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黄纪苏:站在飞行员的高度谈电影——评郭松民新书《电影的战术》

  

  松民此书将要付梓,让我在前面写几句话,感谢他的信任。近来躺在医院病床上,生活基本上就成了对着天花板浮想联翩,于是就想到了和松民的“关系史”。可我竟然想不起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好像没什么具体的因由。虽无小的因由,却有大的因缘。喜欢文史的朋友,好以“道友”相称。我跟松民走在同一条道上,低头不见抬头见,所以自自然然就认识了,不知不觉就成朋友了。

  虽在同一条道上,松民毕竟年轻腿健,在一些重要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上都走在我的前面。我有时会想象自己在松民他们的心目中一定是副迟迟艾艾、啰里啰嗦的落伍相。看来松民还不是这么看。也许他的看法跟我一样:同时代的两个人,只要都有朴素的正义感,都有正常的思考力,年龄上——即经历上——又没悬隔到一个青春期一个更年期,那么他们是会越走越近的。

  松民是个左翼思想者和评论者,有同情弱者的左翼情感,有“阶级分析”的左翼视角。站这么个位置,取这么个角度,世界上的不少问题及其症结能看得明白。我常感叹他眼光如刀光,幸乎自己不在其刀起刃进的路线上。不过天下事很辩证,有你眼光独到之处,也就有你视物的盲区。左翼思想的最大盲区是左翼自身的弊端,包括上辈子的和这辈子的。松民是思想者而非传教士,我们私下有不少交流,知道他能够不以情感代替事实,对己方的弊端是有所反省的。他最服膺的毛泽东,就是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的最大反省者——同时也是最大维护者。反省是一个把事实从感情剥离的过程,疼痛不会小于揭皮撕肉;反省还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合过程,可不像帽子说换就换。这其中的痛楚艰难,我想细心的读者,是能够在松民的一些议论中体会到的。松民不是逢场作戏的人,在巨变中国的文化江湖中,他保持了难得的书生本色。

  松民曾经是位战斗机驾驶员,有回跟他一起坐飞机颇觉安全系数倍增——甚至盼望飞行员临时出情况、好让身边小郭挺身而出的杂念都起了。我一直觉得他不驾着银燕在上帝跟前转悠,却拿着笔成天跟王佳芝、金陵十三钗之流周旋,简直比当年教授下放农村起猪圈还过分。不过,与其为松民的云转泥而惋惜,倒不如为文化评论多一射雕英雄而快慰。松民作为思想者谈电影谈电视谈建筑谈流行,依然有一种飞行员的高高在上和历历在目。例如他对“范跑跑”——现象——的追打,跟“俯冲扫射”似的,真令人神旺。松民飞到文化上空来,基本上是搞空袭,有时也进行空投。他的空袭命中率高、杀伤力大,这点毋庸置疑。倒是对他的空投,我有一些保留。例如前一向引起争论的学生拜师叩头仪式,我看了本书中他的文章,感觉有些言不由衷,王顾左右而言他了。我理解松民对同道援之以手的情义。但天下事自有公论,松民保持沉默可矣。序言本来不该装进这类“微词”,但该提醒而不提醒,算什么“道友”?

  有一阵,松民常给我发短信,感叹时光易逝,水流花谢。有一夜,我们坐在一个半山坡上的亭子里谈诗,他说最喜欢宋人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种清婉如歌、恍惚如梦的意境也是我的深爱。松民柔软的文人心性,跟他开歼击机的军旅出身、舌剑唇枪的辩手形象反差不小。不过,这也没什么好诧异的,中国一代代读书人的人格,多是侠骨与柔肠的统一。

  纪苏于2013年7月6日

  本文为郭松民新书《电影的战术:郭松民影视评论选》序言,序言作者黄纪苏。该书将于2013年10月左右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黄纪苏,社会学家、剧作家,现任《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曾经编创的剧本:《爱情蚂蚁》、《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切·格瓦拉》。

  本书目录

  书名:《电影的战术》(暂定名)

  书稿22万字

  序言

  第一部分:电影评论(以发表时间为序)

  一、《色戒》:王佳芝、玛柳特卡以及人性和动物性(07-11-21)

  二、《色戒》获“金马奖”不足为奇(07-12-09)

  三、乌有之乡:围绕《色戒》的一场争论(07-11-30)

  四、《集结号》: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08-01-02)

  五、《集结号》、洛阳毁陵及其他(08-01-07)

  六、《南京!南京!》:角川为什么是虚假的?(09-05-10)

  七、《铁人》:无害的“铁人”,可怕的“周挺杉”(09-08-03)

  八、《海角七号》及其文化现象浅析(09-11-05)

  九、张艺谋:“‘无名’英雄”?(09-12-18)

  十、《A面B面》:人人都有精神病?(10-04-15)

  十一、《弹道》:“选主”的游戏是怎么玩的?(10-04-27)

  十二、《东风雨》中的死:决绝、静美、高贵(10-05-01)

  十三、再谈《东风雨》兼与叶匡政先生商榷(10-05-05)

  十四、并不纯洁的“山楂树之恋”(10-10-04)

  十五、《让子弹飞》:酒神的狂舞(10-12-06)

  十六、辛亥之后为何“子弹飞”?(11-01-08)

  十七、《钢的琴》:下岗工人的寓言与荒诞(11-10-01)

  十八、《金陵十三钗》的“民国范儿”(12-03-02)

  十九、《与妻书》:唯美与空洞(12-05-07)

  二十、《乐翻天》:中国暴富一族的浮世绘(12-07-20)

  二十一、《搜索》:他人即地狱(12-08-21)

  二十二、《平壤之约》:自由与团结(12-09-13)

  二十三、评《铜雀台》:文艺要有浩然正气(12-09-25)

  二十四、再评《铜雀台》并答汪海林老师(12-10-02)

  二十五、电影《白鹿原》:一曲乡绅的挽歌(12-11-03)

  二十六、《一九四二》:没有人民,便没有国家(12-12-10)

  第二部分:电视剧评论(以发表时间为序)

  一、这里的黎明有“女兵裸浴”?(050507)

  二、“同学少年”们的选择(070403)

  三、《贞观长歌》中的集体无意识(070410)

  四、《虹猫蓝兔》的奇遇说明了什么?(071107)

  五、《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要害是重新解释历史(090505)

  六、从《新安家族》谈到“资本浪漫主义”文艺(101122)

  七、曾经有那样一些知识精英……

  ——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有感(110215)

  八、《中国1921》:面对辛亥革命的残局(110519)

  第三部分:戏剧、书、历史及文化人物评论(以发表时间为序)

  一、上帝完了”我们该怎么办?(061101)

  ——观黄纪苏新剧《我们走在大路上》

  二、重看话剧《于无声处》有感(080630)

  三、样板戏:真金不怕火炼(090406)

  附一:关于“样板戏”中的“人性”问题致友人的一封信

  附二:做客凤凰卫视谈“样板戏”

  四、《卖花姑娘》:干净的声音(080425)

  五、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060328)

  六、对内和谐均富才能对外不让虎狼(070106)

  ——读王小强《史无前例的挑战》

  七、《摸着石头过河的困惑》:敢问“彼岸”在何方?(070413)

  八、具有“国有情结”工人是国企最强有力的“守护神”(110811)

  ——读工人作家赵剑斌长篇小说《钢城改制变局》

  九、破“八阵图”也难也不难(061216)

  十、畅想霍去病(070226)

  十一、末代皇帝改制考(071101)

  十二、柯蓝:从瞿霞到梅子 从火炬到深潭(121009)

  十三、张艺谋不能单为奥斯卡憔悴(050724)

  十四、漫谈张爱铃:“战争废墟上的罂粟花”(071201)

  第四部分:文化现象评论

  ◆2003年

  一、哈日哈韩不能哈鲁吗?(030615)

  二、牵手搂腰与猴王心理(030714)

  三、想起了一个青年(031004)

  四、寂寞的中国阵亡将士们(031113)

  ◆2004年

  五、赵本山的咸萝卜条(040122)

  六、“人造美女”运动是女性的无条件投降(040130)

  七、谁是“历史文化名城”最热情的保卫者?(040206)

  八、大学教育应重在催生“中产阶级”(040221)

  九、感恩老兵(040705)

  (本文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5年

  十、春节是我们的图腾(050112)

  十一、关于消费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哲学札记(050321)

  十二、战胜国意识就是一种对本己文明的自信(050518)

  十三、铜像之都的沉思(050612)

  ——平壤旅游手记

  十四、“芙蓉现象”的启示(050710)

  十五、我们只能做超人(050722)

  十六、精英集团要超越“理性经济人”(050912)

 

  ◆2006年

  十七、“恶搞”之后(060426)

  十八、长征的秘密(060706)

  十九、“孝子评选”、赵宣、老莱子及其他(060710)

  二十、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应该坚守(060828)

  二十一、“中国圣诞日”的悖论(061011)

  ◆2007年

  二十二、中国需要的是“文艺复兴”吗?(070106)

  二十三、就“自由主义者应该如何办报?”致马少华的一封信(070117)

  二十四、烈士和国家之间有一个契约(070213)

  二十五、今天我们为什么过年?(070216)

  二十六、巩俐穿什么其实很重要(070315)

  二十七、学生清明祭扫烈士墓不能取消(070404)

  二十八、余秋雨为何要拿“汉服”说事?(070417)

  二十九、《三字经》培养不出现代公民(070528)

  三十、皇帝的尾巴(070722)

  三十一、面对青年亚文化:主流精英宜谦虚(071011)

  三十二、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个人奋斗?(071029)

  三十三、北大:大学精神何处觅?(071202)

  三十四、“再道德化”的希望(071203)

  三十五、为上海迪斯尼算三笔账(071203)

  ◆2008年

  三十六、从柏杨先生的悖论谈起(080507)

  三十七、文化精英不应以撕开历史的伤疤为乐(081115)

  ◆2009年

  三十八、“博导要招邓玉娇”凸显知识精英的浮躁(090705)

  三十九、由李银桥逝世所想到的(090923)

  四十、“师德”从此有了价格?(090928)

  四十一、给甘阳一个宽容的环境(091008)

  四十二、“弑师案”的背后是文化的冲突(091021)

  四十三、“洋奖”为何高于“土奖”?(091229)

  ◆2010年

  四十四、苏珊大妈:危机寒流中的一锅超级心灵鸡汤(100407)

  四十五、慎提“德孝治县”(101229)

  四十六、对《三字经》不能一禁了之(101230)

  ◆2011年

  四十七、从文化自觉走向争夺文化领导权(110103)

  四十八、天安门广场孔子铜像的政治寓意(110123)

  四十九、平等:敲开幸福大门(110405)

  五十、赵半狄:一个掷石子的小男孩(110523)

  五十一、从血管流出的都是血(110701)

  ——谈谈革命剧娱乐化倾向的问题

  五十二、谈谈“秋风现象”(111230)

  ◆2012年

  五十三、严控电视剧插播广告值得期待(120111)

  五十四、人民币上印孔子名言是“望梅止渴”(120209)

  五十五、吴建民院长的“贾桂心态”(120906)

  五十六、都是民族主义惹的祸?(120917)

  ——驳萧功勤《高调民族主义非中国之福》

  五十七、诺贝尔文学奖:为何拒绝高尔基接受莫言?(121101)

  第五部分:附录:郭松民在凤凰卫视的未尽之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9-01/2267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9-01 关键字:郭松民  电影的战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