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抵制功夫熊猫的赵半狄--一个掷石子的小男孩
赵半狄:一个掷石子的小男孩
★郭松民
我孤陋寡闻,并不知道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拍了续集,看了赵半狄抵制《功夫熊猫2》的广告,我才知道——至少在我这里,赵半狄的“抵制”在客观上等于替《功夫熊猫2》做了宣传。这真够窝囊的。
看着赵半狄在照片上那夸张而尴尬的姿势,我都替他难受,脑海里面联想起来的,全都不是什么好词:狗吠火车?螳臂挡车?蚍蜉撼树?我觉得,这些用来形容赵半狄的抵制行为,都是恰如其分的。因为无论赵半狄如何出离愤怒、气急败坏,《功夫熊猫2》都将呼啸而来,满载而去,“中国熊猫人”改变不了什么,甚至他越夸张,《功夫熊猫2》的知名度就越高,赚的就越多,难怪梦工厂动画的CEO卡森伯格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被问及2008年《功夫熊猫》在中国遭赵半狄抵制一事时会漫不经心地回答:我忘记了。
赵半狄的不着四六和卡森伯格满怀自信,凸显了这样一个难堪的现实:在中国的这块土地上,好莱坞的文化战车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了它完全可以不在意有人反对的程度。正像我们在电视新闻中经常看到的那样:一群巴勒斯坦少年远远地向一辆隆隆驶过的以色列坦克抛石子,坦克并不对每一块石子作出回击,因为它觉得没有必要,石子也根本阻挡不了它,它想开向哪里就开向哪里,想灭谁就灭谁。
但正像巴勒斯坦人的家园被以色列坦克纵横驰骋不是什么好事一样,中国的文化家园被好莱坞战车纵横驰骋也不是什么好事。伴随着好莱坞战车而来的,是美国的文化、美国价值观、美国的是非标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在刺激、兴奋和尖叫声中,不知不觉地就被灌输,被洗脑了,极而言之,他们很可能从认同美国文化开始,逐步走向认同美国的统治。
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因为它解决的是“我们是谁?”的问题。中国在历史上,之所以没有陷入到欧洲那样四分五裂的局面,之所以没有像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那样土崩瓦解,不知所终,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她早早地在华夏民族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认同。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之所以经历了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在很大程度和佛教传入中国,原有的文化认同被动摇有关。这一过程,直到禅宗出现,佛教实现了中国化之后才告一段落。
许多人批评赵半狄和支持他的北大孔庆东教授是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有排外心理。说这种话的人可能并不清楚今夕何夕。当你拥有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这种地位相当稳固时,不妨对外来文化持一种文化自由主义的态度,可是,当你已经完全丧失了文化主体性,“失魂落魄”的情况下,再谈包容外来文化,就显得有点贻笑大方了。比如,就当今中国的文化生态来说,究竟应该是强势的好莱坞文化以及支持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势力,包容赵半狄、孔庆东呢?还是相反?仍以巴勒斯坦的街头为例,就那里的实际力量对比而言,究竟应该是以色列坦克包容掷石子的巴勒斯坦少年呢?还是相反?
赵半狄其实就是一个小男孩,他站在路口,对着隆隆驶进中国的一辆名叫《功夫熊猫2》好莱坞坦克,掷出了一块小石子,孔庆东是另一个小男孩,他为赵半狄的行动叫了一声好,于是就有人说他们狭隘、排外、不宽容——我想问一句,真的,究竟是谁不宽容呢?
重建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这正如国防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一样。在这方面,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向法国政府学习。法国虽然在军事、经济上远不如美国,但在文化却能够独树一帜,电影甚至能和好莱坞分庭抗礼,这和法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自己的文化产业有关。
重建中国的文化主体性,还需要整个精英阶层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而这需要长时间教育才能够作到。在这方面,我主张应该向美国学习,美国从小学到大学,学生都要拿出大量的时间诵读西方经典及美国“国父们”的名篇,即所谓的“通识教育”,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教育就太“世界公民”了。
抵御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靠赵半狄不行,在这一点上,我同意主流舆论的结论。击退坦克只能靠坦克,而不能靠小石子。但赵半狄的行为还是有意义的,至少他在提醒我们:坦克来了!尽管他的姿势又夸张,又难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9377.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