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道人:评《蜗居》1:一部久违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评《蜗居》1:一部久违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电视剧《蜗居》引起轰动,网民们对一部电视剧的关注和议论还没有达到过这样的热度。本来想写些东西,看到很多网友已经有评论,也就算了。今日看到广电总局突然不阴不阳地批评《蜗居》“有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忍不住想说点什么了。
《蜗居》轰动与主人公海萍那句“现在的房价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不断的更高,越来越高”台词与老百姓产生共鸣有很大关系,而且“蚁族”-“网民”-“蜗居者”又几乎是一个群体,这成为该剧在网上热议的最主要原因。贫道觉得,《蜗居》的价值绝不仅仅揭示了房价飞涨对老百姓生存的威胁,因为就目前毒瘤般的房地产市场对普通老百姓的伤害,对国家经济的威胁,不仅有很多非主流学者用更翔实的数据和有力的逻辑进行了揭示,而且老百姓自己也有所认识。《蜗居》的价值,在于她用文学语言把今天中国整个号称中国人良心的文人阶层完全被肉欲所绑架,精神酱缸化的现实进行了准确的描绘;把三十年来他们极力主张的“人性”实际上不过是“兽性”;“个性”如何在资本面前被研磨成“奴性”进行无情的展示。
《蜗居》的出现是消亡了差不多七十年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回归,达到了“海派”文学的顶峰。无论如何褒扬这部作品,都不足以反映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文艺作品的力量在更多的时候比枯燥的理论叙述和激扬的文字更加有力。一部《蜗居》鼓起民众对被权利和资本绑架的房地产市场的愤怒,抵上10把“牛刀”。张宏良那些激昂的话语对迷茫国人的猛击,不见得比观众回味出自己看到海藻做二奶的过程竟然感觉顺理成章和深感同情时的诧异和反思,触动更深。
所谓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本来特指19世纪欧美一些作家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着力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具有极强的批判精神,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其中不少作品的主人公与《蜗居》一样,属于“小资”和底层文化人,作品通过真实描绘他们的个人主义,个人奋斗如何在现实中破灭的过程,对整个社会进行揭露。卡门、于连、吕贝卡-夏波、毕巧林、罗廷……等人的精神和精力简直就是海萍和海藻的前世。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时必然的。19世纪初的英国、19世纪中叶的法国、19世纪末的德国、美国、俄国的社会的特点是:一方面经济上高速发展,大量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一方面贫富分化迅速加剧,人们被撕裂成生活在完全隔离的两个世界中,互相不了解、互相不理解的两个群体。富裕群体花天酒地、荒唐淫欲;贫困群体越来越感到无助和绝望;人们的价值观被物欲所引导,传统的温情、互助越来越淡泊或边缘化。而被认为是民族良心的知识分子大部分心甘情愿地成为富裕阶层的附庸。
这时,狄更斯、福楼拜、萨克雷、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马、罗曼罗兰、威尔特、斯托夫人、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巴尔扎克、雨果、普希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无数灿烂至今的文艺巨星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他们要么写出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悲惨世界……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穷人的困苦无助,要么写镀金时代、欧耶尼葛朗台、红与黑……揭露富人的贪婪和无耻和小资们的堕落,
这批批判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无论对当时和以后的平民以及青年知识分子甚至权势阶层、富裕阶层都有巨大影响,成为一种道德、伦理的标杆,一个明确、清晰的价值取向,为此后西方社会主义意识的产生和中产阶级化创造了条件。假如西方国家在这个时期整个文人群体完全被富裕群体所俘获,没有这样一批作家出现,难以想象会出现后来的社会进步。
稍加注意就会意识到,中国实际处于早期资本主义很接近的形态: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财富被迅速创造出来的同时,贫富分化的速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群同样被撕裂成两个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对任何事情形成共识的状况。由于中国基本没有对农民工给予任何福利保障,最低工资制和薪水保障水平要远低于现代西方甚至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更接近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状态。因此,中国的社会状况恰好很接近19世纪的西方国家。也就是说,中国正是一个该大量涌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时期。
让贫道很悲哀的是,中国这十几年来竟然一篇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都没出现。余秋雨沉浸在无病呻吟中,二月河注意的是帝王们的文治武功,张艺谋、冯小刚的作品越来越靠无背景的社会、虚构的冲突、华丽的画面、夸张的表演来表现无聊和无厘头。“武打”这样一个本来描写侠客反抗暴政的题材,被用来宣扬抽象价值的工具。就算 “主旋律”题材的作品也基本脱离现实,大量农村电视剧里那成堆的年轻人就根本不存在,遍布 “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才是农村的社会现实。城市生活剧老板、官员、社会名流形象占据大部分舞台,少数描写城市平民生活的作品要么是在表现脱离了真实社会背景的所谓“人性”,要么是借机控诉改革前社会制度的闹剧。就算有些批判官场腐败的作品,也基本采用说教形式,细节基本不真实,连现实主义都说不上。因此,现代题材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电视剧,贫道一概不看。
《正道》、《潜伏》、《亮剑》等历史题材更接近浪漫主义作品,顶多起到让中国人还意识到他们曾经没那么堕落,作用无非是麻痹一下心灵。
比较好的作品大概只有李亦中的《狗小的自行车》和赵本山演的《落叶归根》。这两部作品揭示了中国人在精神上被撕裂成两块的现实。缺点是作品直接描写了最底层,很难在以小资为主体的文学欣赏圈子内得到共鸣。
没有一个作家能面对现实,全部为资本和权力所俘获,这让贫道在几年前就感到悲哀。为什么会是这样?道理很简单,想想前几年很多人就说的中国的“上层阶级”是“官、商、学”铁三角或者“官、产、学、媒”构成。中国知识分子或者文人阶层已经完全被资本和权力所俘获,他们要么在“改革”中从资本盛宴中分得一杯羹而成为物质上的既得利益者,要么被在“改革”中被“全球共识”和“普世价值”所俘获,从而成为失去人性的物欲追逐者。如果不是这样情况,怎么可能在十几年市场化后几乎找不到以现实主义态度看待社会的作者?
《蜗居》这样的作品,40后,50后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旦已经成为“作家”,早就被酱缸所毒化。80后和90后功力还不足。只能是六六这样60后或70后的作者才能写出来。
《蜗居》的价值在于中国总算有了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品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重现了“多余的人”和“堕落的人”人物性格特征。虽然该剧还有很多让人遗憾的部分,但作品描写的人具备十分强烈的典型性,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致而准确。就连后几集狗尾续貂的官场剧情也显示了时代特征。
当官做什么最愚蠢?批判一部一定成为文学史上会有地位的作品最愚蠢。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先生就做了一件最愚蠢的事情。他的这几句话,最后会被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下几篇贫道具体评价一下该剧。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7897.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