧洲电影痕迹。一个中国母亲在大地震之后32年的家破人亡中坚守着美德和母爱,而这样的美德和母爱更通过这部电影最后打动了全亚洲,甚至是全世界。  

《唐山大地震》的中国国内票房达到惊人的6.6亿人民币,合约1亿美元,只从票房上说,它的商业成功已经可和好莱坞大投资大题材的电影分庭抗礼了,其艺术和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影响力又让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难望项背。  

这部电影的导演 冯小刚 先生是一个迄今为止几乎还没有拿到过任何一项国际电影奖项、并且号称从来不为国外电影节而拍电影的本土导演,一直是中国最忠实观众的最忠实导演,他电影里的中国生活和中国观念对中国观众影响至深,或者从2010年的这部电影起,从这位导演起,中国导演、中国电影的文化影响力首先将到决于它们在中国受众里的真正影响力。所以,若一定要为 云杉 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找一个榜样,我宁愿选择从娱乐电影拍起,却一直坚持为中国观众拍好看电影的冯小刚。  

云杉在文章中如此定义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虽然可以凭GDP增长率被证明纵偶有小挫,但绝不失高歌猛进不可阻挡的势头。但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诸种现代文化产业却各自都走着自己的弯路,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就催生中国人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更不一定会带来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强,往往也还会有很多的自暴自弃。好在,中国文化的自强之魂还在,好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文化承载平台上仍散发特出的魅力。  

但愿,中国能更多几个冯小刚。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1873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影视  电影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