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台湾1895》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台湾1895》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戴旭

正在央视热播的《台湾1895》,不是一部以娱乐性为主的历史剧,相反,我认为这部片子充满了悲情。虽然英雄主义的主旋律激昂高亢,但仍然几度让人陷入痛苦的沉思。

甲午战争和鸦片战争不一样。鸦片战争开始时中国比西方落后,失败有情可原;而甲午战争开始时,中国的国力比日本强大得多,总兵力和军舰总数都比日本占优势。政治上,中国先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搞洋务运动。可以说,甲午战争表面上看起来是双方的陆海军在打,其实是中日双方“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对撞性比较。悲哀的是,各方面看起来都占优势的清朝失败了,而且败的很彻底。

为什么?

这就要说到清朝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全面对比。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和中国洋务运动几乎同时(落后了4年)展开的国家改革开放的赛跑。以甲午战争为同一标志,一败一胜。对比清朝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改革”主要有两点不同:第一是改革的的出发点:清朝的洋务运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革不彻底;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脱亚入欧”创立新的体制。

第二是改革的设计步骤和内容。清朝只是想学西方的发达技术以抵抗西方侵略,所以着眼点只在经济和技术领域;日本则是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经济、军事、政治全面发展,进入西方列强行列。打个比方说,清朝只练哑铃粗壮双臂,日本则是全面强身健体。可以看出,清朝在国家发展的战略蓝图上就输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十二字战略指导,思路清晰,逻辑合理,大刀阔斧,大气磅礴。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内容只有“富国强兵”四字而已,就这四字,还玩尽了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使得操作层面上无所适从,最后将一场本来应该是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再生运动,演化为一场官僚阶层开集市,然后又到集市上去抢钱的大闹剧。官员抢光了百姓,民穷国弱,最后是外国过来哄抢中国。由于没有认清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的关系,所以虽然清朝也搞了不少制造厂,但禁不住腐败的“吸血”,最后选择了直接购买。1876年,日本自造的第一艘装甲快速炮舰“清辉”号在官立东京石川岛船厂下水,排水量只有900吨,而同时期中国的江南制造总局已可建造排水量2800多吨的“海安”号兵轮。应该说中国这时的造船技术是领先于日本的。但是,日本将“清辉”号的下水被看作是日本海军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之一”,自此开始了自造军舰。而清朝决策者却由于官僚管理阶层的腐败和低效率,感到造舰耗时费力,不如直接从英德等国购买现成军舰省事。一个是不惜工本和钱财来扶植自己的造船产业,一个是投机取巧想走捷径,中国同日本在造船工业方面的差距,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拉大。这一差距很快被放大为双方工业和社会形态的差距。到20世纪初日本已可以造出媲美欧美的重型航空母舰和无与伦比的7万吨巡洋舰,而清朝由于在甲午海战中失败,被日本釜底抽薪,整个造船工业基础荡然无存,连带地中国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体系也胎死腹中。伴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近代第一次现代化进程就此被断送。到1938年,日本拥有的海军为159万吨,8条航空母舰,中国海军只有5.9万吨,还没有日本一条“大和”战列舰的吨位大,50年间国家制造能力差距十万八千里。原因在于双方现代化建设的立意不同。日本是要建立全新的国家,振兴民族,所以日本集全国之力于造船,不仅是锻造自己的蒸汽发动机,也是打造国家现代化之船的发动机;清朝则是为了维护旧统治体制,不惜把所有的资源都制作成高技术的补丁,补在千疮百孔的烂船上。甲午战争和之后的日本侵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失误所招致的必然报复。中国没有抓住以蒸汽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对农业社会的颠覆,及由此引发的生产关系变革这个问题的核心,不仅失去融入现代世界的机遇,也给民族带来灭顶之灾。

《台湾1895》这部电视剧,虽然是围绕台湾被割让这一结果以艺术虚拟的手法还原历史,但由于编导不惜花费巨大篇幅,条分缕析地铺陈时代背景,所以,还是清晰而深刻地揭破了历史的玄机。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是值得纪念的年头。在这样的时刻,《台湾1895》的播出,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台湾”和“1895”了。

相映生辉的是,台湾那边也在播《1895》。这就使得《台湾1895》越加值得认真品茗。在1895那样一个全民族都在痛苦中挣扎的时候,尽管两岸无数的志士仁人都竭尽了心力,还是没能拉住台湾的“沉没”。但正像《台湾1895》那悲怆的主题歌所唱的一样,“风雨百年情不断”,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甘于接收那个屈辱的事实。历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之后,未曾冷却的热血重新激荡起来。《台湾1895》的播出,其实是应运而生。


《台湾1895》让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清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日本全国的协力同心;西方列强的无耻无赖;中国军民血战不退的气概,无论从那个方面,都能展开波澜壮阔的想象。这是央视多年来没有过的好片子,也是历史剧制作者应该学习的楷模。中国历史固然有宫廷的黑暗、权术的肮脏,但那都不是民族的精神内核。影视制作者向国民展示什么,反映的不仅是本身的艺术见解,还有自己的思想品位。


这部片子播出后,也有一些人指出其中的一些史实方面的些小“硬伤”。有这些瑕疵固然令人遗憾,但和整部光芒四射的作品比起来,那显然是瑕不掩瑜的。我们看历史,是要看它的真相,看它在今天价值,而不应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这一点说,那些挑剔者,其实都是一些不会看历史的人。这从它们在《台湾1895》中看出的东西就知道了:有的纠缠李鸿章是两朝元老还是三朝元老,有的狂笑英法联军还是八国联军。听听法国思想家维克托怎么说的:当历史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那些没有从《台湾1895》中看到历史对未来的昭示意义的挑剔者,心灵其实就是在黑暗中行走。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892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电视剧  中日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