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革中几部电影
谈文革中几部电影
许卫国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对于文艺作品作品的最大忌讳和蔑视是“假、大、空”。文革后,掀起了批判文革的文艺作品浪潮,把文革中文艺作品一律是定性为“假、大、空”。
有比较才有鉴别,现在看来,“假、大、空”的恰恰是今天的文艺作品。大场面,大制作,无论电影,无论电视,无论晚会,服装、道具、灯光、音像……那样不是世界一流,全国首创?但效果如何?你听声嘶力竭的吼叫,故作真情的咏叹,你看,歇斯底里的蹦跳,缠绵悱恻的情调,感动几个人?华丽的服装,炫目的灯光有多少审美的价值?虚假的繁华,虚张声势,观众还没有离开,血液已经如睡梦中一样平静了,不后悔此行已经不错。要说价值,一些文艺作品倒给贪官提供了更加先进的腐败教材,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加隐秘作案技巧,给青少提供了迅速堕落的催化剂,根本不需扫黄打非,就算你公开放映、出版的所谓文艺作品,对于上述人群就足够使用了。即使有一两部在群众中引起良好反响的作品,依然走不出毛主席的六十多年前画出的圈子——“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无非还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无非是“为人民大众而创作,为人民大众所利用”的。
今天看来,文革中几部电影,原被指责为“假、大、空”有点泄私愤的感觉,有点不顾及大局和现实了。现在看来,这些电影确有很多感人之处,如不相信,拿到人民群众中去放映,必然会引起强烈反响。就看看那时的干部吧,必然会使人们新旧对比,热泪盈眶,感慨万千。那些影片中渗透着毛主席和党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这种深情厚谊不是做作,不是装腔作势,不是为了上新闻,倒是实实在在的,默默无闻的。《艳阳天》的萧长春,是个支部书记,舍生忘死,他的一切付出都为着社员的冷暖温饱;《红雨》、《春苗》中的红雨和田春苗两位赤脚医生,用自己血汗的行动,解决农民最切身的医疗问题,把党的温暖带给人民群众;当我看到《创业》中王进喜跳进冰冷且具有腐蚀性的泥浆里,我浑身犹如电击,看到《青松岭》赶车大叔背地里痛苦地捶着老寒腿,在人面前顿时又精神抖擞,我潸然泪下想起我父辈那一代人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拼命精神。而“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看到《决裂》呼吁理论联系实际办大学的主题,我就看到今天一些无视民众,脱离实际,闭门造车,欺世盗名,睁眼说瞎话的所谓精英专家教授们的,无知无德无良心的嘴脸,就看到我们教育失败的症结在哪里。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艺术更是如此,文革电影当然存在很多问题,不可否认。但艺无止境,提高空间也是无止境的,历史永远都难免有其局限性,我们不能拿今天的宇宙飞船比昨天的牛车。而牛车正是宇宙飞船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进程。否定一个时代,否定一个时代的艺术,肯定是小人的心态,肯定是以私仇反历史,而不顾民众的感受。封杀文革电影是错误的,我想文革电影也不会长久被封杀的,毛主席说的好,毒草还可以肥田么。拿出来放放,让年轻一代了解过去,说不定对现时的乌烟瘴气有调节,稀释,净化作用呢。
许卫国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淮海晚报编辑记者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9-07/22815.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