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道人:评《蜗居》4:多余的人
评《蜗居》4:多余的人
《多余的人》本来是屠格涅夫的一个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爱上一个有未婚夫的女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的故事。俄罗斯这个时期很多作家,如契科夫等,写了很多这类人物。如《一个文官之死》,《胖子和瘦子》,《变色龙》等,写的都是小人物,小职员、小官吏、小自由职业者……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小资”。这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半径也就是直接接触的那些人。生活中斤斤计较,看似精明,实际很麻木,奴性十足。既对底层人的痛苦毫不关心,又对政治毫无兴趣。
现在中国人中,往上剔除权贵、老板和与权贵粘的上的精英,下面不算农民和城镇蓝领,中间一大批人属于所谓“小资”。这批人现在多得很,尤其世纪初大学扩招后,每年上千万的小资从学校出来,农村出来的进城市,小城市出来的进大城市,做公司职员、做教员、做小生意……再低一点的站柜台、做推销员。
这批人有理想,理想就是做中产阶级。
他们不缺少知识和信息,早就知道所谓中产阶级的构成确实主要是白领和小业主,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加坡、韩国、台湾等都是如此。于是,中产阶级的标志:一套房子、一辆车子就成为他们实现理想的标志。这一点,无论海萍和苏淳还是海藻和小贝,对此都是很明确的,都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他们早晚有一天要成为中产阶级。
他们也不缺少追求的动力,因为他们从上学时候整个社会给出的价值观就是个人主义是伟大的,集体主义是落后的;向前看就要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跟着感觉走就能“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个人奋斗,知识改变命运等等充满了他们的脑海。他们与下层人,无论是农民和农民工,还是城市的所谓小市民在思想上格格不入,不仅鄙视这些人的习惯,而且无法也不愿意与他们在思想上沟通。虽然他们同小市民一样会为几滴油几度电斤斤计较,但他们觉得他们已经“脱俗”,属于精神贵族。他们在没有直接感受的时候,不厌恶权贵、老板和精英,因为这些人就是奋斗的成功者。他们在精神上是权贵、老板和精英们的附庸。
他们的追求是坚决的,经常会不知不觉地抛弃以前认为还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事业、爱情、夫妻之间的理解等。从一个女人变成女色。
说实话,《蜗居》中这些小人物的追求是很正常、很正当的。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他们不该得到的。但《蜗居》通过海萍、海藻、苏淳、小贝的命运让人得出结局:他们实际上是无法用他们的个人奋斗或知识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目标的,那些目标对他们来讲实际是遥不可及。虽然该剧最后一部分生硬地对前面的剧情做了修正(海萍有可能通过办外语学校发财,苏淳有可能通过办电子商务网站成功),但全剧基本反映这样一个生活真实:现在蜗居或蚁居在中国各大中城市中的这几千万小资们最终是不可能成为中产阶级的。他们的前途就是成为新的城市贫民——一群希望不断破灭,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蜗居或蚁居者。
他们的全部悲哀在于他们生在中国,或者生在发展中国家。因为除了发达国家和少数因东西对抗被西方培育的小国外,其他国家没有形成中产阶级的可能性。
中产阶级不仅仅是一种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全国大多数人处在相同的“生存方式”中。这种生存方式的特点是:占用世界80%的物质资源和80%的先进生产力,用暴力的、强势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维护一种剥夺世界80%人的现代化可能空间的体系。当今的中产阶级更接近雅典城和罗马城里的公民,没有几倍与公民人数的奴隶和殖民地人,就没有标志公民身份的生活享用。只有整个“公民”都可能在同一个生存方式中生活,为同一个生存方式奋斗时,才会产生中产阶级。一个一部分人的财富主要通过剥夺本国另一群人才获取的国家,不会出现中产阶级,也不会存在真正意义的“票决民主”。
中产阶级不是那么好出来的。西德兼并东德后,为了让东德老百姓中产阶级化,西德对东德进行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在短短10年中,东德人均补贴达到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0多万元。40万元,买辆车买套房子应该差不多了。但是至今东德大部分人也没中产阶级化。
中国13亿人,比全部G8人加起来还多一倍。中国中产阶级化?那要再给一个地球才行。这是大背景,真正的大背景。即使中国没有把房地产市场搞成赌场,把老百姓住的房子搞成赌具,让海萍实现住房梦想的愿望能够实现,也脱离不了这个大背景,中国中产阶级化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精英们没告诉大家真实是怎么回事,而是描绘了一个只要中国经济发展快了,财富这块饼做得足够大,起码离负责拿刀分饼子人最近的小资们能分得大一些。同时他们还不断给这些人打气,说他们应该追求物欲,让他们认为大房子、名牌服装、漂亮女人本来就是任何人最高目标。既给了他们希望,又鼓起了他们的斗志,于是这批人一辈子就在希望和努力中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他们希望最多,失败最多,痛苦最多。
为什么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都把作品人物对着这批小资呢?正是因为他们的希望最多,失败最多,痛苦最多,甚至比下岗工人、农民工还多。下岗职工被告知他们属于改革阵痛必须付出的代价,农民工被告知他们是国家高速发展的必须牺牲的部分,本来就该倒霉,真倒霉也就算了。怕就怕被鼓起了希望,又噼里啪啦打回去。小资们这次看了《蜗居》很有共鸣,不是没有原因的。此前赵本山的《落叶归根》和电影《狗小的自行车》等反映底层人生活的,没多少人响应。因此,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主人公一般都是这些小资。包括30年代的《家》《春》《秋》《娜拉》死呀什么的。小资是老资的粉丝,小资喊痛,这个社会就不安宁。
下篇评一下权贵和老板们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7902.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