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响彻样板戏旋律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响彻样板戏旋律
云淡水暖
晚间回家,随手打开电视,频道原先被定在央视《音乐频道》,没在意是播放的什么节目,在干其它事儿的当口,忽听到一段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西洋交响乐演奏的音乐,一瞬间反应过来,原来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最为著名的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此段是《打虎上山》一幕杨子荣的核心唱段,当年也是有被演绎为交响乐形式的。
于是看了看屏幕,愈发有些意思了,演奏者清一色是金发碧眼的老外,再看背景,居然是金碧辉煌的维也纳金色音乐厅。看了看图标,听了介绍,原来是叫做中国咏叹—东方电气-2008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演奏的乐团是奥地利著名的维也纳音乐艺术家交响乐团。
草民听来,乐团的演奏水平确实世界一流,对中国特色旋律的把握,非常准确,“音乐无国界”,而在一些细节方面与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奏相比,有小小差异,比如《迎来春色换人间》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前奏,在用圆号演绎“咪——唻咪嗦——嗦咪嗦西啦——西啦~~嗦啦~啦嗦~咪嗦——”的时候,中间的那个颤音,不怎么地道。
前奏完毕,一位高个的演唱家,以标准的西洋唱法的男高音高歌“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草民觉得颇为有趣,与京剧的原唱者著名京剧演员童祥苓的唱法、效果完全相异,后来知道这位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王丰先生,唱法不一,但气势相若,乐队的急促的弦乐、雄壮的管乐表达的策马前行,高亢的唱腔表达的心境,与京剧互相辉映。
在这台音乐会上,属于当年的类似的作品的还有的著名根据京剧《杜鹃山》中的同名选段改编的《乱云飞》,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演唱,还有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著名唱段《北风吹-扎红头绳》,由金曼和张海庆合作演唱。看上去反响很热烈,王丰的《迎来春色换人间》、金曼的《乱云飞》唱完后,不得不多次上台谢幕。
但草民又有点担心了,这么大的动静,还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去了,有人大概又要不满了,“有人”是谁呢,都是当今的名流贤达,比如著名“伤痕文学家”张贤亮、比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比如“著名法学家”贺卫方,其们不满所为何事,因为“样板戏”,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的节目芭蕾舞剧《白毛女》——《北风吹-扎红头绳》;《智取威虎山》——《迎来春色换人间》;《杜鹃山》——《乱云飞》,这些就是所谓“样板戏”。
名流贤达们忽然痛斥起样板戏,盖因为教育部作出的一个决定,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入京剧的内容,其中有比较多的样板戏唱段。贺卫方教授大为光火“这些产生于十年浩劫时代的特殊艺术作品可谓典型的‘恶之花’,其中充斥着对暴力的歌颂、极端化的思维,甚至对历史事实的公然歪曲。…正如现代小说史不能回避浩然、德国现代文学史不能不写纳粹文学一样。…‘样板戏’的产生分明是京剧史上的一场所谓‘天翻地覆的革命’,它本身是反传统的,也绝非‘优秀文化’… 让中小学生浸淫在这样的音乐和唱词里,实在是一种危险的选择。”
草民知道的样板戏中有两出《红灯记》、《沙家浜》是写抗日战争的,《智取威虎山》是写解放军剿匪的,《奇袭白虎团》是写抗美援朝的,《杜鹃山》是写土地革命的,《白毛女》是写穷人翻身的,在贺卫方教授看来,是不是这些都成了“对暴力的歌颂、极端化的思维”,那么,以最血腥的场景展现盟军诺曼底登陆的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算不算“对暴力的歌颂”,中国革命本来就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蒋介石四一二屠杀开端,杀了几十万工农,总不能表现成“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罢。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内容,怎么能够与“纳粹文学”扯上关系呢,歌颂铁路工人李玉和抗日,鞭笞日本侵略军鸠山,怎么个“纳粹”法,剿灭土匪座山雕,为民除害,怎么个“对暴力的歌颂”法?
说到“反传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儿子梅葆玖对推荐的唱段有些异议,提出不如教《穆桂英挂帅》、《将相和》、《抗金兵》、《生死恨》、《空城计》、《秦香莲》、《霸王别姬》等,梅先生的提议值得探讨,因为要维护“传统”。有文章介绍过“国家京剧院首任院长梅兰芳是现代京剧史上改革创新的先锋,他一生不断探索,在剧本、表演、唱腔、舞蹈等方面勇于革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样板戏的提出,就是在京剧现代化改革中的一种探索。草民猜想,向中小学生推荐京剧现代戏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唱腔、念白比较容易为现代青少年所接受吧。
草民以为,样板戏是当年全国的艺术界共同创造的成果,是众多艺术家努力的结晶,不能因为一个时期、一个人就全盘否定。贺卫方先生也承认““样板戏”的音乐又那么富于创新气息,加入管弦乐队的伴奏较之传统戏的“三大件”,表现力自然是丰富了许多,特别是那些需要以更富立体感的音乐语言表现的内容,诸如杨子荣打虎上山的那一段,柯湘的唱段“乱云飞”等等,假如没有管弦乐的伴奏,真难以获得那样舒展挺拔、酣畅淋漓的效果呢!”
维也纳的艺术家们绝不会在这些美妙、高雅的音乐中体味到贺卫方先生的“纳粹”元素,而正是艺术界、艺术家们认为样板戏的艺术水平能够代表中国的民族艺术高度,才推向世界的,“有人”何必如此反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6940.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